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2-08-21 09:55:14

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内容摘要:国内很多学者研究了企业集群网络的某个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或者企业集群网络与资源获取的关系、资源获取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但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很少。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探讨了企业集群网络结构、资源获取、创新绩效这三者的关系,建立了概念模型,并提出了相关理论假设。

关键词:集群网络结构 资源获取 创新绩效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迅速,这种集群现象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福建、江苏、河北、山东等省份,如浙江永康的小五金、杭州软件、绍兴纺织、中山沙溪服装等集群发展较完善,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交易费用降低等优势,并且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产品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技术开发的速度日益加快,企业的研发成本和风险大幅度的上扬,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却是很有限的,使得很多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着资源不足和创新能力有限的问题。因此企业有必要加强对企业集群网路结构的认识,利用集群网络优势向外部寻求技术和资源的支持,将内外资源相结合,提高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创新绩效。基于此,研究企业如何有效利用集群网络克服资源约束、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的问题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因此本文建立了集群网络结构、资源获取、企业创新绩效这三者的关系模型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理论假设。

研究背景和概念模型

本文认为企业集群一般是指大量相关企业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的集聚,进行分工合作降低交易费用,以实现集聚经济效益和网络经济效应的一种组织形式。研究集群网络结构的组织接近性和关联性比单纯注重集群的空间邻近与专业分工更重要。符正平等(2012)认为占据网络中心位置和拥有较多结构洞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李志刚等(2007)通过对合肥高新区的研究分析表明,网络密度、关系强度、互惠性等因素都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很大影响。由此可见,研究集群网络结构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企业要获得持续性的创新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但企业内部拥有自身发展需要的全部关键性资源是不可能的。因此群内企业必须利用集群网络的优势来获取大量的外部资源以保持自身的创新能力。资源基础观认为资源获取是指企业或个人利用一种或几种途径获得必要的或关键性资源,尤其是不可模仿的稀有资源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在企业集群中,资源一般包括物质、金融、人力、知识、信息、技术等资源。但资源获取并不是集群内企业的孤立行为,则是需要借助与群内其他组织的网络关系才能进行,包括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竞争者、金融机构 、大学、中介组织、政府等外部关系。朱秀梅、李明芳(2011)认为网络的关键性资源支持者对企业能否获取价值资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社会网络向企业家提供的商业信息能够应对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给企业带来高额回报。因此企业可以有效利用集群网络获取更多的关键性资源增强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本文对企业集群网络特征的分析采用的是“关系—位置”方法,采用衡量网络结构的网络密度、网络规模、网络位置、关系强度四个变量,来研究集群网络结构、资源获取、企业创新绩效这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图1所示的是这三者相关关系概念模型。

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集群网络结构与资源获取的关系假设

1.网络密度与资源获取。网络密度是指网络成员之间的联结程度,对企业行为和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一般用网络成员间联系的实际发生数量与最大可能具有的数量之间的比例来衡量。集群内的企业相互之间联结越多,集群的网络密度就越大。较高的网络密度使企业更容易获取有价值的资源。密度越大的网络具有越大的社会资本存量。网络密度理论表明较高的网络密度有利于使网络内部成员的行为产生一致性,进而促进成员间的信息、知识的交流和沟通,有利于企业间信任的培养推动更高水平的合作。Gupta(2009)等发现根植于高密度的网络中的企业更可能具有共同的行为规范,从而有利于专业分工合作,实现网络资源的流动和共享。较高的网络密度对机会主义行为有抑制作用,有利于成员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蔡钻、聂鸣(2003)认为高密度的网络可以增加网络成员之间的信任,有利于隐性知识和有价值的信息的流动与传播,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a:网络密度与资源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2.网络规模与资源获取。网络规模是指在集群网络中企业具有的网络数量总和,通常以与企业建立直接关系的合作伙伴的数量来衡量规模的大小。Baum(2000)认为网络规模增大不仅可以扩大信息获取量,而且增加了网络关系的多样性,从而有利于获取异质性信息。一个企业与其他组织建立越多的交往可以增大网络规模,越有利于获取有价值的资源。因此集群内企业可以与其他主体如供应商、客户、竞争者、大学、金融机构等建立联系获取各种资源。例如与高校等建立联系有利于获取人才和技术资源;与金融机构建立联系有利于获取资金支持;与供应商、客户建立联系有利于了解市场需求增加市场资源。由此可见网络规模越大越有利于企业从多种途径获取各种关键性资源。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b:网络规模与资源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3.网络位置与资源获取。网络位置通常用来测量一个企业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因为占据优越的网络位置可以获取丰富的资源并具有控制的优势。本文使用网络中心度来表示企业的网络位置,它是指个体企业在复杂的网络关系中占据战略位置的一种重要程度。网络中心度高的企业具有更多的渠道和机会获取网络中的有效资源如技术、资金等,相对于边缘企业而言,具有资源不对称的优势。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企业充当着网络中心枢纽的角色,在以低成本获取网络中丰富的信息和资源的同时,还可以对这些不同的信息进行对比、评估,确保了信息的真实性。此外由Burt(1992)的结构洞理论可知,具有较多结构洞的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非冗余资源。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c:企业在集群网络中的中心度与资源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H1d:企业在集群网络中拥有的结构洞数量与资源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4.关系强度与资源获取。Granovetter(1973)最早在《弱关系的力量》中提出了关系强度,并把网络关系进一步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并用互动频率、亲密程度、感情强度和互惠服务来衡量关系强度。邬爱其(2005)认为强关系很重要,处于关系强度大的网络的企业能快速获取大量信息和资源。由于技术和市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拥有资源的主体一般不愿意与缺乏合理性的企业进行合作或者提供资源。国内学者王蔷(2000)指出频繁联系进行交流的企业更容易分享知识,感情依附和承诺水平都会影响提高支持的意愿和共享资源的顾虑。谢洪明(2012)等认为拥有强关系的企业更容易得到其他组织的帮助,获取资源的成本较低。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关系强度与资源获取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资源获取的中介作用

