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轻若重与举重若轻

时间:2022-03-12 05:05:01

举轻若重与举重若轻

德育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应该要抓紧的都是常规,而且必须贯彻落实,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 除了常规,也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非常考验老师的处理和应变能力。直接面对德育工作的班主任,应该具备两种最基本的素养:举轻若重和举重若轻。

举轻若重――抓班级常规的必须素养

常规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小事情。班级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着深刻的根源。作为班主任,必须要具备“举轻若重”的能力,必须细心、悉心、大胆寻找到问题的源头,“一招致命”!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紧紧盯住教育的时机,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白白让教育的机会一闪而过。没有把事情联系起来考虑,没有把事情提高到应有的重视,那么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忙于“救火”,疲于奔命。

星期一,数学老师告诉班主任李老师:A同学与B同学今天第三节课迟到。李老师想着迟到是比较小的事情,把两个学生叫出来,教育了一番,大概就是迟到不好,影响班级之类的话语,然后放他们回去了。但是接着发现了宿舍清洁卫生搞不好,被扣分了!于是李老师又回教室强调了宿舍扣分与班集体荣誉等问题,而且对扣分的学生作出了惩罚。回到办公室,级长来电:本班的同学饭堂桌子没有收拾好!于是,李老师怒火冲天地回到教室,把学生狠狠地骂了一顿,但是看到学生气鼓鼓的脸蛋,李老师知道自己的话又没有起到作用,还激起了学生的反感。李老师非常沮丧:一个如此美妙的早晨就被这些琐碎的事情撕碎了!

李老师何等的冤枉,学生又是何等的冤枉。问题出在哪里了呢?李老师是一位很负责任的好老师,也是一位激情满怀的老师,但是在出现问题后,没有把问题联系起来、分类、系列化,等到接二连三出现问题后,李老师沉不住气了,用大发雷霆宣示了自己的无奈与郁闷,最后只能是治标不治本,问题还是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之下,班主任往往容易出现职业的苦涩感,寻找不到作为老师的快乐,寻找不到作为班主任的成就感,出现职业倦怠。

另外一位班主任王老师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但是王老师没有大发雷霆,还顺利地把几件事情一举解决了。王老师首先询问了两位同学迟到原因――到学校的小卖部买东西吃去了。为什么会经常是第三节课迟到呢?因为第二节课与第三节课之间有十五分钟的课间,比一般的课间多五分钟。接着,王老师询问了班长关于饭堂桌子的事情,班长说有几个同学去饭堂吃饭比较迟,打了早餐就赶紧吃,没时间收拾桌子,班长还反映班上比较少同学去吃早餐。听到这些信息,王老师不动声色地定了个计划。第二天,王老师早早起了床,透过自己的阳台观测男生的起床情况(王老师的宿舍阳台正对着就是男生的宿舍)。6:00,学校起床铃响了,没有人起来;等到了6:10,还是没有人起来;6:20,宿舍依然静悄悄的;6:30,终于有人开始起床了!接着是刷牙、洗脸,6:45,男生才开始清洁宿舍的卫生。6:50,男生几乎全部离开了宿舍。学校规定:7:15前回到课室开始早读,有些同学还得在早读前完成公区的清洁。王老师到了饭堂,果然看到了刚才迟迟才起床的几个男生在匆忙地吃早餐,最后连桌子都没有收拾,急急忙忙离开了。王老师还特意地留意了一下几个第三节课迟到的男生,果然,在饭堂没有发现他们吃早餐的影子。

第二天,王老师颁布了一个班规:全班同学一律严格按照学校的起床铃起床,没有清洁任务的同学,6:25离开宿舍;有清洁任务的同学,6:45分必须全部离开宿舍;有违反者,罚扫公区,直到有下一个违反的接替为止……接着,王老师开展了一次“大脑和胃的苦恼”的班会,详细谈了不按时作息、不吃早餐的害处,向学生提出倡议。经过一个月的常抓不懈,班级宿舍扣分情况越来越轻微;学生在饭堂管理员(本班学生)的指引下,都能收拾好饭桌;学生早起床后,早餐问题解决了,也没有了学生迟到的情况出现。班级工作逐步进入正常状态。

举重若轻――处理突发事件的必须素养

学生在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不是恶性事件)的时候,班主任应该具备把问题“简单化”――在复杂的情况中一把抓住命脉,不被现象所迷惑的素养,也就是“举重若轻”的能力。

