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循证护理在《产科学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20 06:03:07

探讨循证护理在《产科学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产科学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在产科急重症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方法:在《产科学及护理》“产后出血”一章教学中运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教学;教学结束后,对100名护生进行循证护理教学效果评价问卷调查。结果:学生综合运用护理知识的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均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了《产科学及护理》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关键词】循证护理 产科学 护理教学 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38-02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oursing, EBN),是指护理工作者采用最佳的可获得的证据,结合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充分考虑患者的愿望和需求作出临床护理决策的过程。循证护理的实施步骤包括两个阶段、四个步骤:第一阶段:寻找并确立证据阶段―系统综述,寻找临床实践中的问题,并将其特定化;根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系统综述。第二阶段:施证阶段――遵循证据的要求进行护理。第三阶段:将所获得的证据与临床专门知识和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得到临床证据,做出护理计划。第四阶段:实施护理计划,并通过动态评审的方法监测效果,监测项目实施情况。循证护理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它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临床护理,有助于培养理学生正确、科学的护理观,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实践规范化奠定基础。在教学中,首先让护理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循证护理的概念及其内涵,教会学生在护理工作中如何运用循证护理、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学习的能力。现以《产科学及护理》第十二章第一节“产后出血”这一章节为例,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我校2014届助产专业2个班级,随意挑选100名学生,本届学生是入学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始进入临床专业护理课程的学习阶段。

1.2 方法

在《产科学及护理》“产后出血”一章教学中运用循证护理方法进行教学。

1.2.1 教学方法

1.2.1.1 学习课本内容

首先将教材中“产后出血”的护理内容,以问题形式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产后出血”基本理论知识。

1.2.1.2 教师提供模拟病例

教师将从临床收集的“产后出血”疾病的临床病例以文字、课件或看多媒体教学片的形式介绍给护生。例如,产后大出血的病例:1例产妇,经阴道分娩一4.5Kg的巨大胎儿,分娩过程中产程延长,产后8h按摩子宫底出血500 ml。由于产后出血的病因有多方面,产妇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变化及转归,针对这种情况,让学生确定需预见及解决的问题,再制定护理措施。

1.2.1.3 确定问题

学生经过讨论,确定当前的问题是积极查找出血原因,通过护理干预阻断出血过程。

1.2.1.4 查找相关资料

学生通过网络、计算机数据库及各种护理期刊进行查询,获取大量有关临床“产后出血”的相关护理措施及一些新的理念。针对产妇的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结果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问题查寻“产后出血”护理措施。

1.2.1.5 师生共同讨论与评价教学效果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提供所查询的相关临床研究证据,然后师生共同结合病例的具体情况,从预防产后出血及产后出血病因进行分析讨论,确定最有效的护理措施。教学结束后,对100名学生进行循证护理教学效果的评价问卷调查,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习兴趣、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获取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产科学理论知识水平、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改革了传统教学法、分析和判断能力增强等,评价分为“是”或“否”。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100%。9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兴趣,90%的学生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增强,80%学生认为临床推理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增强,说明学生对此教学模式的肯定。8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2.讨论

循证护理是受循证医学影响产生的护理新思维、新观念、新概念,也是对护理学科提出的新挑战;循证护理是已有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方法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措施。将循证护理应用于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中,改变了过去老师传统的填鸭式讲课教学方法。使老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中转变观念;使学生走出校门后具备一定的判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护理、助产人才。

经过教学实践,结果显示,将循证的方法引入《产科学及护理》课程教学,具有以下优点:

2.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EBN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用EBN教学法将课本的理论内容传授给护生。理论课结束时,教师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结合大纲要求对学生提出有关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思考题,让学生自己根据书本及老师课堂讲授的内容收集资料、寻找问题的答案。此方法提高了学生对《产科学及护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培养学生循证思维能力

我们根据《产科学及护理》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进行选定病例,病例是从医院临床上收集的真实病人病例,也有些是我们教师结合临床而自行设计的病例。学生运用所学的《产科学及护理》基本理论,通过对病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中心问题去求证,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例如:我们在讲“妊娠合并心脏病”内容时,就让学生根据孕妇在分娩前有无并发症、合并症,胎儿有无窒息以及羊水情况、胎盘、脐带情况等,对分娩前产妇、新生儿做出预见性的评判,针对不同的情况,分析、讨论,选择最好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法,提前做好抢救新生儿的准备工作,为抢救赢得时间。教师教学过程中运用EBN教学法,使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灵活地运用于临床;使学生产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热情,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如何科学、有效地制订实施护理计划,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创新应用,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

2.3 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自身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EBN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带教老师有良好的观察力、判断力、理解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具备现代护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能引导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查阅资料,教师自身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首先运用循证护理的《产科学及护理》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能、灵活的教学手段,提出的问题既要切合学生的特点,又要联系临床实际体现妇产科护理的专科重点。其次,选择的评价资料应该是学生经常遇到的重要临床问题,这样才能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教师而言,教学难度增大了,但却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2.4有利于新教学形态的探究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示范操作,学生依样画葫芦,最后完成考核。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探索和质疑的机会,觉得学习简单重复、枯燥乏味。EBN强调护理工作的严谨性,要求知识融会贯通。在循证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评判思维和创新能力,寻求循证支持的最新、最佳解决方案,使学生逐渐形成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行为模式,为其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基础。教师在这种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也营造了新形势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形态,为临床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5 存在的问题

循证护理还未真正运用、渗透到护理教学中,现有的护理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也未重视对学生循证技能的培养,现在学生的网络检索能力和英语水平欠佳,各学校扩大招生规模,招生数量增加,而采用EBN 教学所需学时数较多,且对教师素质要求高,许多教师还没有从传统的护理教育理念上转变过来,因此教学难度大。教师EBN价值的整体判断能力以及实践 EBN 所需的技能比较欠缺,计算机和统计学的基础知识缺乏,英语水平低等。

3.小结

教师是循证护理教育的主导者,因此教师的循证意识和素质是搞好循证护理教育的关键。护理教育的课堂教学应逐步引入循证护理,要教给学生科学、可靠的护理方法,通过循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改变只凭书本知识、经验为病人护理的错误做法,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评判性思维能力,组织沟通、协调等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做好临床实习和妇产科护理工作。教师在指导学生循证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观察、判断能力和科研能力。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彦循证护理教学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04

[2]万晓燕.循证护理教育要先行[J].护理研究,2007,21(2B)

[3]王斌全,李洁.循证护理的发展[J].护理研究,2007,21(5A):1221

[4]彭东风.我国循证护理现状的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

上一篇:浅析新型氧化物半导体光电极的合成 下一篇:课堂教学如何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