国内一些学者对资源的的划分及资源获取的途径进行了研究。叶学锋、魏江(2001)把企业资源分为物质资源、技术和人力资源、形象资源以及规则资源,并把资源获取方式归纳为内部培育、外部兼并和合作渗透。余红剑(2009)认为资源是指资产设备、专利、品牌、人员技能、资金等生产要素,资源获取的方式有内部化、外部化、内外结合等,同时他认为新创企业若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很难把握好的创业机会。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资源获取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葛宝山(2009)等认为资源获取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影响,而资源获取又依附于网络。朱彬钰(2009)通过对珠三角产业集群的研究,发现软资源的获取如人才、信息、技术等有利于集群内的企业进行模仿创新和率先创新,而硬资源的获取如资金对这两种创新方式作用不明显。蔡玮、陈晓红(2010)研究了工业园的集群网络、资源获取、企业绩效这三者的关系,认为资源获取对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同时在集群网络结构特征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本文认为资源获取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影响,而资源获取又依附于网络,提出以下假设:

H3:资源获取与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

H4:资源获取在企业集群的网络结构与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结论

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探讨了企业集群网络结构、资源获取、企业创新绩效三者的关系,并建立了概念模型,提出相应的假设理论,这为研究企业集群创新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同时也对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由于获取关于集群网络结构等方面的数据较困难,本文没有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因此这也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符正平等.网络位置、知识获取与中小企业绩效关系研究[J].财经论丛,2012(2)

2.李志刚,汤书昆,梁晓艳,赵林捷.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25(4)

3.朱秀梅等.创业网络特征对资源获取的动态影响—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1(6)

4.Samir Gupta,Arch Woodside,Chris Dubelaar,DonBradmore.Diffusing knowledge-based core competencies for leveraging innovation strategies:modelling outsourcing to knowledge process organizations(KPOs)in pharmaceutical network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9,38(2)

5.蔡铂,聂鸣.社会网络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7)

6.Baum J A C, Calabrese T, Silverman B S. Don`t go it alone: alliance network composition and startups`s performance in Canadian biotechnolog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

7.Burt ,R.S.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Cambridge[M].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8.Granovetter, M.The Strength of Weak Tie.American Joumal of Soeiology 1973(78)

9.邬爱其.企业网络化成长—国外企业成长研究新领域[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10(7)

10.王蔷.战略联盟内部的相互信任及其建立机制[J].南开管理评论,2000(3)

11.谢洪明,赵华锋,张霞蓉.网络关系嵌入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基于知识流入的视角[J].技术经济,2012(5)

12.叶学锋,魏江.关于资源类型和获取方式的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9)

13.余红剑.基于资源获取与组织学习视角的新创企业内部能力提升战略选择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3)

14.罗志恒,葛宝山,董保宝.网络、资源获取和中小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实践[J].软科学,2009(8)

15.朱彬钰.集群企业资源获取、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珠三角传统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研究[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9(10)

16.蔡玮,陈晓红.园区集群网络结构、资源获取对企业绩效影响机制[J].系统工程,2010(8)

上一篇:企业会计组织结构变革研究 下一篇:人口承载力的测度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