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时间:2022-08-21 05:54:34

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摘 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树立小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完善的人格及情感体验至关重要。因此,从以情动情,创设情境,朗读,想象,品析词句,读写结合等方面来阐述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真正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时得到的情感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关键词:以情动情;创设情境;朗读感悟;品析词句;想象画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学时教师要运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对课文情感因素的体验,感染学生的情感之弦,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一、以情动情,激感

在《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中,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丰富的精神交往,在思想上、智力上引导学生把知识融入自己的情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起导的作用,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结合在课堂上获得的另一种新知和感受,来拨动学生的心弦,达到以情引情、以情入情的效果。

教学《丑小鸭》这课时,我抓住“秋风瑟瑟地吹着,树叶飘落在丑小鸭身上,它孤零零地走着,走着,泪珠扑嗒扑嗒往下掉。”这句话,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秋风呼呼地吹着,树上枯黄的叶子吹落在了丑小鸭的身边,学生感受到了丑小鸭寒冷、孤单,不由伤心落泪。想到丑小鸭当时所处的环境及无依无靠,部分学生便控制不住自己,眼泪涌了出来。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的作用,对丑小鸭产生了同情之心,以情带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拥有一颗同情、善良的心。

二、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使被感知的对象具有情感色彩,可以结合一定的教育手段,让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痕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适当采用一些多媒体教学如,音乐、动画、幻灯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气氛,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眼看耳听,披文入境,在思想上与作者、教师、同学产生共鸣。

教学《春潮》第三自然段时,教师通过课件播放春潮及配乐范读,指导学生结合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春潮涌来时那种宏大的气势。特别是教学“一块块巨大冰排,被滔滔的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这句时,在阅读中,把学生带入课件中动态的画面,想象春潮汹涌澎湃的情境。学生能够从直观真实的画面中体会春潮不可抗拒的力量,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知道春潮象征革命力量,而革命力量像春潮一样势不可当,正义总能战胜邪恶。这样情景交融,达到情与境的完美结合。

三、朗读感悟,牵动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课堂教学时,要把握好语调、节奏、景随声出,以声传情,渲染情感的气氛。

教学《马拉松》中的“战士菲利比斯不顾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从马拉松出发,向雅典跑去。”这句时,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尊重学生个体,尊重他们自己的理解,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在朗读中,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适当的宣泄,真正走进了文本,把文本读厚,感受人物那勇敢、爱国的高大形象。

教学《修鞋姑娘》时,反复朗读作者和修鞋姑娘的以下对话:

“我也相信你,这钱足够了。”

“不,这只有三角钱啊!”

“是的,不过你还给了我别的。”

“别的?我给了你什么?”

“诚实、信任哪!”

“这我相信,不过为三角钱值得吗?再说,我明天说不定到什么地方,你到哪儿找啊!”

这段精彩对话,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反复品味,可以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感受修鞋姑娘那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

四、品析词句,升华情感

掌握情感需要咀嚼文字,“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文字,才能深有领悟。新课标第三学段明确指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这课时,首先紧紧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提问:母子三人是做什么工作的呢?这是一项什么样的工作?让学生通过理解思考,感受工作的光荣和危险,奠定了这种爱国情怀。接着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品读品味绝密、生死攸关、绝妙等词的关键,感受伯瑙德夫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在危急时刻沉着冷静的精神。再引导学生思考:伯瑙夫人想到了一个什么办法呢?这办法好不好?好在哪?让学生去质疑,让学生走进了文本,提高他们对词语理解的深度及语言表达能力,又回扣到本文的主题――生死攸关,感受夫人的爱国情怀,升华情感,做到了语用从理解、感悟、运用入手,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五、想象画面,丰满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小学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人的情感是理解、想象、创造力的基础迸发出来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只有在加深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文本的描述,引导学生结合实践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加强体验,才能有丰满的情感从学生心里滋生。

在教学《马拉松》中的“战士菲利比斯不顾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从马拉松出发,向雅典跑去。”这句时,通过解构文本,让学生分别从伤痛、饥饿和极度的疲劳去想象画面,让学生想象菲利比斯刚刚经历一场生死搏斗后的伤痛及一路上忍饥挨饿,又困又累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菲利比斯那勇敢、坚持不懈的品质。

在教学《修鞋姑娘》中的“借着她干活的机会,我看了看这个不起眼的姑娘。她矮乎乎的身架,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她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风霜艰辛。”这句时,启发学生想象:凛冽的寒风中,修鞋姑娘经历了哪些风霜艰辛。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感受到修鞋姑娘认真、吃苦耐劳的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引起情感共鸣,达到以情动人、感人,最终育人的效果。

六、读写结合,深入情感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情感是行文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语文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小练笔中引领学生理解生活的真谛,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毽子里的铜钱》一课中,我在教学描写老人外貌“那双黑漆漆的手”“满脸很深很深的皱纹”“微微驼着的背脊”时,引导学生体会老人生活的贫穷和辛苦,让学生思考在做小贩的过程中,老人栉风沐雨,还可能经历哪些,并动笔把它写下来,通过读写结合,引发学生共鸣,老人的做小贩的不易,更突显老人的好心肠和对主人公的慈爱。

《马拉松》在拓展练笔环节中,我出示:菲利比斯从马拉松向雅典跑去,跑啊,跑啊,在42千米195米的路上――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这个环节,我巧妙地选择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让学生进行课堂练笔,引导学生把“文字读成画面,再把画面写成文字”,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化人物精神,培养学生发扬马拉松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也是情感大聚堂。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达到知识与情感的高度融合,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不断熏陶、净化,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目的。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若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能达到文、理、情相通的境界。

上一篇:谈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的理念及方法 下一篇:那些金曲奖遗珠:只求入围,不求得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