星期五,班主任邓老师正在开会。突然,语文老师推门进来,对邓老师说:“你们班四个调皮鬼打架了!”很快,邓老师把四个学生找了过来。四个学生都耷拉着脑袋,但是脸上都已经没有了气呼呼的神色。邓老师初步判断:从他们现在的神色看,要么是他们玩过火了,要么是他们不在乎老师的处置了。如果是前者,那教育比较容易;如果是后者,你现在教育,甚至打骂都是没用的。出乎学生意料的是,邓老师并没有大发雷霆,也没有急于询问事情的起因经过,而是先打量了他们一番,然后仔细询问有没有受伤,需不需要看医生等。邓老师的“非常关怀”搞得几个大男生很不好意思,连连说没事。邓老师仔细观察了一回,确定他们没事后,才开始询问事情的起因经过。由于刚才邓老师的关心,四个学生已经大大降低了抵触情绪,心情也开始趋于平静。等到四个学生都说完之后,邓老师说话了:“你们没有受伤,我很高兴,至少你们出手的时候还惦记着同班同学,看到这点,我很感动;在这件事情中,你们态度很真诚,我很欣慰;但是,打架违反了校规校纪,破坏了我们班的团结,也破坏了班级形象,还对班上的同学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个你们也总得想想办法消除影响才行啊。”

的确,打架事件发生在教室里面,对班级造成了比较恶劣的影响,如果不及时消除的话,产生的“副作用”将是以后出事的伏笔。初中生的心理喜欢争强好胜,如果班主任在处理打架的时候,只是狠狠批评,然后记过,那是不负责任的――就算学生口服,心还是不服的。学生容易产生炫耀的心理:“我连打架都干过了,你们谁敢啊?就我敢!老师能拿我怎么样?”这样的心理不单单支持着打架者以后违反纪律的心理,对其它学生也极具鼓动性和诱惑性――谁不想别人承认自己的位置和威风啊,现在已经有人树立了“榜样”,接着就要效仿,挑战权威,震服大家。如此,打架的学生没有处理好,还提供了滋生问题的温床。

四个男生开始沉默。邓老师见时机成熟了,就趁机说:“这样子吧,打架肯定是违反了校规校纪和班规的,如果让老师上讲台宣布的话,那变成了老师对你们的惩罚。我觉得还是由你们自己上去说,行不?”四个男生高兴地点头。接着,邓老师主持,四个男生道歉,并表示自愿为班级做点事情。邓老师总结说:“打架是不好的,但是四位男生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给不给机会让他们改正啊?”全场掌声:“给!”四个男生有面子地收场了,而班级也避免了不良影响的膨胀。

总之,举轻若重是“和平年代”所需要的能力,维持着一个班级的最基本的常态,引导学生逐步向前发展,这是最能体现德育工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特点的素养。举重若轻是“动乱年代”所需要的能力,支撑着一个班级稳定提升的台基。

一次学生发型发式问题的解决

朱洪秋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

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学生染发、烫发和追求怪异发型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在一次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处理中,我对此有了一些认识。

关注缺失是发型发式问题的主因

2008年3月24日,德育主任把高二年级文科班的一名女生叫到办公室,批评那位同学为什么不信守承诺,因为她上周同意把发型弄好,并用皮筋扎起来,今天却没有变化。

我开始和她沟通。我说:“请坐下,我们聊聊好吗?我希望我们的沟通是真诚的,我想向你了解一下,为什么一些同学总是要染发、烫发?我保证不会‘抓辫子’‘打棍子’。”

“因为我们都学习不好,而且多数是择校进来的。同学和老师很少有人关注我们。”

“你觉得同学会认同你们的行为吗?”

“是的,同学经常夸我发型好看。这让我们心里觉得很美。”

“你们没有其它方面的特长能够展示?”

“有,我会弹钢琴……我班的一名体育生,一米八零的个子,每次全年级考试都最后一名,但他有自信,前些日子学校为高一患白血病的同学捐款,他带头捐,带动其他人都跟着捐。他的帅气令同学们羡慕。”

“是不是学校应该给你们展示特长的机会?”

“……是的。”

这一段谈话提示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答案,原来学生染发、烫发和追求怪异发型是为提高自己的“回头率”,以示自己的存在。可以说,关注缺失是发型发式问题的主因!

平等对话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我们的谈话继续进行。

“你的头发可以改吗?”

