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善其事必先蓄其势

时间:2022-08-21 12:48:26

【摘 要】影响英语学习的首要因素是学习动机。动机分为表层动机和深层动机,表层动机是社会对个体作用的结果;而深层动机与个体的自身修养密切相关。其次,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讲,认知对象及其背景的关系,认知重组的实质及知觉结构的特点等等,无一不与英语语言所承载的英语文化紧密相关。此外,语言与思维,两种人类心智活动的物化过程,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干预。因此,学英语必先学习英语文化是本文很自然的结论。文章最后建议,要增强文化积淀必须阅读文学作品。

【关键词】 学习;动机;认知;文化

Language Learning Should Be Preceded By Cultural Acquisition

JIANGHuan-wenCAOLing ZHAOXin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first and foremost influential factor for English learning is the motive , which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the surface motive and the deep motive, the former of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influence left upon individuals by the society, while the latter of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one's personality. Next comes the law of cognition, such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goal and its background, the truth of cognition reshape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gnitive structure, all of which are definitely connected with the English culture, embodied mainly by the English language. Besides, it is inevitable that two of the human intellectual activities, language and thinking, with their process of presentation, are intervened or influenced by culture. Therefore it is only a natural conclusion that language learning is preceded by cultural acquisition. And at the end of the essay it is proposed that to acquire a relatively good master of cultural knowledge, we should read profoundly the literary work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Key words】 learning;motive;cognition;culture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10-0110-03

谈论文化的英语老师很多,关注西方文化的英语学习者也很多,这是因为语言与文化从来就不可分割。文化之中包含语言,语言之中包含文化,这个读起来拗口,听起来矛盾的说法很少有人否定抑或怀疑。何为文化,其定义见仁见智,异彩纷呈。《威氏大辞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Beijing, China,1986.)的“文化”(culture)词条这样说: the total body of human behavior and it's products embodied in thoughts, speech, action and artifacts and dependent upon man's capacity for learning and transmitting knowledge to succeeding generations through the use of tools, language and systems of abstract thoughts(人类行为及其以思维、言论、活动、制造品等为载体的派生物的总和,它依赖于人的学习能力,也依赖于人利用工具、语言、抽象思维体系把知识传递给后代的能力)。学习英语的人很多,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掌握并使用的人,其经纬世事也,如虎添翼,令万人仰慕。而那些耗时费力最终仍败下阵来的人,面对寒窗十年学英语的艰辛,既不心甘情愿,又无可奈何。本文拟从文化与英语学习的角度分析英语学习的机制,希望与广大英语学习者共同探讨这一课题。

1学习动机

学习的动机一般地讲可分为表层动机(surface motive)和深层动机(deep motive)。所谓表层动机,一方面指人的自我增强驱动,即一个人要求凭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的愿望;另一方面,在目前中国的大学生中,通过各种英语等级或能力考试,获取学历证书、水平证书、资格证书,从而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这是一种更为现实的驱动。凡有人群处必有竞争,竞争的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优势,而只有占有优势的人才有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于是优势与竞争相推相助,彼此滋养,客观上成为学习英语的源源不断的心理驱动力。表层动机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已为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效所证实。对任何一个个体而言,自强自立,提高社会地位,凭成就获得褒奖等需要,以及对职业的抱负,通过努力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历来被认为是个性成熟的标志。事实上这种驱动力足够强大,可以推动学习者坚持不懈,学好英语。调动表层动机的难点在于不断地树立更*基金项目:甘肃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立项项目(GB06-003)“开设文学欣赏课,加强英美文化教学”

高更远的目标,否则一旦既定目标实现,动机就有可能消失。

深层动机,首先是一种认知驱力(cognitive drive),就是学习者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简而言之,它是一种求知的需要。这种心理倾向最初都只能是潜在的动机因素,要使潜在动机因素变为实际动机因素,一方面是成功学习的结果;学习者预期未来的学习可能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家庭背景和社会人士,尤其是社会精英名流,贤达人士的影响的结果。其次,学习会给人带来愉悦。中国的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对这句话可有多种理解,比如:读书、做官、金钱、美色,这条传统的士大夫升腾之路。但这句话还可理解为:学问的殿堂是一片理想的乐土,美轮美奂,令人超凡脱俗,这时候,读书带给人的愉悦远非市井中的金钱美人所能比拟。从这个意义上说,佛家的修成正果之境,基督教讲的救赎(salvation)之境,在读书的愉悦中,由可望而化为可及。所以与表层动机相比较,深层动机显得稳定、持久、强劲。

