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对话情景的创设与生成

时间:2022-08-21 11:20:17

低年级对话情景的创设与生成

教育家弗莱雷在《被压迫者的教育学》中提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才是真理。”小学生学习语言更是如此。学生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之中,丰富的情感被激发,才会有表达的强烈欲望,进而在无拘无束的对话中促进语言的生成。

1.在游戏情境中生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法把学生学习过程变成学习的主体乐于参与、乐意接受的过程,真正做到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学有所爱,学有所得。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其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因此,在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很浓。如在苏教版语文第一册《认一认5》中,用游戏《摘苹果》巩固这一课生字,我首先宣布游戏规则:谁会读苹果后面的字,谁就能摘到这个苹果。接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卡片(把本课的十六个生字做成苹果卡片,一面是红红的苹果,另一面是生字),让学生反复认读做好准备,最后把苹果卡片贴在黑板上画好的苹果树上,让学生“摘苹果”。学生为了能摘到“苹果”,在做认读准备时非常认真,所以教学效果很好。在这样充满活力、富有童趣的情境中,学生既学习了语言文字,又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2.在儿歌情境中生成

儿歌浅显易懂、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孩子们都喜欢读、喜欢听、喜欢背。儿歌可以带给孩子欢乐,能够开启孩子的智慧。儿歌不仅引导孩子认识自然,了解世界,而且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宜接受直观生动的事物。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教一些带童趣的儿歌,营造一种愉悦的氛围,帮助学生熟记拼音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学字母“a、o、e”时,可利用儿歌“张大嘴巴a、a、a,圆圆嘴巴o、o、o,扁扁嘴巴e、e、e,a、o、e,a、o、e,我们一起学唱歌”引导学生掌握发音方法。儿歌情境创设,化抽象为具体,不仅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活跃,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展了语言。

3.在参与情境中生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互动式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以苏教版语文第一册《识字3》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初读课文阶段,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互帮互助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识字阶段,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并通过组员之间互相指认生字,检查识记生字的情况。在理解课文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质疑,并通过小组讨论解疑。在朗读背诵阶段,学生在小组中练读,选出代表本小组参加“我最棒”比赛的人选。同时在小组里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背诵。参与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口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获得成功,体验到参与之乐。

4.在想象情境中生成

在人的一生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也是语言生成的摇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利用挂图、插图或联系感性经验,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头脑中映现出来,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这时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对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结尾时,许多学生谈到狼向小羊扑去,小羊被狼吃掉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这一思维框子中跳出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有的说就在狼扑向小羊时却倒下了,原来一位猎人朝狼开了枪;有的说小羊一闪,躲到一边,狼扑了个空,掉到了河里……众说纷纭,异彩纷呈。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培养了不受制约、纵横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5.在表演情境中生成

表演是学生理解与表达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是高一层次的形象性,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实际上,儿童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表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愉悦的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教学《北风和小鱼》一文时,我结合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分别表演北风和小鱼。当“北风呼呼地吹着,青草变了色,梧桐树落了叶,鸟儿躲进了窝”时,学生摆出神气活泼的神态,学着北风的样子,这里吹一下,那里吹一下,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而扮演小鱼的学生就瞪着大大的眼睛不服气地说:“我们就不怕。”接着表演北风的学生气极败坏,猛吹了一口气,让河水结冰后又得意洋洋起来,这时,小鱼正在开心地捉迷藏呢。惟妙惟肖的表演,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积极参与,轻松主动地学习,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6.在问题情境中生成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善于寻找文本蕴含的语言实践契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情感,与作者、文本发生情感共鸣。在开放的心境中,学生互动对话,使文本的个性化语言自然流泻,情感与语言水融。如教学《司马光》这一课后,我鼓励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救出落水小孩?学生有的说爬到假山上用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拿根竹竿让缸里的小朋友爬上来;还有的说把缸里的水舀出来……学生们想了十多种方法。课上到这里并没有解决问题,我让学生把自己想的办法与司马光的办法进行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用砸缸的方法才能最及时、有效地救出小朋友。在探究中,不仅使司马光果敢机智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话”的课堂是丰富多彩、充满灵性的,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多种对话情景,引领学生走进“对话”的课堂,在“对话”中交流思想,交流感情,发展语言能力。

上一篇:班级管理应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下一篇:通过线描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