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草原文化资源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时间:2022-08-21 04:15:11

依托草原文化资源 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国内其他发达省区相比仍有较明显的差距。深刻认识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草原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探索一条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之路,是实现内蒙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内蒙古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内蒙古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其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突飞猛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日臻完善。自治区党委、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发展的决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若干政策规定》《关于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重要文件,自治区文化厅和有关部门也研究制定了《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若干优惠政策》《内蒙古文化产业2009—2013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内蒙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不断深化的文化事业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活力和生机。从2005年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开启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体制改革的新篇章。全区直属59家文化事业单位有43家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内部机制改革。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使内蒙古自治区图书发行业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挂牌,使内蒙古自治区报业体制改革实现了新的突破;内蒙古电影、出版两大集团正式成立,成为自治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标志着自治区电影事业和出版事业将从此掀开新的一页。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使内蒙古文化产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0多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亿元。

(三)着力发挥内蒙古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和效益,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骨干企业。2006年起,东联集团成吉思汗陵旅游区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二批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包头乐园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三批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北方新报社、昭君博物院、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赤峰力王工艺品有限公司、内蒙古响沙湾有限公司、包头绿色动力网吧连锁等10家文化企业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目前,这些示范基地为促进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提高了内蒙古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创新运作模式,逐步提升文化品牌的知名度,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文艺演出、文博会展、文化娱乐、工艺美术品、民族音像、文化旅游为主体,各业并举,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确立。近年来,在各种文艺演出中充分展示内蒙古民族舞蹈、蒙古族长调、呼麦、马头琴、四胡、二人台、那达慕等文化艺术品牌的魅力,全国范围内不断提升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以文企联姻、联办的运作模式创作的一大批民族优秀剧目和影视作品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举办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的展示会,充分展示内蒙古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据统计,全区每年举办的大中型会展项目在40个以上,其中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鄂尔多斯文化节、红山文化节、成吉思汗国际文化节、科尔沁文化节等文化会展活动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休闲康体、养心益智、游戏娱乐为特征的文化娱乐经营单位的数量和规模日益增长,呈现出文化娱乐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基础保障。随着自治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内蒙古博物院、昭君文化博物院和内蒙古乌兰恰特大剧院为代表的一批规模大、功能全的草原文化标志性设施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内蒙古展览馆已成为自治区最具活力的文化会展场所。各盟市、旗县区也相继建成了一批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锡林浩特蒙元文化城、红山先民聚落园、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园区、大盛魁文化产业园区、元上都文化产业园区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工程也正在筹划建设中。

从总体上看,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为内蒙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与国内文化产业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显而易见,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区现有的文化产业规模存在“散、弱、小”三个特点,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品牌效益较差。除了传统的文化产业部门如新华书店、出版社以外,其他产值上千万的部门极少,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仅为1.08%。这与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文化产业要成为自治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全区虽然有部分文化事业已实行内部体制改革,但仍缺乏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市场体制、激励体制、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文化产业只重投入,不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或只管生产,不管流通和交流,生产出的产品多为“积压品”。

(三)草原文化资源利用开发不足。目前只是将经典种类进行了简单的开掘,还没有充分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远远不能满足当今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缓慢,有广泛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品牌不多。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未能全面调研、认识和把握文化资源的基本特色及市场可操作性;原因之二是特色品牌意识不强,缺乏品牌的影响力、社会知名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草原文化资源是发展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的潜在优势

草原文化资源迥然不同于其他类资源,它是一种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的特殊资源,承载着北方草原民族的历史,集聚着北方草原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表达着北方草原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一)传承特性。草原文化资源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与中原农耕文化迥然不同,北方草原文化像接力赛跑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由诸多游牧民族先后崛起,分别承担主角,又陆续退出历史舞台,连续传递着草原文化发展的“火炬”,直到现在。参与创造和发展中国北方游牧文明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水草而居,以游牧经济为基础,用勤劳的双手创建了自己的生活,以无穷的智慧铸就了蒙古高原上中国北方草原文化的篇章。而蒙古族在融合游牧民族并容纳他们创造的历史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终于成为草原文化最伟大的继承者、收藏者、发扬者和创新者。传承至今的草原文化的丰厚资源为当代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基础和价值资源。

上一篇:部级物质文化遗产 下一篇:真诚 真实 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