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时间:2022-08-21 10:34:49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统一,要想切实的学好语文,当然得从语言入手,认真读点大师的杰作,在获得教养的同时,还培养了自己的语文素养。不过说来也不简单,认真读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细心品味。怎么品味?这是个难题,但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却给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过,学习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句经典名言正是我们语文老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作为语文老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认真读书的一些方法是要教给学生。

1.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细心品味当咬文嚼字品语言,从无字处读懂作者――知人论世

教授朱自清的《背影》,大家都知晓,在亲子之爱的百花园里,朱自清的《背影》是难得的娇艳的一朵。“背影”式的亲子之爱、父慈子孝,是人间至情、家庭美德,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如果粗粗读读,也许一带而过了,学生也无多大印象,要知道朱自清的父亲大小是个文化人,大小是个公卖局长,给祖母办丧事,居然要借钱,连“往日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进了当铺”,这是败家子的做派呀,足见其困窘之至!看他外出谋事时“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也可知其一二吧。“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以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终于讲定了价钱”。这么一点“小费”,曾经是局长的父亲居然要同脚夫们讨价还价。还“忙”着和他们讲,也不知讲了多长时间,费了多少口舌,讲“定”了,“终于”讲定了。这个斗争过程,何其艰难;在堂堂北大学生面前,多么难堪。“小气”的父亲缺钱呐!可是,就是这样一位缺钱的“小气”的父亲,在大事上给儿子准备的却是紫毛大衣(皮大衣);在小事上呢,还给已是20岁的上北大的儿子买橘子。(就是放在“我”的皮大衣上)自己则一口都没有尝,“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从数量上看,父亲是毫无保留;从状态上看,父亲是毫不犹豫,全都给了儿子;“心里很轻松似的”,为儿子路上的事情都安排好了,心里高兴。岂是一个简单的慈字爱字就可以“简单”得了的!如此分析,我们懂你了――一个怀有无言之爱的父亲。

2.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细心品味,瞻前顾后,探求照应与伏笔,融会贯通――整体感知

例如,教授《失街亭》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听说司马懿出关,诸葛亮为何大惊?”学生讨论后方知,司马懿定会“必取街亭,断我咽喉之路”,这不仅说明街亭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我们也知道了诸葛亮“智绝近妖”的神妙。对于“街亭之失,谁之过?”问题,学生联系生活积累,人之常情,一番讨论后,给出了较为全面的评判。

3.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细心品味当用清晰明白的语言去表达文本中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东西――倾听心声

有时候,字面只是平实地叙述(或说明),没有抒情与议论就不是很鲜明。这并不等于无情可抒,无论可议;情在心中,论在心中,可意会而没言说。例如,教授《鸟啼》一文,文中写到鸟的生存环境――严寒持续,鸟尸横陈,给作者的启示是什么?学生会在文本中找出“生死全不相容”“不能追随死亡,死去的就让它死去”“向死而生”的关键信息,我首先问学生“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是否有相近的观点”,学生自然想到海伦•凯勒和史铁生,用史铁生的话来说,死是一件不比急于求成的事,那生下来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怎么活”的问题自然引领学生进入下阶段的文本理解阶段,接着我联系印度海啸的灾难中的图片和班达亚齐总医院澳大利亚军医约翰•克罗利亚说:“我被如此惨烈的景象所震惊。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所有的人都没有失去勇气,他们团结了起来,这给未来带来了希望”的话,及非典时期的照片和汶川地震的一组照片,并配以《寂静之声》的音乐做背景,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水到渠成地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向死而生”就是讴歌如春天般的生命,礼赞有神奇活力的生命,诅咒如冬天般的死亡。学生在边诵读,边欣赏,边感悟,边联系生活中得到一种文本理解深透的豁然开朗的畅快成就感,这种舒畅使我们语文老师怎能不受感动,进而怎会不积极引领学生于无字处更用心感受,根据文章实际、生活实际、审美实际,用心用情去发挥,深入到作者的内心深处呢?怎能舍得不引导学生于无字处读书呢?读出这等“意外声”,便能让“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思维枯竭的学生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善于在引导学生把握文本,并且在自己驾驭教材的同时,创设方法,细心品味当咬文嚼字品语言,从无字处读懂作者;细心品味当思前想后,探求照应与伏笔,融会贯通;体味生活,细心品味当用清晰明白的语言去表达文本中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东西,去引领学生把握文本以外的信息,从文本内外走几个来回,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进而切实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能力。

上一篇:寓德育于物理教学之中 下一篇: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