2文化与思维

通常人们总是认为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思维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是思维的外化等说法,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公认。英语学习者所面临的事实是,众家热衷于谈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并孜孜不倦地建言学习英语首要的是学会用英语思维。毫无疑问,这样的立论本身没有舛错,并肯定指导过许多人成为英语学习的成功者。然而,有点惋惜的是,人们似乎倾向于忽略文化与思维的关系。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在向人们暗示,当人们用某种语言思维的时候,会自然地把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也带入思维过程中去。通俗地讲,如果用汉语思维,我们的思路可能受汉语文化的影响;而如果用英语思维,我们的思路可能受英语文化的影响。语言、思维、文化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包容的关系。

语言(language)

思维(thinking) 文化(culture)

我们来讨论英语的individualism一词。《新英汉词典》(〈增补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将它释义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对个人主义的解释是:“一切从个人出发,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错误思想。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如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等”。《威氏大辞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Beijing, China,1986.)对individualism的释义是:“the doctrine which holds that the chief end of society is the promotion of individual welfare and the chief end of moral law is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character.”(一种信念,主张社会的首要目标在于个体福祗的加升,道德规范的首要目标在于个性发展)。中西文化的差异如此悬殊,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思想主张世道大同,天人合一;在社会领域里则表现为先天下而后个人,个性张扬是受到种种限制的;因而就有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收敛思想和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处世哲学。而西方人从该隐和亚伯开始,就是各献各自的贡品(offering),各表各自的慕拜(worship);到了爱默森(Emerson)时代,individualism被推上了顶峰,被奉为构造理想国度的基石,西方心理学家把自我实现归结为个体需要最高层次。显然文化对思维的介入甚至干预是勿庸置疑的,对英语学习者而言,没有一定的英语文化积淀,用英语思维,是会遇到困难甚至障碍的。

3文化与语言学习

3.1背景倒错现象。心理学认为,在语言学习中的背景倒错会影响学习效果。背景倒错是指按照固定的次序反复记忆,学习者把识记对象的意义及蕴涵连同它所呈现的前后内容(context)一道记住了。一旦该对象的前后关系建立起来了,大脑就会依赖这一关系来回忆其意义及蕴涵,假如突然改变了这种关系,学习者就很难说出该识记对象的准确意思了。从这一原理可以产生两个方面的推论,首先,如果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被看作是识记对象与前后内容的关系,那么显而易见,前后内容有助于记忆,让英语学习者了解足够的英语文化,有助于英语语言学习。其次,母语文化背景下学习英语,相当于让识记对象脱离了前后内容,游移于大脑中业已建立的前后关系体系之外,这是学英语难的原因之一。所以,建构并维系一种知识体系很重要,而其手段只能通过文化渗透,熏陶和积淀。事实上我们的英语学是在学习母语之后,心理学认为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时总要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显然,中国人学英语时肯定要借助于中文,这是一种自然倾向。但有一种不可否认的实践事实,即英语水平越高,对母语的依赖程度越低,换言之,对母语的依赖程度是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标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逐步减少母语文化的影响,增加英语文化的影响的过程。文化传统的特点之一是其体系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更难以打破,英语学习者所面临的是母语文化的强势和英语文化的弱势,改变这种强弱失衡不可能通过消解母语文化,只能通过对英语文化的不断强化和积累,双方的对比格局才能有所改观,才能达到增加英语文化影响的目的。

