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问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时间:2022-08-21 04:09:31

设问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摘 要】论述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强调以问题为纽带课堂教学,方法为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多种有效设问方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设问教学;学生;问题意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思考走出教室。“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升华的钥匙。中学化学教学主要目的是对前人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与再现,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观察、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世界呈现如此丰富多彩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就是要不断引导学生生疑、释疑,能学会问是境界。那么,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得学生“会问”,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笔者认为教师要示范,必须提出有效设问给予引导。而问题设计要讲有效性,不是越深奥越好,也不是越简单越好,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冲动,学生在已学知识基础上有较深入的思考,得到升华的更高层次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种递进式设问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 启发式设问,有助于激发学生思维

启发式设问是一种最原始却又最有效的设问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有目的提问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问题提出后,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以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的目的。学生答完问题后再稍停数秒,往往又可以引出该生或他人更完整确切的补充。课堂设问重在启发诱导,让学生独立思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能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钠”的教学里,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按实验内容把实验做完,让实验真实、细致地展现在每一位学生的面前。实验做完后,每一位学生脸上的表情都是生动的;同时学生的脑海里会涌现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就由教师把学生的所见所想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出来。先问:(1)钠块浮在水面上说明什么(2)为什么会融化成小球?(3)为什么会四处游动?(4)为什么会发出嘶嘶响声?(5)为什么会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最后自己得出结论。接着又问:(6)运用元素守恒法,能否判断出气体有可能是什么?(7)怎么进行实验验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回忆、复述,在解释性问题中说明、举例,在创造性问题中激发思考、想象。

2梯度式设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问题可答

梯度式设问是指设计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梯度,或掌握这类问题的思维方法。梯度性一定建立在学生应有的能力范围去思考,如果学生与新知识有一定的认知距离,教师就事先给学生搭建“扶梯”,让他们不仅能看到“葡萄”,而且跳一跳能摘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问题可答。如“原电池”实验教学过程可设计如下问题:(1)Zn与硫酸反应的现象如何?本质是什么?H+在哪里获得电子?(2)原电池设置两个电极的目的是什么?起什么作用?(3)在两极之间电子为什么会流动?真正的动力是什么?(4)电流表指针偏转表明闭合回路,试说明是怎么形成闭合回路的?原电池中加了盐桥又起什么作用?(5)形成原电池对外供电本质(前提)是什么?(6)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在理论上讲是否都可以设计为原电池?(7)你能把常见的氧化还原反映分出两个半反应吗?(8)简单电极反应如何书写?依据是什么?(9)对外供电时,原电池的两个电极上一定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极本身须参加反应吗?(10)通过以上问题你能归纳出与课本不同的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吗?

通过上面梯度式问题设计的理解,学生就能真正理解原电池的本质,还可以把课本归纳的形成原电池三个条件更改为更合理的三个条件:①存在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②选择合适的材料作电极;③电极、导线(和盐桥)、电解质溶液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怕回答错是学生不敢回答的重要心理因素,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能根据课程创设由浅到深的有梯度的问题,真正尊重各层次学生,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问题可答,就可激发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实现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使各层次学生都有培养“问题意识”的机会。

3 探究式设问,“逼迫”学生深入思维

探究式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探究精神,学会探究方法和技能。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是不会把所有问题都说出来的,适度地留给学生一部分,让学生有问题可提,给学生一定的成就感。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适度的“逼”也是必要的。当碰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有可能多种情况,可以设计相应的实验加以判断,避免理解问题处于表面或模棱两可,不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例如,在浓硫酸使湿润的蔗糖炭化的实验中,变黑已经表示炭化了。如果我们稍微停顿一会儿,学生就会涌现出许多问题可问:(1)烧杯的外壁还发热呢,为什么?(2)固体发泡体积变大,为什么?(3)有刺激性气味产生,为什么?此时,教师应提示学生进一步探究:(1)可能发生了哪些反应(包括生成物再参与反应)?(2)有泡沫,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气体生成,请同学们推测,是哪些气体物质呢?(3)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呢?有哪些问题还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学生通过讨论、与教师交流、修正,通常推测出可能含有SO2、CO2、CO、H2O等气体,课后还可要求有兴趣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些探究式问题的解决,能大大激发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4 引导式设问,使得学生能学会问

引导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能学会问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要学生学会质疑,就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而且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发现问题的方法,学会问什么,学会怎样问。教师在预习、上课、复习等环节中,要指导学生对具体问题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分析,从而发现新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新课情景、问题情景、实验情景、课堂生成的及时情景等)引导学生质疑,引发问题意识。如在讲授盐类水解时,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判断NaSO4、NH4Cl、Na2CO3等水溶液的酸碱性,然后做实验用pH试纸来测定上述溶液的pH值。与现实的反差会使学生迅速产生疑问――为什么盐的水溶液不都显中性?当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新知识不一致,或者原有知识不足以解决新问题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问题。又如在原电池一课的教学中,由于Cu不能与硫酸反应产生H2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学生的脑海里了,当教师用导线将锌片(较小)、铜片(较大,目标明显)连接起来,发现铜片上产生了大量的气泡。学生立刻会很自然地产生问题:为什么在铜片上会产生大量的气泡?是过去所学的知识错了吗?再做实验:在一个熟透西红柿上插入用导线连接上电流表的锌片和铜片。学生自然会发问:有电流产生吗?西红柿充当什么角色?此时,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已经迫不及待了。

总之,教师不能让课堂教学只是个纯粹“去问题”的过程,而要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讲民主,敢质疑,敢想、敢说,能满足学生的各种求知欲望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发源地。久而久之,当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时,对知识的学习也就更深入了,很多学生不仅能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真正成为有思考、能思考的有“问题意识”的主人了。

参考文献:

[1] 黄爱华・课堂教学艺术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中职化学兴趣教学法初探 下一篇: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