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立志 第2期

时间:2022-08-20 10:52:35

一、立志的意义

一个人通过对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的学习,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有美德的人,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便会树立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目标,进而树立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的道德理想,这就叫做“立志”。所谓“志”,如陈淳所言,亦即志向、志愿,就是一个人恒久的、坚持不懈的行为所一直为了得到的物事或为了达到的结果:“志者,心之所之。之犹向也,谓心之正面全向那里去。如志于道,是心全向于道;志于学,是心全向于学。一直去讨要,必得这个物事,便是志。”换言之,所谓志,就是目标、愿望和理想,就是必须经过一定的努力奋斗才可能实现的比较远大的目标、愿望和理想。“立志”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方法,岂不就是树立做一个有美德的人,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的道德愿望、道德目标和道德理想?

个人道德感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局部的、部分的、非根本的个人道德感情,如做某一件符合道德的事的道德愿望;另一类则是全局的、整体的、根本的个人道德感情,如做一个遵守道德的有美德的人的道德愿望。因此,立志――树立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愿望――乃是一种形成和陶冶个人整体的、全局的、根本的道德感情的道德修养方法。

于是,所谓立志,说到底,也就是使人的行为长期遵守道德的根本方法,是使社会外在道德规范内化为每个人的品德从而实现道德规范的根本方法。因为,一方面,行为的动因和动力,正如梁启超所言,乃是欲望、愿望、感情,而不是理智;理智不过是用来指导实现欲望和感情的手段而已:“理性只能叫人知道某件事该做,某件事该怎样做法,却不能叫人去做事;能叫人去做事的,只有情感。”这样一来,立志――树立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愿望――岂不就因其是形成一个人全局的、整体的、根本的个人道德感情而成为引发一个人遵守道德的行为之全局的、整体的、根本的动因和动力?另一方面,则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一个人的行为只有长期遵守道德,他才能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德性的获得,不过是先于它的行为之结果;这与技艺的获得相似。因为我们学一种技艺就必须照着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才学成了这种技艺。我们通过从事建筑而变成建筑师,通过演奏竖琴而变成竖琴手。同样,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情而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的行为而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勇敢的行为而成为勇敢的人。”这样一来,立志――树立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愿望――岂不就必定会驱使立志者的行为长期遵守道德?

因此,一个人如果立志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立志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那么,他便会为之而努力奋斗,他的行为便会长期地、恒久地、坚持不懈地遵守道德,从而使社会外在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美德,最终实现自己的志向而成为一个有美德的人,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反之,如果他没有立志,如果他不想做一个有美德的人,不想成为一个君子、仁人,更不想成圣成贤,那么,他便没有长期遵守道德的全局的、整体的、根本的动因和动力,他便不可能长期地、恒久地、坚持不懈地遵守道德;势必断断续续交错地、半斤八两地遵守道德和不遵守道德,以致道德和不道德互相中和、抵消而皆未能内化为其人格或个性,从而就决不会成为一个拥有美德人格或个性的人,决不会成为一个君子,更不用说成为仁人和圣人了。

二、立志的原因

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人的生活都完全依靠社会和他人:他的一切利益都是社会和他人给的。所以,能否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许和给予,便是他一切利益中最根本最重大的利益。能否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许和给予之关键,在于他的品德如何:如果社会和他人认为他品德好、有美德,认为他为社会和他人贡献了利益和快乐,那么,他便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许、赏誉,便会得到他可能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的一切;反之,如果社会和他人认为他品德坏、有恶德,认为他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损害和痛苦,那么,他便会受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惩罚,便会失去他可能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的一切。因此,恶德就其自身来说,固然是对欲望和自由的实现因而是一种利和善,但就其结果来说,却必定导致更大的害和恶(社会和他人的唾弃、惩罚),因而其净余额是害和恶,从而也就是一种真正的害和恶;反之,美德就其自身来说,固然是对欲望和自由的压抑因而是一种害和恶,但就其结果来说,却能够求得更大的利和善(社会和他人的赞许、赏誉),因而其净余额是利和善,从而也就是一种真正的利和善。

