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责任惩罚性之我见

时间:2022-08-21 04:41:58

民事责任惩罚性之我见

摘 要 补偿性民事责任的基本属性,这也是民事责任区别于公法责任的重要特征之一。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固守民事责任的补偿性显然不利于民事活动的开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本文从民事责任与刑事、行政责任的比较,自然公正原理及民法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阐述了加强民事责任惩罚性的必要性。并进行了初步的制度性探索。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键词 民事责任 补偿性 惩罚性

中图分类号:D913 文献标识码:A

1民事责任概述

要探讨民事责任的性质,就得先了解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以下十种: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知悉了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民事责任的补偿性特征便一目了然了。所谓补偿性,是指民事责任以补足民事主体所受损失为限。就违约责任而言,旨在使当事人利益达到合同获得适当履行时的状态;就侵权责任而言,旨在使当事人的利益恢复到受损害以前的状态。从“重作”、“消除”、“恢复”等字眼可以看出,民事责任并不以惩罚当事人为目的,而是为了弥补受害人的损失,或消除其他不利影响。

可以说,民事责任的补偿性是民事责任的基本属性,长期以来被民法学界奉为圭皋。可在笔者看来,这一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凸显出它的不合理性。加大民事责任的惩罚性属性势在必行。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明民事责任的惩罚性原理。

2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的惩罚性原理适用于民法责任

2.1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的惩罚性原理

简要来说,刑事责任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惩罚性,在于刑事犯罪行为危害大,惩罚这类行为有利于一般社会预防,控制犯罪。而行政责任的惩罚性也源于行政违法行为的危害性。行政违法的主体一般是国家工作人员,他们是否遵纪守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法治进程。此外,犯罪行为与行政违法行为内在的具有侵犯社会公益和国家利益的倾向。为此,我们必须加大惩罚力度,以完成公法保护公益的使命。

2.2民事违法与刑事、行政违法的相似性

传统理论认为民事违法仅发生在私人领域和相对人之间,不涉及公益,危害不大。因此,对于民事损失,补偿足矣。但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交易活动越来越频繁,交易的标的额也越来越大。与此相对应,民事违法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现实生活中,争议合同的标的额上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屡见不鲜,以致基层法院以外的各级法院不断提高合同纠纷关于标的额的受理标准。可以这样说,民事违法所造成的物质损失已经逐渐超过了一般的刑事违法与行政违法行为。此外,民事违法所造成的损失也不仅仅局限于财产领域,侵犯人身权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绝对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传统理论认为民事行为不涉及公益的观点其实也站不住脚。民事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法律关系,民事活动是每个自然人所从事的最普遍的法律活动。从孤立的角度看,单个的民事行为的确不涉及其他。但正如上面所说,民事活动具有普遍性,对它进行规制实际上就能达到保护公益的效果。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民法会有公序良俗这一基本原则了。举例来说,我国之所以允许活体器官的捐赠而禁止活体器官的买卖,正是基于社会公益的考虑。其实,国家也意识到了某些民事违法活动的高危害性和涉及公益性,并作出了回应。例如,《刑法修正案(八)》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规定为违法犯罪行为。这表明,对于某些民事违法行为,的确有必要对之进行更严厉的规制。但与其采取将某些民事违法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这一治标手段,不如采取加大民事责任惩罚性这一治本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起到督促民事行为合理、有序实施的效果。

3自然公正原理要求加大民事责任的赔偿性

3.1自然公正原理强调实质正义而非形式正义

从自然公正的朴素原理出发来看,民事责任仅仅限于补偿也是不够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足以说明。甲将乙一台价值一万元的电脑损坏,乙要求甲按价赔偿,甲拒绝。乙遂将甲诉至法院。法院经审理后判决甲赔偿乙一万元并承担诉讼费。从表面上看,这一过程公平合理,但实际上却不然。乙原本并不用卷入这样一场诉讼。试想,若甲在使用乙的电脑的时候能够尽到善良管理人的义务,电脑也许就能避免被损坏;即使客观上不能避免电脑被损坏,甲也可以在事后积极赔偿,从而避免乙大费周章地提讼。因甲的过错,乙付出了不必要的时间与精力成本,若其聘请了律师,则还包括律师费,这些付出在所谓公正的判决中都是得不到补偿的。民事责任仅补偿那些由民事违法行为直接造成的物质损失和某些严重侵权案件中遭受的精神损失,而所谓时间成本与精力成本在传统上被认为并不是某种由民事违法行为造成的,可以用金钱加以衡量的“损失”。但从自然公正的角度看,民事赔偿不涉及时间成本与精力成本却是不合情理的。

3.2市场经济要求加大民事责任的惩罚性

市场经济的生命在于诚实信用,而市场经济的本质却在于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两者必然时常会发生矛盾。当民事违法成本过低时,民事主体可能就会置诚实信用于不顾,而一味追求利益了。现实生活经常出现的“一房多卖”情形就是典型的例证。所谓“一房多卖”,是指房屋的所有者先后与多个买家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最后选择向出价最高者履行合同,而甘愿对其他人承担违约责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卖方仍然有利可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守法成本高于违法成本时,民事秩序必然陷入混乱。

4加大民事责任惩罚性符合民法的发展趋势

4.1加大民事责任惩罚性符合私法公法化趋势

我们知道,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是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提出的经典法律分类。这一理论对于法学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国家干预的加强成为资本主义法律发展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出现了所谓“私法公法化”现象。“私法公法化”,是指公权力对私法活动的控制比以前更强了,国家在“放”的方法中加入了“管”的因素,即“放中有管”。事实上,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化和社会问题的多样化,公权力越来越多地介入到私人生活中去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这也无法避免。因此,公法与私法的界限已经相对模糊。既然如此,公法责任的惩罚性与私法责任的补偿性也就不应该再固守自己的藩篱,而应当优势互补、各取所长,修正自己的发展路径。

上一篇:林业职工培训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群体合作教学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