3.2认知重组。心理学认为通过学习会在头脑中留下记忆痕迹。记忆痕迹是因经验而留在神经系统中的,这些痕迹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一个有机的能动整体(dynamic whole),所以学习不是增加新的记忆痕迹或减去旧的记忆痕迹的问题,而是改变并重新组合这个能动整体的问题,也就是说,学习直接取决于学习者如何知觉学习对象所处的环境。如果看不出呈现在他面前的学习对象与头脑中已经建构的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那么他对认知对象的知觉就还处在无组织的、未分化的、不可能整合的状态。这种状态谈不上真正的学习。从这一原理也可以产生两个推论:①英语学习,尤其是初级水平的英语学习,其认知重组大多是发生在以母语文化构建的能动整体之内的,这是英语学习的困难之一。②要使英语学习高效率地真正地发生,必须逐步建构英语学习本身的有机的、能动的整体,为认知重组奠定基础。这个基础越是坚实,新的认知对象与已有知识体系的联系就越容易,对新的认知对象组合、分类、整合就越是清晰、充分。只能按学习的顺序告诉别人他学了些什么的学习者实际上没有理解所学的内容,因而无法迁移,也不能保持长久,只有经过了认知重组的学习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现实中往往会有这样的事发生,英语学习者用英语词汇造出的是汉语的句子;用汉语的思维习惯与表达模式写出英语文章;熟记了英语九百句,可遇见了操英语的人却想不出该用英语九百句的哪一句。所以英语文化知识的积累会促使认知重组真正发生,对学习者的理解与表达至关重要,对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对开发调动学习者的深层动机同样至关重要。

3.3知觉结构。知觉源于刺激,有心理学家把学习与知觉作为同义语看待,所以可以说学习也源于刺激。学习英语的实质就是对英语信息刺激的接受和加工。要进行信息接受和加工,必须以知觉准备状态( perceptual readiness)为前提。知觉准备状态指对某一类别的信息刺激的可接受程度。越是容易接受的信息,所需要的刺激越少,输入刺激时的接受范围越大。依据这一原理,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一方面应当尽量使刺激信息容易被接受,另一方面尽量使刺激信息的作用范围更大。要达到这样的状态仍需要有丰富的英语文化积淀和积累。比如要了解美国国旗,对学习者而言这是一个刺激信息。在知觉准备状态不充分的情况下,它显得遥远、陌生,它所代表的意义孤立、抽象。但如果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作为铺垫,即具备了充分的知觉准备,对它的理解及记忆就变得容易了。而且如果具备充分的知觉准备,星条旗的意义则远远超出了一个国家的符号,它的作用范围可以扩大到美国独立,西部扩张,直到二十世纪的诸多历史事件。在任何学习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刺激是孤立出现的,学习者的知觉对象总是被其他刺激所环绕,只有在充分的知觉准备状态下,信息加工才能发生。信息加工的本质是学习者根据类别和分类系统来使知觉对象与已建立的知识体系相互作用,或者是借助于已有的类别来处理外来信息,或者是由外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信息加工的最终产物是对刺激输入的认同性做出判断和推理。如果刺激输入与人们已有的认知类别全然无关,那么它们是很难被加工的。很明显,英语文化知识的积淀积累越是丰富,语言知识体系形成越是完备,新的语言刺激就越容易被接受,作用范围就越是广泛,信息加工就越有效,学习效率就越高。

3.4读文学作品,创建文化知识体系。英语学习的认知规律,无一不与英语文化知识的积累与储备息息相关。一个十分自然的结论已经顺理成章:要学好英语必须先做英语文化人。做文化人的主要途径之一是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之与人,犹科学之与自然。解读这一句话是说,科学是对自然的探索,文学是对人的探索。文学是人类语言表达的杰作,使人类思想成就永存。文学的蕴涵或者是形态之美,或者是情感之美,都可以使人生由短暂走向永恒。

《红楼梦》中大观园里的核心景物是“浸芳溪”,“浸芳亭”,“浸芳”两字让操英语的人见了理解为“flowers soaked in water ”。但凡读过小说的人都知道,“浸芳”是大观园里所有人物的命运的概括,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一败涂地,落花流水的高度浓缩。《美国独立宣言》中的名句“……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当我们把它理解为“人生而平等”时,我们把《圣经》创世纪里上帝造人的故事丢弃了,使这样的理解成为与原文原意毫不相干的理解。因为“生”是父母给予后代生命的生物过程,而“created”则是“上天赋予,神圣而不可侵夺”的意思。所以我们该说:学语言必先学其文化,学文化必先涉猎其文学。

参考文献

[1]Ellis, Rod ,《第二语言习得概论》(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2]Nida, Eugene ・A , 《语言、文化与翻译》(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3] 范谊,《英语学习方法指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施良方,《学习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 文秋芳,《英语学习的成功之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07-09-25

上一篇:浅议英语中的宾语补足语 下一篇: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与元认知训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