一个人追求美德还是陷入恶德,他究竟能否立志做一个有美德的人,说到底,乃是他有无道德智慧的结果和标志:他若陷入恶德而不能立志做一个有美德的人,实在是“占小便宜吃大亏”,得不偿失,因而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愚蠢和不智,是愚蠢和不智的结果;反之,他若追求美德而立志做一个有美德的人,则是“吃小亏占大便宜”,得大于失,无疑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智慧,是智慧的结果。

不言而喻,一个人如果具有正常人以上的天资,那么,他能否取得道德智慧,便完全取决于道德学习:道德学习越努力,便越易于取得道德智慧、所取得的道德智慧便越大;越不努力,便越难于取得道德智慧、所取得的道德智慧便越小;少于一定程度的道德学习,既使天资极高也不可能取得道德智慧。一句话,道德智慧是道德学习的结果。这样一来,立志而做一个有美德的人,便因其是道德智慧使然而最终是道德学习的结果;反之,陷入恶德而不能立志做一个有美德的人,则因其是不智使然而最终是道德学习不够的结果:学习是立志的唯一途径。因此,一个人只有通过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的学习,他才能够获得为什么应该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智慧,才能够树立决心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信念,才能够产生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愿望和道德理想,才能够立志做一个有美德的人,做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他的学习越刻苦努力,他获得的道德智慧越丰富深刻,他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信念便越坚定不移,他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愿望和道德理想便越强烈持久,他做一个有美德的人――一个君子、仁人乃至圣人――的志向便越高远牢固;反之亦然。那么,具体说来,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学习呢?

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学习的具体方法或形式固然多种多样,却也不妨归结为读书和社会生活实践。实践――特别是因自己品德好坏从社会和他人那里所得到的赏罚实践――是感性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的学习方式;读书是理性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智慧的学习方式。但是,不论读书还是社会生活实践抑或任何学习方式,都只是获得道德智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一个人要获得道德智慧,往往必须遵循“实践―读书―明理”的过程,循环往复、努力学习和深入思考,从而正确认识那些令人困惑的道德和人生难题;否则,他虽然可以获得道德认识――很可能是错误的道德认识――却不可能获得道德智慧。举例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到处看到,有些人缺德却一生幸福,有些人有德却一生不幸。由此是否可以得出结论说,美德与幸福背道而驰?如果美德与幸福确实背道而驰,岂不只有傻瓜才会立志做一个有美德的人?那么,美德与幸福究竟是否背道而驰?一个人通过反复实践、读书和思考,终究能够正确认识到:美德与幸福并非背道而驰,恰恰相反,美德乃是每个人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只不过,品德并非决定一个人幸福或不幸的唯一要素,而仅仅是一个要素;除了品德,决定一个人一生幸福或不幸的还有才(天资)、力(努力)和命(机遇)三要素。这样,一个人虽然缺德而必有祸,但他天资高、努力大、机遇好等等却给他远远超过因缺德所带来的祸的洪福,所以他虽缺德却一生幸福。反之,一个人虽有德而必有福,但他天资低、努力小、机遇坏等等却给他以远远超过他的德所带来的福的大祸,所以他虽有德却一生不幸。因此,缺德者的一生幸福并非是他缺德的结果,而是其他非品德条件的结果;反之,有德者的一生不幸也不是他的德行的结果,而是他的非品德条件的结果。如果他们只有品德不同而其余条件完全一样,那么,谁缺德便一定一生不幸,谁有德便一定一生幸福。

这就是人生至关重要的道德智慧。一个人如果获得了这些道德智慧,岂不就必定会产生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信念、道德愿望和道德理想,岂不就必定会立志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相反地,如果一个人尽管努力读书、实践和思考,却还没有形成和获得这些道德智慧,甚至被那些德福背离的社会现象所惑而形成了“做好人吃大亏不合算”的错误认识,那么,他自然不可能产生做一个有美德的人的道德信念、道德愿望和道德理想,自然不可能立志做一个有美德的人;他要立志做一个有美德的人,显然还必须继续学习,继续读书、实践和思考,直至纠正错误认识而形成和获得诸如“美德乃是每个人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之道德智慧。

