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线条工艺特征看古玉(2)

时间:2022-08-20 11:08:18

从线条工艺特征看古玉(2)

吴树:马鹏先生,今天我们还是接着聊古玉的线条特征吧。

马鹏:好的。今天先说说传统制玉工艺中细阴线的发展吧。传统细阴线发展到商周时期,出现了工艺上的变革:可能是使用工具吃刀量少的原故,商周时期的单阴线痕迹比较浅。在阴线内部出现很多毛刀痕迹(如图8中槽内以及拐角处的细毛状痕迹便是笔者所谓之毛刀现象。)

吴树:什么叫毛刀痕迹?怎样形成的?

马鹏:毛刀痕迹不是早期工艺特征,同良渚冲线一样只是痕迹特征,它是在制玉过程中,解玉砂与制玉工具反复摩擦发生损耗,工具上细小颗粒脱落,这些游离于制玉工具与玉器表面的颗粒,在不断受到无定向作用力下,对被加工的玉器表面产生不规则的刮痕,而线槽两边的毛刀痕迹逐渐减少,在转角或者弧度大的地方多是由两条阴线对接而成(有些也不完全对接,有些对接后出现冲头),这是工艺成熟度还有待提高的表现。这种阴线的表现形式比之周晚期乃至汉时期的阴线表现,尚属于转型期出现的工艺,所以这样的阴线在转角、大弧度地方线条多是比较生硬,有些刀砍斧劈的味道。

吴树:您这样谈可能过于专业,能进行一些对比说得通俗明白一些吗?

马鹏:好,“有比较才能有区别。”我们先用大名鼎鼎的八刀蚕上的线条作对比,就能发现,汉八刀(汉代加工工艺的一个典型代表)的工艺十分犀利,一刀下去就到位,不见拖泥带水,将它与刚才讲的商周浅线条工艺比较,就可以看出:工艺的变革不仅仅是加工套路的变革,还有加工工具的变革,以及一些对象定位和加工工具定位。

以图9(山东滕州前大掌120号墓出土的商代玉鱼)为例,在玉鱼鱼鳍下部的折线处,线条显得比较生硬,接刀处比直线阴线部宽,而且鱼鳞处的弧度没有一致性,阴线内部还有毛刀,这些都是鉴定这一时期阴线的要点。

再以图10的这件蚕(图片来自新浪@不尘敬意)为例,刀法犀利、爽快、刀刀到位,不见半点拖泥带水,这正是所谓汉八刀工艺特征。

吴树:听完从上叙述,可不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商代以后在长直线条的表现上,短刀相接的工艺已经很少见,甚至没有再见到,大多是一条阴线一次成型,但限于加工设备以及工艺成熟度的限制,线条还比较生硬,不够流畅。

马鹏:对,完全正确。

吴树:在线条表现中,商周玉器有“双阴挤阳”和“单阴线一面坡”两种表现工艺,往往给人视觉上的某种误差,这种误差是怎么形成的?

马鹏:“双阴挤阳”是由两条比较均匀的细阴线条组成,用中间部分来刻划表现对象的图案与形状,让人乍一看去,觉得中间纹饰部分比两边线条高,呈现浮雕效果的假象(如图11“妇好墓出土的玉鹰鸟”和图12“上博馆藏冠玉鸟”)。笔者曾经用机床在中高速的加工速度下,使用薄片金刚砂切片在平面上刻划出这样的线条,如果只用简单纹饰就(比如只用一两条双阴挤阳线来刻划)达不到浮雕效果,必须是在多条双阴挤阳线存在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浮雕效果(笔者给这样的线条取名为“线条密集性视觉误差”)。

在图11中正面看玉鸟鹰腹部用细阴线产生中间凸起的视觉误差比较明显,图12中描绘细阴线的部位从侧面看避免了视觉上的错觉效果。两图可以作相互比较。

吴树:同时期的“单阴线一面坡”工艺也是同样的道理吧?

马鹏:类似。但 “单阴线一面坡”工艺是减低突出纹饰所引起的视觉误差(如图13“陕西宝鸡竹园沟9号墓出土”和图14“上博馆藏”)。从图13中能看出一边是单细阴线,一边是一面坡,从图14中却看到整件器物上的纹饰刻画就像减低雕刻一样。

吴树:现代仿品中也有类似刀法出现,如何辨别真伪呢?