“可以,明天就改。”

“如果你改了,你觉得同学会如何评价你?”

“他们会说:‘哦,发型怎么这样了?’”

“你会觉得不好意思吗?”

“会,因为同学的评价我还是很在乎的。”

“你能接受吗?”

“还可以,但要经过一段时间吧。”

“以前你一直说自己是自来卷,今天你为什么同意把自己的头发改过来?”

“因为我觉得您说的有道理,而且不是用学校的纪律和规定压我。我如果不改,既没有道理,也不够意思。”

第二天早晨,这名同学真的把发型改变过来了,而且主动来到办公室向德育主任汇报情况。后来她的发型一直保持在中学生基本规范的范围之内。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认识到:发型问题主要是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心病还需心来治,平等对话和心理疏导是解决发型发式问题的有效途径。而开展必要的学生特长展示活动,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得到他人的关注、尊重,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我的德育新方法

栾明知

山东省高密市姜庄中学

有言道:“有德有才是成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德,对己、对人、对国家、对社会的作用可见一斑。但时过境迁,斗转星移,我们惯用的一些德育方法,对“90后”“2000后”的孩子已是强弩之末,难见成效。于是乎,为师者发出了“如今的孩子真难懂、真难教”的感慨。

有道是:“教无定法,贵在有法。”面对新人、新事、新德育,自然需要新思路、新途径。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思考,我摸索了一些开展有效德育的新方法。

(一)名言德育法

就是利用名人名言来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从而实现德育目标的方法。一天早晨,我到教室巡看,教室一改往日的安静,老远就听见里面吆三喝四的,进门一看,原来班里有两个学生在吵架,引得其他同学围观,以致我走到教室竟没人察觉。看着他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样子,咳了两声,他们这才闻声打住。我不动声色地走上讲台,说:“同学们朝夕相处,难免勺子碰锅沿,有些过节在所难免,但不至于骂娘吧?我们的爹娘碍了我们什么事?”引得学生哄堂大笑。“在这里,我赠给同学们一首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写的儿歌――《骂人》:‘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只是借人的嘴巴骂自己’。”刚才相骂的两学生深深地埋下了头,久久没有抬起。以后,再有相骂之事发生,同学们就齐唱陶行知的《骂人》儿歌,为其伴奏。此后,班里的相骂声逐渐销声匿迹了。

(二)故事德育法

就是通过古今中外的生动故事来开展德育工作。

《一千零一夜》是世界各国人民熟知的阿拉伯经典文学作品。相传聪明的姑娘每天给残暴的国王讲一个故事,一共讲了一千零一个,终于感动了国王。故事既然能将国王扭曲的灵魂复归常位,那为什么不能用来化育对故事充满渴望的孩子?于是,我开始尝试故事德育法。在平常的日子里,我发现学生对必要的相互帮助缺乏热情,同位的文具、书籍掉到了他的面前,他往往熟视无睹,懒得弯腰相助;一起打扫卫生,组员一手拿着袋子,一手装着垃圾,鲜见组员主动帮一下。针对这种现象,我择机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

故事一:曾宪梓先生在招聘高级职员面试前,将一把扫帚横放门口通道上。应聘人员一个个走进大门时对倒在地上的扫帚视而不见。唯独一人弯下腰来将扫帚拾起并放到门后。曾宪梓问:“你为什么要捡这个扫帚呢?”答:“我觉得扫帚倒在地上不利于人们通行也有碍观瞻。应该把它放到该放的地方。” 曾宪梓随即录取了他。一个弯腰扶起扫把的动作,让他从数十名应聘的年轻人中脱颖而出。

故事二:一帮大学生到一家银行应聘,有三位大学生进入到了难得的面试阶段。面试这一天,当他们三个健步走入大楼的时候,一位银行职工抱着一大摞材料,她看上去很急,走得很快,不小心将材料散落了一地。一位面试者见状,忙上前帮忙,其他两位径直走了。剩下的这位走到二楼,发现有一枚硬币掉在地上,他顺手捡了起来。就这样,他最后一个来到了面试室,当他走进面试室的时候,面试主管出人意料地宣布他被雇佣了。其他两位面试者,一头雾水。主管说,请看录像,两位面试者看了刚才助人、拾金的情景,如梦初醒,悔之晚矣。

故事讲完后,我让学生思考、讨论上面故事中应聘者胜出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在求学阶段养成良好品质?同学们兴趣盎然,活动走向深入。

