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时间:2022-08-21 02:48:22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节。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学的过程。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预习的收效

1.强化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

2.自我探索,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

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无效劳动。

3.及早掌握了学习信息,教学有的放矢

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的倾向。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会更好。

4.人人获得了练习机会,学习素质提高

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有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不用动脑。吃现成包子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做包子,不经过自学实践,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低又何来提高学习素质呢?进行了预习,学生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学提纲,自己动脑动手练习。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学习的素质得到了相应提高。

5.培养了阅读兴趣,课外知识丰富

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的可能解决了,有的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地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教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与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能力,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预习”这一环节的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二、预习的设计

1.抓住共同特点,安排预习内容;注意学生差异,分层设计

⑴一个班的学生,就学习基础和学习的素质来说是有一定差异的,也有共同的弱点。如

即使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也往往是孤立的,不注意它们的内在联系。反映在阅读上,理解支离破碎,抓不住重点,深入不下去。

针对学生的这个弱点,要有意识地安排预习,让他们逐步理解体会一篇文章中词、句、段、篇与中心内容之间的联系。例如《我的战友》一文是一篇同学们早已熟悉的英雄故事,为了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针对教材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预习题:

课文中有个词叫“纹丝不动”这个词是在哪个句子中出现的?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纹丝不动?”这个词集中体现了的什么精神?

学生按照这几个相互关联的预习提纲读课文,就能围绕在烈火烧身时忍受剧烈疼痛的行动,探索作者的思路,掌握文章的中心。火烧着了的棉衣,他没有动弹;烈火把整个儿包住,他仍然没有动一下;烈火整整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直到最后牺牲。这充分体现志愿军战士严格遵守纪律的顽强意志,为整个战斗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国际主义精神。同学们通过这样的预习,就会体会到某些关键词语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牵一词”“动全文”,从而了解字、词、句、篇与中心内容,中心思想之间的有机联系。

⑵一个班的学生除了共同的弱点外,还存在能力的差异。程度好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生字还不会查,文章的段落分不准,对主要内容概括不上来。根据这个现状,要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以《给颜黎民的信》一文为例:

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目标是:⑴把课文读通,不读错,不添、不漏、不颠倒。⑵借助工具书,学会本文的生字词。

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要了解:⑴鲁迅先生在信中说了哪几件事?主要说了哪件事?这件事分几层写的?这样的思考题实际上是结合训练重点,掌握文章的主次。这样的预习要求,好的学生能“吃得饱”,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办得到”。随着学生自学积极性的提高,努力帮助能力差的学生完成第一层的预习,逐步增加第二层的预习,尽快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

2.围绕训练重点,循序渐进;抓住教材特点,灵活安排

教材中每篇课文,体裁不尽相同,训练重点各有侧重,所以设计预习还要从教材特点出发。

⑴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分别安排了三十二个重点训练项目。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要紧紧围绕这些重点训练项目组织教学,预习当然也不例外。但这种预习并不等于教师把重点训练项目直接交给学生去理解,而是要促使学生围绕重点训练项目去读书,去思考,去寻找问题,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⑵设计预习时要注意体现不同体裁的教材特点,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各类文章的规律。

三、预习的安排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安排预习呢?一般分三个层次安排预习:

第一层:通读感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能说出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主要人或事是什么,按什么顺序写,学习生字词等。为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第二层:再读理解。弄清文章结构层次,作者写作思路,找出一些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句子、段落。

第三层:细读深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理解句子深刻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用圈划批

注的方法深入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在预习的各个层次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作者单位:162850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民族实验小学)

上一篇:早期养育方式与教养环境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 下一篇:浅谈尊重“后进生”的每一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