马鹏:要注意二者在线条表现上的工艺特征,比如:在线条槽底是否存在毛刀?现代机械加工出现毛刀的几率不大,基本是见不到的,但在槽壁上会出现机械刮痕,如果使用薄片刀具,槽底会出现锋利的深槽线(所谓的“槽中槽”),有时一条,有时多条,而且这些锋利线条之间错落无秩,很多都有交叉的现象;如果使用宽刃刀片,槽底和槽壁上都会出现机械刮痕,这些刮痕是区别于毛刀现象的!

吴树:这一点非常重要,提醒藏友分外留心。

马鹏:下面看一下图15(图片来自新浪@古玉居)和图16,图15为一件蒲纹玉璧的局部细观图,图16也是一件玉璧上卷云纹饰的局部细观图,如图15中所示,这种沟槽内出现很多线条(一般用40倍的放大镜就能看的很清楚),这样的线条是因为在制玉的时候用了不同颗粒的解玉砂不断地间接琢磨而产生的,从图片中可以看出这样的刻划痕迹有一定的规整性,线条存在一定的方向性,没有紊乱,可见古人制玉极其严谨。

再看图16-1,在图16-1中能清晰看到卷云纹的刻划轨迹,这些卷云纹都是以弧线的形式出现,但其中刻划卷云纹的方式还是以短小的直线条组成,每一个直线条都是在弧线的切线方向(渐开线方向)刻划出去,包括现在看到的一些谷纹玉璧也会是这样的刻画,短刀直线互相接刀,形成弧线,转角之处能看到明显的飞刀(刻划时候的细小线条出头,在图16-2中就能更明显的看到飞刀痕迹,其中左端红色箭头所指就为飞刀)。现在很多仿品用了机械工具来完成,其中就会看到没有飞刀,或者转角处过度圆滑,线槽内没有毛刀痕迹,出现很多槽中槽的现象,这些工艺痕迹都值得藏者多加注意,细心辨别。

对比看一下图16-3这件卷云纹,且先不说玉质,包浆如何,单看卷云纹刻划工艺,弧度边缘孤独圆滑,不见飞刀,不见沿着圆弧切线方向的刻划痕迹,这样的做法在前现代工艺中乃至到明清都还做不出来,看到这样的对象毫无疑问就是现代机械工,坚决否定。

吴树:这里有一个问题,也是收藏者经常迷惑的小节,双阴线中间的狭小部分,与其它面积大的玉器表面在受沁与氧化程度上有区别吗?

马鹏: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我们鉴定古玉的时候,经常要看线槽内部与玉器表面包浆是否一致,但这样的情况也有特殊,前不久,新浪微博“艺古斋古玉文化”上传一张照片(如图17),提到在徐州博物馆、广州南越王博物陈列馆的很多战汉古玉精品中的玉器线条槽内与玉器表面的包浆并没有一致性。针对这个问题,当时笔者与博主“艺术斋古玉文化”和“古玉居”探讨过,笔者认为:这些器物所刻画的细阴线比之砣具和早期的薄片状的金属工具加工对象的线条(比如图6中河南新郑市望京楼新村出土玉璋上的细阴线)更细。这样的线条与空气以及表面附着物的接触比之整件表面更少,所以自然氧化程度就不高,甚至没有。

吴树:这就给此类玉件的鉴别增加难度了?

马鹏:但这样的阴线一定会遗留工艺痕迹,因为加工的程序少,基本一刀或者少刀成型。对于这样的玉器,“古玉居”张慧先生给出的观点值得学习。他认为:“玉器制作直接拿高莫氏硬度的燧石刻画,留下的玉质破损面无法形成老包浆,这种手艺,多用在葬玉,对器物本身的要求不能太高,此类多见阴线,但阴线内部细看可见是用原始的工具磨擦而出,应该是金属工具留下的痕迹,既非砣具所为,当然就没有砣痕内部特有的包浆了,还要辩证看!另外还要综合看玉质表面的氧化痕迹和沁色,才能作出科学的判断!”

吴树:关于用线条工艺鉴别古玉的话题今天先聊到这里,谢谢马鹏先生。

古玉工艺具有时代特征,从工艺角度来看古玉,必须要熟悉什么时代有哪些明显的工艺特征。再者鉴定古玉从工艺角度来看,只是一个方向,有些时候不能完全做到绝对性鉴定,还要综合古玉的皮壳,沁色,质料等因素,从古玉工艺来看古玉只能算作是一种辅助鉴定途径。

上一篇:有一支歌常留心间 下一篇:洪宝、冯仕恒岩彩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