(三)影视作品德育法

就是挖掘学生喜欢的影视作品的资源,来开展德育工作。校园里一个个屡禁不绝的“奥特曼迷”,告诉我们一味评论“奥特曼”的功过无济于事。陶行知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小孩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喜欢动画片,是孩子的天性,有些动画片大人也喜欢看。所以,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一个个“小奥特曼”“小鲤鱼”“小悟空”“小蓝猫”……对于孩子们的最爱――动画片,我进行了二度开发,为我所用。

上课开始的时候,改变过去的“同学们好/老师好”的问好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动画片的主题歌的歌词。《哪吒传奇》《围棋少年》《神兵小将》的主题歌的歌词都曾作为我们的开课问好内容。一句句斗志昂扬的歌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班里有同学闹了矛盾,彼此不说话了,为帮助孩子解开这个疙瘩,我引用《士兵突击》中的那个憨憨的、丑得可爱的许三多说过一句话“记住一个人的好,总强于记住一个人的坏”,然后由此生发出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此外,我还开展了根据电视剧的主角形象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精彩片段表演等活动,多方位锻造学生。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只有我们举之得法,德育方能步入大道。

爱在字里行间

熊 燕

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逸夫小学

这学期,我新接手了一个让全校老师都不愿接手的班。因为,这个班的潜能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七八个。经过了解,得知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全都是单亲孩子。得知这个信息,我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与怜悯,出于母爱,我甚至觉得鼻子酸酸的,眼眶湿湿的。

学生小徐父母离异,由父亲抚养,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奶奶照看着他。他,学习很差,行为习惯也差。第一次与家长交谈时,他奶奶便说:“我这孩子脾气怪得很,顺着毛毛儿抹还是很乖的,老师多费点心,少批评,多表扬,他呀,批评多了他就不爱听。”

起初,我试着用他奶奶所说的方法,只要发现他一点点闪光的地方,便极力表扬,的确有一定的作用;而对于孩子的错误,我则轻描淡写地批评着,生怕他产生抵触情绪。但后来,我发现这种欣赏在孩子身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最后简直微乎其微。而孩子的问题不但没解决,反而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我茫然了。对于这样的孩子,我该怎样教育呢?经过观察、了解和分析,我发现这个孩子表面上大大咧咧,对什么都无所谓,其实内心却很孤独和脆弱。怎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让他向我敞开心扉,接受我的教育呢?我请他到我的办公室,与他近距离地对面坐着,用关爱的目光注视着他,用关切的语言打动着他。但他却一言不发,心存戒备。我想,也许是办公室的氛围让他不太喜欢。第二次,我换在了走廊上,谈话进行得比上一次好多了,可总觉得他有些不安和拘束。长期作为潜能生的他,一定认为老师找他谈话是在怀疑什么或者责难什么。第三次、第四次,效果都不太明显。

我再一次茫然了。一次,语文课代表发下周记以后,我发现他很高兴很激动的样子,还向前后左右的同学炫耀。原来是语文老师在他的周记后写下了一段长长的批语,鼓励他好好学习。既然他那么在乎老师给他的书面鼓励,我何不试试与他书面交流?于是,我给他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一行字:

让真情流露在字里行间,让理解与关爱跃然纸上。

――熊燕

并在里面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交给他。下午,他悄悄地把本子递给我,我打开一看,“老师:你是不是觉得我很麻烦。以前,我总觉得读书没意思,老师也不喜欢我,浪废(费)了很多时间。现在我知道要努力了,请你帮助我。”从此,我便与他这样传递着师生情。

尽管他的许多承诺都无法兑现,但不可否认,他确实进步了许多。一次,一个同学的凳子散架了,他主动从家里带来小锤、钉子,一板一眼地修理起来。“大功告成”后,他额头上已沁出不少汗水,我试坐了一下,并且还摇了摇,嘿,还真稳稳当当的呢!最让我欣慰的是,他怕钉子划破了同学的衣服,全钉得平平整整,没一点棱角。多热情的孩子,多细心的孩子!我看着他,向他竖起了大拇指,笑了。他也看着我,笑了。

小徐的转变,让我想起其他七个学生。我召集他们开了个“小会”,每人交给他们一个本子,均在扉页写下一行字,其中都有一封信,他们都小心翼翼地翻开,高兴而激动地读着,再小心翼翼地放在身后或揣在怀里。他们的一举一动,让我感受到他们被关爱的喜悦。

