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参与不足是我国老年教育发展滞后的主要肇因

时间:2022-08-21 03:41:23

高等学校参与不足是我国老年教育发展滞后的主要肇因

摘 要 在老年教育过程中,理论取向决定着老年教育发展的方向,运行模式累积成老年教育的资本,课程设置标示着老年教育的水平,承载主体昭示了老年教育的未来。基于国内外老年教育发展的比较分析表明,我国老年教育发展不足主要受理论取向、运行模式、课程设置、承载主体四个方面的影响,其中,高等学校的参与不足是我国老年教育明显滞后于国外老年教育和现实发展需求的重要肇因。

关键词 老年教育 理论取向 运行模式 课程设置 承载主体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老年教育是世界性共同的课题”,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下,各国老年教育均得以相应的发展。我国老年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老年教育的发展差距,是举办范式、参与主体、理论指引、运行模式、市场机制等多元老年教育发展要素不同整合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从理论取向、运行模式、课程设置、承载主体四个方面,对比分析如下。

1从老年教育的理论取向审视

理论取向是组织构建老年教育的哲学观,其实质是老年人被整个社会置于一个怎样的价值地位,老年教育如何提升、帮助、塑造老年人的问题。在“权利理论、福利理论、自我完善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社会参与理论”的指引下,国外老年教育呈现出明显的“我有权利获得老年教育,政府理应为我提供接受老年教育这一福利”的主体基调,且在这一基础上,“通过接受老年教育,实现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保持社会适应性,坚持终身不退出的社会参与”成为绝大部分老年人的主流思想观。与此不同,“老年人仍被整个社会视为被抚养人口,甚至老年人也自认为是社会、家庭的累赘,这种社会地位不高、自我价值贬低和精神资源的贫瘠”是我国老年群体和社会普遍存在的思维观念,尤其在权利理论上,虽然《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了老年的受教育权利,但与之相关的老年福利支持总体还不够,尤其是老年人进行自我完善和接受终身教育的意愿还不强,退休即退出社会的思想意识有待改变。

2从老年教育的运行模式审视

我国虽然总体上形成了集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为主力,正规化教育和非正规化教育于一体的多形式的老年教育,但从总体上看,与国外“政府保障利主导+非政府组织和民间机构广泛参与+市场积极推动”的老年教育模式相比,我国的老年教育尚处“政府补充利主导+非政府组织和民间机构零星参与”的阶段,无论是作为老年教育核心承载体的老年大学(学校),还是新兴的社区老年教育,其受众面都极为有限。作为一个60岁以上人口近2亿人的老龄大国,单纯的政府投入势必难以满足老年群体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市场机制、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理应在老年教育中发挥更多作用。最为重要的是,与国外高等学校普遍参与老年教育不同,中国高等院校对老年教育的参与和介入还不多,这是我国老年教育发展不足的重要肇因所在。

3从老年教育的课程设置审视

国内外老年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不同教育理念引导的直接结果,“实用主义”哲学观在国外老年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得到了极为明显的体现,并与其主导的福利理论、权利理论、社会参与理论等融为一体,形成了为老年人“退出职业角色――扮演新社会角色――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做准备的一整套课程体系,有助于老年人力资源的持续开发和老年群体社会潜能的不断发掘。与此不同,我国老年教育课程设置明显属于“锦上添花”的“闲暇教育”和“自我陶冶教育”主导,从价值导向上将老年人置于“非必要的社会劳动者”的角色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老年人身上丰富社会经验的累积、大有可为的智力资源潜能以及人力资本价值,虽然有助于老年群体从长期的社会职业角色中解脱出来,追求生理闲适和心理超越,实现安享晚年、乐渡余生的中国儒家文化“尊老、敬老、奉老”的价值导向,但随着人均寿命的增长,从退出社会职业角色到走向生命终结,这期间的时间跨度明显延长,以60岁为基点的“闲暇教育”导向也在相当程度上有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浪费之嫌,且对于老年人更好地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总体上助益不大。

4从老年教育承载主体审视

教育承载主体是任何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是连接教育主体,整合教育中介、附着教学材料的综合体。国外老年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既有遵循教育规律的组织优化发展,也有基于福利、权利和人力资本增值考量的“功利化”政府推动。与此不同,我国正规有组织的老年教育具有明显的“老干部”教育倾向,与高等学校在运行机制、举办方式、参与主体、目标取向方面长期分属不同“轨制”。一方面,发展老年教育尚未作为高等学校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组成得以全面实践;另一方面,体制壁垒、机制壁垒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学校对老年教育的全面介入;不同如此,闲暇教育的理论取向,亦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老年教育接入正轨教育体系的路径,由此导致我国近30年的老年教育发展严重缺乏高等教育的支撑和高等学校的全面参与,部分高等学校创办的老年大学与老年远程教育仍属“两张皮”,初具雏形的省、州(市)、县、乡(镇)、村五级老年教育体系尚未形成一以贯之的“联动轴心”,总体上阻碍了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红梅.老年教育:世界性共同课题[J].教育科学研究,1999(2).

[2] 王娟.美国老年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4).

[3] 岳瑛.外国老年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外国老年教育研究,2003(10).

[4] 彭燕.我国老年教育的发展及特征[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上一篇:渤海新区高校安全稳定因素探析 下一篇:促进留守幼儿发展性评价中祖辈家长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