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角度论中国动画角色造型民族化

时间:2022-08-20 05:13:43

基于产业角度论中国动画角色造型民族化

[摘要]随着国外动画的大量涌入,中国动画角色造型缺乏本土风格成为动画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中国动画曾经拥有的辉煌成就,归根结底是由于强走的中华民族文化背景的支撑,将民族精髓融入动画作品,使艺术样式不断更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大力强调中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民族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为了强行追求民族化而割裂其商品的特性,动画最终需要的是市场的回报,因此在塑造民族化角色造型的同时,也必须考虑产业化因素。

[关键词]中国动画产业 角色造型 民族化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动画角色的造型是观众对动画片第一印象,也是选择是否观看的最初参考因素,它直接影响到影片的成败。好的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不仅能在瞬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增添动画本身的感染力,还能促进衍生产品的销售。实现动画的产业价值。然而。如何在进口动画片占领中国动画市场的严峻局势下,创作出中国本民族的动画造型、加快民族动画产业的发展是当前的重要问题。

一、动画产业与动四角色造型的关系

动画产业是近几年在中国兴起的一个词语,它的涵盖面相当广泛,包含了一部动画从前期市场调研、节目策划,中期创作制作、播出,直至后期衍生产品设计、开发和营销等整个系统的运作流程。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剧本制作、动画创作、宣传推广、发行播映和衍生产业运营。

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动画产业的发展带有一定的延展性,具有自己独特的产业链,包括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动。从国外成功的动画运营模式中可以看出,产业循环链一般模式为:动漫生产――播出――衍生产品开发――收益――再生产。基于这一角度可以发现,要保证动画产业链能够有效的循环起来。首先必须使动画本身具有一定范围的传播市场,才能促发衍生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保证后续环节的运作。

而作为观众是否选择观看动画片的第一评判标准,并在衍生产品中形象运用最多的动画角色造型,在维持动画产业链循环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好的动画角色造型设计,能在瞬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获得观众群即拓展播映市场,从而使每集动画片的播放权购买金额降低,有利于推广到更多的播映平台,形成扩大播映覆盖面的连带效应:其次,好的角色造型能充分传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从而提升动画本身的感染力和质量,增强观众对角色的喜爱程度:第三,随着角色的深入人心,其衍生产品的销售也会被带动,使生产商获得更多的利润,以便推动后续动画的发展。

二、中国动画角色造型及动画产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国动画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1993年~2003年,我国平均每年国产动画片产量不到4200分钟;2004年国产动画片的产量达到了2.18万分钟;2005年国产动画产量上升为4.27万分钟;2006年国产动画片的产量达到8.2万分钟:国产动画片产量正在大幅度增长。然而,产量的增长并不意味着中国动画产业的健康发展。《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在进口动画片冲击下,中国动画产业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动画衍生产品的80%以上的市场价值流向美、日动画形象。从目前中国动画角色造型及动画产业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发现:

1,动画角色造型鲜有民族特色

改革开放后,外国动画大量“入侵”中国市场,而互联网的普及也加速了观众对造型、风格、内容、形式迥然不同的动画的接触。这使得国内动画观众的观影心理受到影响,外国动画明星角色形象成为他们审美的参照标准。因此许多国内动画制作公司迫于生存压力和强势文化冲击,为了满足观众审美与市场效益,在动画制作前期工作中缩短了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应有的时间,而采取大量模仿美、日动画中的经典角色造型的形式来减少投资、缩短制作周期。结果导致目前中国动画中的角色造型既不及“中国学派”笔下的艺术神韵,又缺乏美、日动画角色的鲜明特色及技术含量。更谈不上树立自己独特东方古国的传统精神、赋予角色造型以新意和现代感。而对美、日动画角色形象的模仿,不但没有成功收复国内市场、获得利润,反而从另一侧面巩固了外国动画在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创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角色造型对于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动画产业缺乏对角色造型的重视

