巧用电教手段增强数学教学课堂活力

时间:2022-08-21 07:37:14

巧用电教手段增强数学教学课堂活力

【摘要】巧用电教手段,为小学生提供数学创新机会。巧用多媒体教学,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巧用电教手段,发展学生对知识的接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巧用电教手段 增强课堂活力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与其它课程比较,显得枯燥而抽象。并且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直观形象、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生动有趣的电教手段却能够激活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特别是我校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之后,学生反映强烈,成绩提高很快,学生学产数学兴趣增强。下面我从自己运用电教手段对小学数学课堂进行的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巧用多媒体教学,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数学生活化,生活化的数学是课标的新理念之一。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具体-表象-概念,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例如教学一年级"数的认识"时,采用动画的方法,通过教师的演示配合学生动手摆实物,使数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先显示一幅反映新学年开始的图画,图中的老师、学生、鲜花、树木、房屋、飞鸟等画面一个接一个地慢慢出来,通过数画中的人和物提高学生的数数能力,画面中的每一个图都是可以移动的,通过鼠标对物体的拖动,可把同类的物体分在一起,使学生对数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二、巧用电教手段,增加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容量

《新课标》中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通过电教手段,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和部分、外表与内观等方面相互转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展示众多的现实生活材料,从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同时,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基本特点,尤其是低年级老师有时在课堂上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组织教学,这相对而言,必然减少了有限的教学时间。通过电教手段的使用,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设计和处理,这样能为学生练习、思考赢得更多的时间,并且多媒体还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用大容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统计""可能性""观察物体"等等一系列的活动课上,老师既要讲解相关的知识内容,又要让学生动手操作,组织活动,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完成不了预定的教学任务,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之后,就解决了这样一些问题。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学习材料,教给学生活动的方法以及活动的规则等,这样就给学生的自主活动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巧用电教手段,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的出现,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巧妙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使学生乐学、爱学。形象思维占优势,以无意注意为主,喜欢直观、生动的感知材料。如果能让小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多媒体课件显示:"三只小熊的故事"。"小朋友们,喜欢美丽的树林吗?小熊宝宝也非常喜欢树林,它们经过辛勤的劳动在美丽的树林中建了一座漂亮的新房子,今天它们正在乔迁新居呢!多媒体件显示:树林里有一座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构成的小房子,小熊们正在乔迁新居。小朋友们,熊宝宝家的小房子漂亮吗?谁能在小熊的新房子上,找到我们学过的图形吗?脑逐步抽拉出小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然后电脑闪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上的一个角。小朋友们,刚才闪动的图形是什么?你认识吗?那么角是怎样一个图形?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它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我们今天就来认识--角。通过这样一些生动活泼的画面,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配合老师恰当的讲解,把学生带进了预先设置学习目标的教学环境中,自然而然的使他们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四、巧用电教手段,降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的学科,一些数学名词概念必须准确无误。虽然传统教学中配以挂图、简易学具、模型等,课堂上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讲解说明,仍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刚入学的小学生,在概念的学习时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难度,但电教手段却有着巨大的优势,它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揭示出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例如,《加法的初步认识》是小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知道加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加法,用语言叙述很难表达准确、完整。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把加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气球图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灯片,在屏幕上演示两个气球合在一起的全过程。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就是把几和几合在一起,用加法计算。由于制作的灯片色彩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加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由此可见,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降低级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坡度,难点得到突破,也使学生在感受知识之间联系的同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总之,巧用电教手段会源源不断地为低年级数学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师生间、学生间的思维互动,使小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促进学生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多彩的数学课堂!

上一篇: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下一篇:在同一片蓝天彩云下―浅谈对“留守学生”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