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

时间:2022-08-21 02:06:44

浅议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5-000-02

摘 要 通过对高校学生学习武术套路的动机研究,探讨出影响高校武术套路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根据学生自身对武术充满了神奇、向往、好胜、好学、好玩的心理特征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武术的动机,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高校学生 武术 动机

一、前言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在广大民众中武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众多高校中,更是将武术设为大学体育必修课程,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表层看似乎他们早已自发地产生了学习武术的需要,而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的行为是由其学习动机支配的,而学习动机则决定于人们的需要。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一定会形成努力学好武术的动机,从而给武术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表面现象下其实掩盖着一种与我们的教学目的大相径庭的心态。经过调查了解,学生学武术的动机大都是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迅速获得高超的格斗绝招或者

是纯粹的体验练武的快乐,然而,在教学中发现课堂上的武术学习并不能迅速得到自己所渴望的东西,单调的套路演练体现不出格斗绝招的实用价值,而枯燥的武术基本功更进一步打击了他们练习武术的积极性。他们原来促进动机形成的内驱力就会迅速消失,进而出现消极行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缺乏武术的客观认识,错误地认为武术即技击,没有认识到基本功对武术学习的作用,另一方面,武术套路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来说相对乏味的项目,而且传统的武术教学仍然停留在“拳练千遍,其功自现”的思想上,根本不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要求,因而致使学生对武术的学习不感兴趣。

二、学习动机概述

动机(motivation)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个体的行为是在主观需要和客观事物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内驱力和诱因的形式被引发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说明了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乐意学什么,学习努力的程度。或者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综观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它目前主要存在着七个理论:1.驱力说(drive theories)。有机体为了降低某种内驱力状态,即降低一种不愉快的激起或唤起感,就会以某种方式做出特定的反应。2.强化论。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如得到好成绩、教师和家长的赞扬等),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如没得到好分数或赞扬),就缺乏学习的动机作用;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如遭到同学或教师的嘲笑),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3.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4.认知失调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费斯廷格(L.A.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是这样解释的:当一个人深信不疑的价值观或信念受到心理上相矛盾的信念或行为的挑战时,会体验到一种张力或不适。为了解决这种不适,他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或寻找一种解决这种矛盾的理由或借口。5.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6.成就动机论。生活使人面临难度不同的任务,他们必然会评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能有所成就的任务。7.归因论。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学生们试图去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他们试图去为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寻找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的原因。

一般来讲,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有些学生学习动机水平较高,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这种现象并不否认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只是说明动机毕竟不能代替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卷入认知过程而只能是间接地增强与促进学习效果。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和方法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则不高,学习效率也不高。“耶基斯—多德森法则”表明,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动机的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

所以,在武术教学中,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以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为依据,有的放矢的使学生学习动机的水平适当,一定要注意防止给学生提出的目标过高,或给学生加的压力太大。

三、影响高校武术套路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在武术套路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当学生对所学的技术动作产生良好的动机与兴趣时,就会表现出很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做到全神贯注的听教师的讲解,认真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对所讲的技术要领能认真地分析领会。练习起来也能刻苦认真,一丝不苟。有这种心理状态的学生,对所学技术动作掌握的比较快。如果学生对所学动作没有兴趣时,对学习和练习就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应付马虎。这样不仅延误了练习的时间,而且学习的效果也差。因此,探索研究武术教学中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主要因素,对指导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高校学生方面

高校学生是武术教学中主导者,是学习的主体。每个高校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而不同的性格特征对技术动作练习的态度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应仔细观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对内向型的学生要多采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增强他们的信心,克服害怕和害羞的心理,培养勇敢、不怕困难的品质。而对外向型的学生要相对的少表扬,多引导他们专心去做好各种练习,培养集中注意力的良好品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特点,根据其不同特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多采用启发鼓励的方法,多用简单直接的事物来启发他们在技术动作学习方面的难点。只有正确的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教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及时地消除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

(二)武术教师方面

武术教师是高校武术学习的指导者,也是他们学习武术的启蒙者。武术教师简明扼要、生动、风趣幽默的讲解,准确优美的示范能起到振奋学生精神的作用。学生在此状态下,对练习武术才能产生跃跃欲试的迫切需求。在此需求下,学生对武术就容易产生动机和引起兴趣。反之,如果教师讲解罗嗦,把握不住重点,示范动作不准确或者失败,学生对武术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情绪对学生也起着一定的诱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情绪饱满,口令准确宏亮,哨声清脆悦耳,对学生要热情友善。这些都能提高学生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上好每一节课,处处要为人师表,以表率的举止言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方面

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武术教学内容,寓竞赛性、趣味性和多变性溶为一体的练习方法,合理得当的教学方法,平整光洁、醒目整齐、安静协和的教学环境等都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用良好的学习条件从各方面给他们以良性的刺激,使其带着兴奋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进入对武术套路的学习和练习上。

四、培养学生武术套路学习动机的措施

现代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他认为教学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因此,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巧,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所以,在武术教学上要紧紧抓住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通过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培养其学习动机。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培养武术学习动机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学生往往会被新奇的现象和新鲜的事物所吸引,现在武术音像的流行以及动作电影的影响,使他们大都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神秘感。教育心理学专家鲁纳认为:“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兴趣,具有发现的兴奋感和发现的自信感。”武术教师应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好奇心理,在课前布置好场地器材,安排好教学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地转移到武术教学上来。在课堂上应做到教学内容每节课都有新的东西,使学生对武术有更新的认识;组织教法上应灵活多变,使学生对武术学习不断地产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他们对武术课产生更强烈的需要。

(二)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来形成武术学习动机

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常常怀有一种强烈的好胜心理,他们一听到要比赛,就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是因为追求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一种现实体验和强烈的动机趋向。顾明远教授在《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一文中提出:我赞成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成功教育”,“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所以武术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利用学生这一好胜的心理,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教学比赛,设计一些趣味较浓、竞争较强的游戏,在防止伤害事故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武术格斗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如采用双人摸肩、太极推手等),以促进学生武术学习的发展。

(三)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来培养武术学习动机

对于初次接触武术的多数高校学生来说,对武术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解是慢了点,但具有很高的可塑性,而且也具有极强的好学心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师应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一方面加深武术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对武术本身的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移,把学习武术的动机从纯粹的好玩向真正的想学习发展;另一方而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正确学习目的培养,使其明确武术学习的意义,把对武术的学习兴趣与武术的精神、文化联系起来,促进他们的运动乐趣向志趣升华。

五、小结

高尔基说过:“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行动动机更重要,更珍奇了。”学习动机和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核心要素。在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的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改进和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他们学习武术套路的动机和兴趣,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武术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2] [日]松因岩男.体育心理学参教材[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3] 刘红兵.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自我效能动机理论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

上一篇:滨海新区建设背景下天津市体育艺术类人才需求... 下一篇:容纳 吸收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