从近几年中国动画产量的飞速增长中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并不缺少高水准的本土制作团队。更多的是缺乏对动画角色造型的开发、宣传和保护意识,以及对相关衍生产品开发的积极性。这使得国内动画产业链的经营环节出现了极大的缺口,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出现资金回收困难的局面,使中国动画产业迟迟未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阶段。与日本动画产业经营和推广模式相比。中国动画产业在动画角色造型上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动画制作公司忽视市场反应。缺乏与观众群的互动。这种互动并不是单指宣传活动,而是指制作前对观众是否喜爱动画角色造型及故事情节的调研。以日本动画为例,制造商首先是发行成本较低的漫画。从动漫读者的反应即角色造型和作品的受欢迎程度来确定是否进行高成本的动画片生产。这样不仅增加了观众对相应动画片及动画角色造型的熟悉程度。也为其衍生产品的销售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而中国动画则大部分是在对观众喜好和反应未知的情况下,先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创作出动画片,然后再推广至市场寻求信息回馈。这样既失去了“先声夺人”的宣传契机,也增加了投资风险。

第二,中国动画产业缺失对角色形象后续衍生产品的开发环节。作为动画产业价值链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衍生产品的开发尤为重要,主要包括以角色形象为主的玩具、文具、服饰的推广等。它不仅是动画产业中利润最大、操作空间最广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动画公司打开知名度、为后续推广做序的有利途径。日本动画制造商在动画片推出后,就大力进行动画角色形象的宣传和推广,并开发和制造大量不同种类和价位的衍生产品从中获取高额利润,进而投入下一轮的动画制作中。而中国的动画制造商对于衍生产品的生产意识薄弱。产品种类少而且也不注重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动画形象的维权。

三、基于产业角度对中国动画角色造型“民族化”的探讨

动画因其特殊的产品形式和传播形式,具有很强的形象表达性,而动画角色形象就是其灵魂。因此,从具有中国“民族化”的角色造型设计入手,借以推动这一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使之在本土和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可供中国动画产业今后发展的参考思路。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千年的文明是中国动画产业发展创新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也为中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元素。但首先必须明白的是,“民族 化”这个词是个大概念,是指民族精神、中国气质和中国角度。因此,中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民族化”不应该仅仅留于形式,将民族元素生硬的强加于设计中。这样不仅会使创作思路受到限制,也会让习惯了外国动画角色形象的中国观众从一开始就对影片产生抵触感,更谈不上衍生产品的销售和动画产业化运作。

其次,我们还应该明确,之所以要注重对民族文化和特色的继承。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在全球化市场经济中推动中国动画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更好的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满足其文化生活。这就要求广大动画艺术工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应该融入自己对角色性格特点以及故事时代背景的理解,寻找传统文化与时代风尚的对接点。并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来创新动画语言,将传统的本土文化符号融入艺术形象,从而更好的将民族化转化为中国动画角色造型的特点和气质。让中国动画传递出民族精神。需要注意的是,在寻求动画角色造型“民族化”的同时,还应该遵循“产业化”生产的规律,尽量使设计出的角色造型适合于动画制作中流水线作业的规范化生产,适合衍生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第三,动画制作成本高、周期长,投资回报慢,而要让中国动画角色造型“民族化”被观众接受并逐步取得市场主导地位,则需要长时期的推广和经典作品的支撑。因此,在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动画产业发展经验,在进行动画制作前先将设计好的“民族化”角色造型和动画片的一部分做出小样,展示给各个层次的观众进行检验,或者进行角色造型征集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观众针对性的评价,分析出每个阶段市场的审美倾向,还能做到“有的放矢”,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和时间消耗。

第四,除了在动画本身的角色造型上应该有突破外,还应当具备产业化的推广思维。做好长远市场规划,并打造和培养出中国本土的动画明星,这是推动中国动画角色造型民族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促进动画产业的发展,国家出台了众多有利政策。对国产动画片的播出数量和时段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外国动画明星形象长期活跃在银幕上而造成的中国观众审美观念的改变。因此,国内动画制作公司应该抓住良机,推出既能够区别于美、日动画角色形象、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片,并打造出具有代表性的动画明星,在利好条件下扩大自身动画片的播映范围,开发独特的衍生产品,为动画产业链的循环做好准备。从长远来看。长期在黄金时间播映具有中国民族化角色造型的动画,还将使未来的主流观众群即现在的儿童观众在潜移默化中以欣赏的眼光接受本土动画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正真做到“从娃娃抓起”,为本土动画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中国动画曾经拥有的辉煌成就,归根结底是由于强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背景的支撑。将民族精髓融入动画作品,使艺术样式不断更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大力强调中国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民族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为了强行追求民族化而割裂其商品的特性。动画最终需要的是市场的回报,因此在塑造民族化角色造型的同时,也必须考虑产业化因素。

上一篇:《颜氏家训·教子篇》中一段话之本意辨 下一篇:影视教学课教师必备能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