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03例诊治体会

时间:2022-08-21 01:45:1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03例诊治体会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手法复位方法治疗不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 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2月~2012年6月门诊及住院共103例BPPV患者的资料,根据患者主诉症状及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点进行分型,大体分为水平半规管、后半规管、前半规管及混合型半规管BPPV。对不同类型BPPV采用相应的耳石复位技术治疗,评价治疗后第3天、1个月疗效,完全无眩晕及眼震阴性者视为治愈,眩晕减轻或变位试验诱发仍有轻微眼震为改善,眩晕无减轻或眼震明显者为无效。 结果 本组患者经手法复位治疗3 d后治愈92例(89.3%),改善9例,有效率为98.1%;1个月治愈100例(97.1%),改善2例,有效率为99.0%。 结论 根据主诉症状及不同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特征判断BPPV类型,对不同类型BPPV患者进行相应手法复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a)-0032-0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tional vertigo,BPPV)是眩晕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占所有周围性眩晕的1/3[1],有人统计美国60岁以上老人约70%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患上BPPV,可见发病率极高。临床表现为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性眩晕,很多患者主诉为起床、躺下或侧身瞬间出现眩晕或漂浮感,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 min,伴或不伴恶心、呕吐,起床后一般诉无明显不适症状,少数诉有头昏、头胀。但由于部分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导致很多BPPV患者被误诊为后循环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椎病或梅尼埃病,单纯应用药物改善循环或进行按摩及物理治疗,收效甚微,既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又增加患者痛苦。故对该病的深刻认识非常重要,近1年多来本科共收集10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患者,全部采用手法复位,操作简单,见效快,疗效满意,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2月~2012年6月门诊及住院共103例BPPV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主诉改变时短暂眩晕,变位试验均有典型眼震特点,经详细病史询问和有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共确诊为BPPV者103例,其中,男48例,女55例;年龄20~86岁,平均47.6岁,≤30岁13例(12.6%),30~60岁73例(70.9%),≥60岁17例(16.5%);病程2 h~0.7年。初步诊断为后半规管型BPPV 86例,其中,单侧59例,双侧27例;水平半规管型BPPV 10例,其中,单侧8例,双侧2例;混合型半规管型BPPV 5例,其中,单侧4例,双侧1例;前半规管型BPPV 2例。单侧中左耳受累25例,右耳受累48例。发作时伴恶心、呕吐48例(46.6%)。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2007年BPPV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在采集病史后行Dix-Hall Pike和侧翻(roll test)两项体检,了解患者有无位置性眼震,然后结合病史诊断后半规管、前半规管、水平半规管或混合型半规管BPPV。

1.3 治疗方法

(1)诊断为前半规管及后半规管患者均行改良Epley复位法治疗[3]。以右侧为例,具体操作步骤:①患者平坐于检查床,头部右侧转45°;②将患者快速向后仰,使头低于水平面约呈30°夹角;③再缓慢将患者头左转90°;④身体左转90°成左侧卧位,头再向左转90°注视地面,待眩晕消失后缓慢坐起(注:每个保持20~60 s或至眩晕消失。重复此过程直至眩晕及眼震完全消失,未完全改善者隔1 d继续进行相应复位治疗)。(2)诊断为水平半规管患者采用Barbecue翻滚疗法[4]:患者取平卧位,头向健侧扭转90°,身体向健侧翻转180°,头转90°,鼻尖朝下,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侧卧于患侧,坐起。上述4个步骤完成头部3个90°翻滚为1个治疗循环,每一待眼震消失后再保持1 min。治疗结束后嘱患者在1周内避免患侧卧位。对1次治疗无效者,可间隔1 d重复治疗,重复3次无效者采用Brandt-Daroff习服练习。(3)混合型BPPV采用Epley加Barbecue翻滚联合治疗。(4)双侧病变者先复位严重一侧,待头位转向严重侧眩晕完全消失后再复另一侧,方法同前。

1.4 疗效标准

痊愈:眩晕完全消失,复查Dix-Hall Pike和侧翻(roll test)试验阴性。改善:仍有眩晕,但程度较之前明显减轻,或眩晕消失,但有不同程度的头昏、头胀。无效:复位前后眩晕发作次数及程度基本无变化。有效:指痊愈及改善[5]。

2 结果

确诊为BPPV患者病变部位以后半规管最多见,所有患者经复位后见效快,有效率高,但后半规管治疗效果更明显。做好预防措施,复发率低,不同类型BPPV经治疗后具体疗效比较见表1。

