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21 10:48:44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跨境电子商务目前已经成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方式,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疆,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有地理位置的优势。自治区高职院校,如何解决跨境电商企业人才培养与实际供需脱节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C-0019-03

一、前言

跨境电子商务(cross-boarder electronic commerce)是电子商务应用过程中一种较为高级的形式,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以邮件或快递等形式通关,将传统贸易中的展示、洽谈和成交环节数字化,实现产品进出口的新型贸易方式。当前主流的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有B2B(Business to Business)、B2C(Business to Customer)和C2C(Customer to Customer)三种。

国务院总理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计划,这一国家战略计划快速开创了“互联互通+全民参与+盟国互动”的跨境电商经济时代。敦煌网的《2015年跨境电商白皮书》显示,我国跨境电商交易总额突破10万亿元,增长23%,其中网络零售增长40%。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为了支持跨境电商的发展,目前国内各大城市都在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这使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产业已经步入了“全面增长、专业发展”的新时期。

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内蒙古地区地处我国北疆,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应借助地理优势,利用原有海关及外贸企业基础,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及跨境物流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在2015年年底由自治区商务厅举办的全区跨境电子商务研讨会上,明确提出:“跨境的在线批发和零售, 需要语言、物流、市场等方面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对于自治区经济发展来说是稀缺的。”如何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和办学现状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探寻有民族区域特色、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现状及分析

(一)人才培养方案不成熟、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

目前,跨境电子商务尚未列入专业目录,只作为电子商务或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方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跨境电子商务仅仅以课程或创业项目的形式开设,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方案、目标与定位的制定过程与预期设定存在一定的偏离。另外,少数民族将人才培养市场化,将市场人才供需现状作为依托开设专业与课程,忽略了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时,高职院校培养方向不明、主次不分。究其原因是跨境电商专业建设依托的基础专业不同,导致培养侧重点不同。如依托国际贸易专业的,则侧重于管理型;依托电子商务专业的,则侧重于技术型;依托商务英语专业的,可能更加注重的则是客户服务型与商务型。

(二)师资力量匮乏,教师知识体系缺乏更新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新兴产业,从跨境电商3.0“大时代”到现在,仅用了三年的时间,致使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应用领域,都在摸索与探寻。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各高职院校还没有完全符合跨境电子商务教学需要的师资团队,现有教师大部分是由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网页设计等专业转行而来。他们跨境电商方面的知识很多都是现学现教,并没有相应的实战经验。

同时,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如内蒙古地区地处我国北方,距离跨境电商发达的江浙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甚远,教师外出培训成本高。由于高校经费问题,学校无法成批量资助教师外出学习、研讨和实践,教师知识的储存与获取仅仅依靠网络和教材。可想而知,这样培养出的学生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

(三)实践教学条件欠缺,学生动手能力极差

在跨境电商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目前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实践教学主要依靠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来完成。一方面,实训室主要是通过教学软件模拟跨境电商环境;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和跨境电商发展水平通常较低,无法为学生提供批量化的实习,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保障,影响其未来从事跨境电商工作。

三、自治区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新兴产业的跨境电子商务,为高校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新的挑战。它不同于传统的电子商务,又区别于国际贸易及商务英语。笔者从事高职教育多年,结合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所在院校人才培育条件,探索和总结出“211”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

(一)“211”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211”模式注重的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业创新的实战能力。它是基于高职院校三年制及一年就业期为培养周期,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实战型的跨境电商人才。该模式将“实践教学+技能大赛+实战教学”贯穿于学生三年的高职院校培养周期中。“211” 既表示“2”年的实践技能培养+“1”年的创业创新能力培养+“1”年的毕业跟踪技能指导,又表示“2”本辅助技能证书+“1”本专业技能证书+“1”本毕业证书。其具体内涵如表2所示。

(二)“政企校”――“211”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基础

“211”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基础是政企校的联合培养,具体内容见“211”跨境电商人才模式运行基础模型。

1.政企联合。

由政府牵头,在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中成立跨境电子商务产业联盟(或内蒙古跨境电子商务协会)。为少数民族地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一个官方的交流平台,共同制定跨境电商抱团发展、联手跨境的发展思路。协会作为政府、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产制造企业之间的纽带,为推动出口外贸产业数字化、跨境电商产业化发挥着积极作用。

2.政校联合。

由政府为高职院校提供少数民族地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名录,由院校牵头组建跨境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并将中心纳入实训中心,为实践教学提供大量真实案例与数据的同时,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3.校企联合。

由高职院校为企业搭建人才培养基地,按照企业所需,培养零缝隙(立即实战型)技能型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及机会,吸纳优秀毕业生,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同时,由企业及院校的教学团队,带领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孵化创业项目,为学生的创业团队提供理论及实践的支持。

四、结束语

目前,“211”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推广应用还处于摸索阶段,需要不断完善。但不论何种性质的高校,在培养跨境电商人才方面,都应该与区域市场的实际状况相适应,培养有民族区域特色、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宏晶.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跨境电子商务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电子商务,2015,(11).

[2]张玮玮. 教改下的高职高专跨境电商人才培养[J].电子商务,2015,(2).

[3]庄小兰. 跨境电商的人才核心技能需求分析与培养对策[J].管理观察,2015,(6).

[4]陈旭华. 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义乌市为例[J].价格月刊,2014,(3).

[5]马蓉. 民族地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3,(6).

[6]李思.民族地区高校“3+1”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西昌学院学报 ,2010,(6).

[7] 景远.关于跨境电商的业务与跨境物流运作的探讨[J]. 经营管理者,2016,(13).

[8] 董萌萌.关于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征税的几点思考[J]. 经营管理者,2016,(13).

[9] 沈明.跨境电商对传统国际贸易的影响研究[J]. 中国商论. 2016,(13).

[10] 张灿.重庆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6,(5).

[11] 黄巍.中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 对外经贸. 2016,(5).

上一篇:浅析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审计 下一篇:我国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