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水泥节能减排的量化计算

时间:2022-08-21 04:35:51

散装水泥节能减排的量化计算

摘要:发展使用散装水泥是节能减排的一项有效措施。散装水泥的使用不仅避免袋装水泥在运输过程中的破损,还能节约一次性包装袋。本文定量计算水泥的损耗和节约包装袋的数量,通过IPCC提出的环境排放因子来折算出散装水泥的节能减排效益。

关键词:散装水泥;水泥损耗;包装袋;节能减排效益

1.引言

为缓解全球能源短缺问题,节能减排刻不容缓。散装水泥的使用避免了袋装水泥在运输过程中的破损,减少了水泥不必要的损耗,通过直接用散装水泥罐车的运输有效的节约了包装材料。散装水泥的使用防止了粉尘污染环境,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

2.散装水泥节能减排原理及综合效益

散装水泥是指在工厂生产出来后,直接用专用设备或容器(如散装水泥罐车)输送给中转站或用户的水泥。水泥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的散装化,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实现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就通过产品包装形式的改变、采用专业化和高效的流通方式,实现了水泥散装化。

在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使用散装水泥具有以下综合效益:

(1)节约一次性包装袋,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和能源消耗。

(2)避免运输、储存环节水泥破包损失;

(3)减少粉尘污染,改善施工环境,改善大气环境。

3.散装水泥在成渝复线工程中的应用

本文以成渝高速路复线使用散装水泥为例。成渝高速复线以“绿色循环低碳”为理念,从“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着手,积极探索追求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各个阶段的技术和方法创新。参考《水泥包装袋》(GB9774-2010)[1]规范知:目前的水泥包装袋按制袋材料分为纸袋、复膜塑编袋、复合袋三种,工程上通常采用复膜塑编袋。工程上通常采用的水泥是普通硅酸盐水泥,《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2]中规定:袋装水泥按水泥的净含量为50kg。

本文主要从使用散装水泥节能减排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减少了水泥损耗量;二是节约了包装袋的资源。

4.成渝复线工程散装水泥节能减排量化计算

4.1水泥损耗计算

(1)节约水泥量

袋装水泥[3]过程中的损耗主要源于包装袋破损、扬尘损失和袋中残余3个方面,袋装水泥的损耗率取为5%,工程所需袋装水泥量为98.8383万吨,水泥节约量: 万吨(1-1)

(2)节约水泥生产能耗

根据文献[3]将生产工艺分为立窑、新型干法窑窑外分解规模不超过2000t/d和窑外分解规模大于2000t/d三种,得到水泥在生产过程的能耗为:

(1-2)

式中,M―标准煤消耗量(kg/t);

Y1、Y2、Y3―分别为上述三种水泥生产工艺各自产量在总产量中所占比例(%);

本项目水泥节约量为49419t,水泥生产全为窑外分解生产规模大于2000t/d,则Y1、Y2为0,Y3为1。由上式1-2计算得节能量为7877.39tce。

4.2节约包装纸量

(1)节约包装袋数量

所需水泥包装袋数为:

(1-3)

式中:n―包装袋数量(个);

M―所需袋装水泥总量(kg);

m―每袋水泥净含量;

根据我国《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袋装水泥每袋净含量50kg[2],本项目袋装水泥需求量为98.8383万吨,计算得到需要水泥包装袋19767660个。

工程上通常采用的为复膜塑编袋,据统计每条复膜塑料编织袋的平均重量为69.8g[3]装袋的总重量为: (1-4)

(2)节约包装的节能减排效益

查阅资料可知,生产每吨包装袋折合需要木材23.6390m3、标准煤5.5874t、烧碱1.5759t。成渝复线使用散装水泥93.8964万吨,节约包装纸1379.78t,折合节约木材32616.68m3、标准煤7709.40tce、烧碱2174.40t。

本项目散装水泥使用率为100%,建设期共节约水泥49419t,由于节约水泥和包装纸共等效节能:

(1-5)

使用散装水泥产生的等效CO2减排量:

(1-6)

式中,EFcoal=3.5419tCO2/tce,为标煤CO2排放因子,其95%置信区间的不确定范围为5.096~5.896t,如表1所示。

散装水泥使用产生的节能减排效益见表1。

参考文献:

[1] 《水泥包装袋》(GB9774-2010)

[2] 《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

[3] 马汉生等.发展散装水泥对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评估方法研究[C].2008年第三届(中国)国际建筑干混砂浆生产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4] IPCC.Revised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R].Geneva:IPCC,2006.

上一篇:TD―LTE室内分布系统改造方案的分析 下一篇:基于TD―LTE双流分布系统覆盖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