三、立志的方法

一个人究竟应该立志做一个怎样的有美德的人呢?无疑应该做一个内化优良道德的君子、仁人乃至圣人:君子是长期遵守“善”原则而使之内化为自己人格的人,是善人、好人、合乎道德的人,因而是立志的基本目标,是基本的道德志向;仁人是长期遵守无私利人的“至善”原则而使之内化为自己人格的人,是最善最好最道德的人,因而是立志的最高目标,是最高的道德志向;圣人则是长期遵守所有道德规范而使之内化为自己人格的人,是几乎具有全部美德的人,是道德完人,因而是立志的终极目标,是终极的道德志向。

不过,细究起来,说君子是立志的基本目标和基本的道德志向,是不够确切的。因为君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君子,是普普通通的善人、好人、合乎道德的人。做一个这样的君子的道德志向显然是不难达到的,因为任何社会的多数人实际上都是这样的君子。另一类君子则与仁人和圣人同样难能可贵:这就是那些为社会和他人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君子”,亦即各行各业的名家、大家、出类拔萃者。伟大君子的道德价值固然不如仁人的道德价值高,却比仁人的道德价值大:他们具有最大的道德价值,是最大的善人。因为道德的终极目的和标准就是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所以,无论什么人,只要他给社会和每个人带来最大的利益,他就最大限度地符合道德的终极目的和标准,因而就是一个具有最大道德价值――而未必是最高道德价值――的人。

伟大的君子是具有最大的道德价值的人,是最大的善人,因而也就应该是每个人最大的道德目标、最大的道德志向。道德的终极目的和标准是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总量决定了一个人的最大的道德志向,只能是成为一个给社会和每个人带来最大利益的人,只能是成为一个努力奋斗、成名成家、充分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潜能从而极大地造福社会的人,说到底,只能是成为一个品德并不异常崇高的牛顿、爱因斯坦、罗蒙诺索夫、亚里士多德、曹雪芹、贝多芬!这些人就其道德境界来说,固然远不是仁人,更不是圣人,而是君子;但他们却因给社会和每个人带来最大利益而具有最大道德价值,从而应该是每个人的最大道德志向。

不言而喻,一个人应该树立尽可能高远的道德志向:“志当存高远。”因为志向是目标、愿望和理想,是行为的动因和动力。一个人的道德志向越高远,他奋斗的动力便越强大,他便会越努力,他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便会越大,他的创造性潜能实现得便越充分。即使他的道德志向因过高而未能实现,他毕竟一方面实现了自己的潜能,从而能够成为一个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人;另一方面则可以退而求其次,实现较低的道德志向。反之,一个人的道德志向越低小,他奋斗的动力便越弱小,他便会越懒惰,他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便会越小,他的潜能实现得便越不充分;即使他的道德志向因过低而得到了实现,他却远未能实现自己的潜能,从而也就远未能成为一个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人。

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远大的道德志向:他应该树立最大的道德志向,做一个“伟大君子”,亦即成为本行的名家、大家、出类拔萃者,从而为社会和他人做出伟大贡献;他更应该树立最高的道德志向,做一个“仁人”,亦即长期遵守无私利人的“至善”原则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从而成为最善最好最道德的人;他还应该树立终极的道德志向,做一个“圣人”,亦即长期遵守所有道德规范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从而成为一个几乎具有全部美德的人。确实,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最大的和最高的乃至终极的道德志向;即使最终他实现不了这些道德志向,但在他追求实现这些道德志向的过程中,一方面,他毕竟实现了自己的潜能,从而能够做出他可能做出的最大贡献和成为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人;另一方面,他至少可以退而求其次,总能够实现最低的道德志向,即成为一个“普通君子”,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善人、好人、合乎道德的人。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上一篇:尊重,从记住他人姓名做起 下一篇:从公民教育角度看公民文化培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