这就样,我用书面交流的方式传递着爱的语言,孩子们也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对我的尊重。我们无所不谈,学习、思想、烦恼、理想……心越来越近了,彼此越来越信任了,想说的话越来越多了。

【反 思】

许多老师在德育经验论文中都会提到一个重要的字,那就是――爱。可是孩子们,他们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种爱吗?恐怕不一定。例如,老师一次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们可能会理解为训斥责难。

我归纳了一下,书面交流的教育方式,有它独特的优势。

1.有利于控制老师教育过程中的不良情绪。当学生犯了错,尤其是犯了老师们觉得很难理解的错,我们的老师,可能会显得异常激动、愤怒。理智的教师,会选择“冷处理”,用书面教育的方式,实际就是“冷处理”方法之一,教师这时的情绪已经稳定,会蹲下来看孩子,会反思自己的以往教育存在的不足,在理解了孩子之后,再来引导,便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学生可以将难以启齿的话讲给老师听,更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着烦恼,孩子也不例外,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倾诉出来,即使没有解决,也会轻松许多;压抑起来,不但不能解决,还会成为沉重的心理负担。当他们想要找个人倾诉的时候,他们信任的老师可能是首选,但是,却因为不方便说(时间、空间不允许)、不好意思说而压抑起来,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用书面交流的方式,孩子们就打消了这些顾虑。

3.师生之间的感情可以通过反复回味而加深。每一次在那个特殊的本子上给孩子们写话前,我都要回头去读读,那一句句童稚的话语,有时真觉得暖暖的。我问过他们,他们也是,常常细细体味着老师的话语,用一个孩子的话来说,“仿佛被温暖的阳光沐浴着,好像被温柔的春雨滋润着”。相互的爱,都流露字里行间;彼此的真情,都跃然纸上。

4.它能够见证孩子们的不断成长。“正确对待后进生前进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这条教育原则,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但做起来却很困难。在转变他们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进步很明显,可自制力差会让他们又再次犯错,这时我们的老师,会理解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以至于忘却了孩子们之前的进步,从而也“忘却了”我们之前所做的努力,用这种书面交流的方式,老师可以回头阅读,不再忘却孩子们的进步,不再否定之前的努力,对孩子的转变会更充满信心。

师爱,它的内涵太广,方式太多。只要我们用心去爱,换种方式,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爱在字里行间,让我收获了教育的效果,更体验到教育的欣慰和幸福。

班级管理需“三从”“三到”

高国荣

浙江省上虞中学

“三从”“三到”是我对班级管理工作的简要概括。

1.从高到低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所谓“高”,就是班主任工作立意要高,那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有志青年,要引导学生有人生的理想,远大的抱负,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什么。高中生正是树立理想和确定人生目标的重要时期,学生有了理想与追求,就会有取之不竭的学习动力。记得上学期开学时,我第一次班主任讲话第一个话题就是与学生谈人生理想问题。学生听得很认真,不少学生默默地点头赞许我的一些观点。所谓“低”,就是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如何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去实现它。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这个“低”应该是读好高中三年书,上好每堂课,做好每次作业等等。

2.从外到内抓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班级学生成绩是我们班主任工作目标之一,我认为,由外而内是抓好班级学生成绩的良策。所谓“外”,先做好有利于班级学生成绩提高的外部条件,如班风、学风、纪律、卫生、寝室管理等等工作。班级整体处于正常良好的运作状态,接下来可切入班级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如何提高班级整体到个体成绩。很显然,班风、学风、卫生、纪律等这些工作做好了,成绩的提高是必然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功夫花在有利于成绩提高的相关外部因素上。

3.从“死”到“活”控制好班级的气氛。班级气氛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合适的班级气氛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极为有利。班主任如何控制好班级气氛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我认为,一个班级刚组建时,班主任把班级气氛控制得“死”一点为好。为此,班主任一开始要从严一点,特别是对于一些原来行为习惯不理想的同学更需要这样做。随着班级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同学与班主任相互了解及班级运作步入正常轨道,班主任可以适时放“松”一点,班级气氛自然会慢慢活起来,班主任为同学的认可度也会提高,从而形成班主任与全班同学的和谐关系。这方面其实要把握班级管理中的严与宽、静与动的关系。

上一篇:论批判力教学 下一篇:学生能在微笑中接受惩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