3 讨论

BPPV是耳源性眩晕的一种,中老年多见,在本院收集病例中,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目前发病机制有两种假说,Schucknecht认为是由于耳石碎屑附着在壶腹嵴上而出现头位改变时诱发的眩晕及眼震。而Hall等支持管结石理论,即耳石碎屑漂浮在半规管管腔内的内淋巴中,在重力的作用下,耳石碎屑可以随着头位的变动在半规管内移动而产生症状。耳石碎屑的来源一般考虑是从椭圆囊囊斑的耳石膜脱落[6]。BPPV可累及三个半规管,累及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特别是右后半规管,其原因是由于半规管的解剖部位不同所致。为了提高疗效,准确的定位、定侧非常关键。首先要准确收集病史,认真查体并做好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引起眩晕的疾病,包括脑干梗死、梅尼埃病、迷路炎、颈椎病等。根据患者主诉初步可判定病变侧,予行Dix-Hall Pike和侧翻(roll test)两项诱发试验,对所诱发的眼震特点进行准确的分析,最后得出定位及定侧。根据病变侧作出相应复位方法。

进行Dix-Hall Pike和侧翻(roll test)两项诱发试验过程中应注意改变与眩晕症状之间有一个潜伏期,一般为数秒至10 s,故观察一定要有足够时间,特别是后半规管,以免漏诊。另反复多次行此检查具有易疲劳性而诱发不出眼震的特点。通常来讲后半规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 min。后半规管BPPV眼震特征为带旋转顺时针,诱发眼震的耳侧为患侧,定位较容易,上半规管BPPV表现为旋转逆时针。而水平半规管BPPV为水平向地眼震,强度强侧为患侧,若为背地性眼震,强度弱者为患侧[7]。值得注意的是,病变部位有易变性的特点,原因考虑是三个半规管有共同的开口,故有一部分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可出现病变部位改变的可能,故每次复位前必须进行两项诱发试验重新定位定侧,从面提高疗效。在临床上的确有一部分患者观察不出眼震,但具有BPPV的临床表现,这部分患者最终需供助视频眼震图进一步判别。但若医院未有视频眼震图检查,根据患者主诉可初步进行定位定侧,复位治疗一样取得良好效果。

因部分患者对眩晕的感觉具有恐惧感,从而害怕躺下或起身,特别是水平半规管的患者,眩晕程度较严重,常伴有严重恶心、呕吐,部分可能因呕吐剧烈从而终止复位治疗。故复位前向患者简单解释该病以及手法的过程,并告知患者复位过程中可能出现眩晕或呕吐的可能,嘱其放松身体及心情,以取得患者的配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另复位过程中每个要询问患者是否有眩晕症状,直至眩晕消失后才能继续复位。治疗时每个转动的动作适当加快,但停留的时间适当放长,这样耳石才能较完全回到椭圆囊,复位效果好且缩短疗程。另外若患者呕吐严重,需终止复位,并予止晕、止吐等对症处理。

总体来讲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最好,特别是后半规管,一般经过1~2次治疗基本能治愈。复位后所有患者给予改善循环药物及抗晕对症治疗,复位后嘱1周内高枕卧位,避免患侧卧位,嘱复位后3 d内每天随访,若眩晕完全消失且行Dix-Hall Pike和侧翻(roll test)两项检查无眼震者无需复位,若仍有轻微眩晕或仍存在眼震者隔1 d复位一次,若连续3 d仍出现眩晕或眼震试验阳性者停止复位,教会患者自行行习服训练,1个月后随访。103例患者中,有92例经1~3次治疗后症状完全治愈。BPPV患者手法复位治愈率较高,但有部分患者会复发,复发时可再次进行耳石复位治疗,效果仍然明显。目前考虑复发的原因是回到椭圆囊中脱落的耳石碎屑仍处于游离状态,预防的主要措施是高枕卧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平时多锻炼身体增强身体抵抗力。

总之,手法复位法治疗BPPV简便、易行、治愈率高、成本低,且易被患者接受,基层医院非常实用,值得临床学习、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波,孙敬武.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裸眼及视频眼震图下眼震特征及定位诊断分析[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2,20(3):235-236.

[2]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164.

[3] 石红敏. 改良Epley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32例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5):91-92.

[4] 兰俊. 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12(1):73-74.

[5] 李圣华,李军荣,余艳华. 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1):69-70.

[6] 崔勇,陈少华,蒙翠原. 正中悬头位Dix-Hallpike法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8,16(6):483-485.

[7] 区永康,陈玲,许耀东. 视频眼震图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眼震研究中的应用[J].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4S):99-101.

(收稿日期:2012-10-26 本文编辑:林利利)

上一篇:Philippe Depallens 下一篇:我们会怎样设计iW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