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儿童对环保相关内容认知的调查

时间:2022-08-20 05:05:54

4―6岁儿童对环保相关内容认知的调查

[摘 要] 通过对133名4-6岁儿童进行调查,我们认为:4-6岁儿童对自然有一种本能的亲近并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自然。他们能初步理解与环境相关的概念,他们对污染现象与日常污染行为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该阶段儿童在相关问题上表现出的差异,是由于认识内容差异与生活环境造成的。

[关键词] 4―6岁儿童 环保内容 认知

一、问题的提出

生命问题――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生物和非生物、出生和成长――就像它们吸引科学家一样,长久地令儿童着迷。这种着迷使儿童对自然的感受力强于成年人,使他们对自然有一种本能的亲近并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自然。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关怀到底是怎样的呢?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我们的调查就试图通过了解4-6岁儿童对环境相关内容的看法初步解答这两个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在四川省成都市、南充市及夹江县的一级、二级幼儿园中随机选取133名4-6岁儿童进行访谈。访谈对象家庭来自农村、城镇、城市以及部分进城务工家庭。

(二)调查工具与方法

采用自编的访谈提纲,主要涉及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了解儿童对“大自然”及“环境污染”这两个概念的认识;2.了解儿童对水污染的看法;3.了解儿童对影响环境的日常行为(儿童能亲历、感受的行为)的看法。

访谈前进行两周访谈员培训,共对133名儿童进行访谈。其中6名儿童因过于紧张放弃,最终收回127份有效问卷。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该阶段儿童对环境相关概念的理解

相关研究表明,生物学概念常常是儿童认知努力的自然而然的目标。[1] 我们知道通常儿童在2~7岁的年龄期间,形成关于因果和物理现实的简单观念。在这一过程中儿童自然形成的概念里,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子集与哲学家所称的自然类属(Schwartz,1977)有关。[2]自然类属是自然中存在的范畴,这类事物的存在和性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活动,例如动物是自然类属,植物和无机物也是。正是自然类属的底层结构丰富了儿童归属推理的来源,对自然类属内在特征的区分和归纳,使儿童形成最初的归属推理能力。调查儿童如何理解“大自然”和“环境污染”这两个概念,可以初步了解儿童对环境相关概念进行归属推理的具体特征。

1、儿童对“大自然”的理解

当成人认真思考 “大自然”究竟是指什么的时候,似乎很难用比较确切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可能会想到河流、山川、森林、花草……,却始终无法把这个词的意思讲清楚。我们采取多种方式查阅该词的含义,遗憾的是始终也没有找到文字的定义,仅在《辞海》中查阅到有关“自然界”的解释,如下:自然界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从狭义上讲,自然界是指自然科学所研究的无机界和有机界。

那么,该阶段的儿童是如何理解“大自然”这一概念的呢?他们的理解有什么特点呢?有没有性别差异呢?

(1)儿童对“大自然”理解的有限性与具体形象性

从访谈记录的统计来看,在回答“什么是大自然”这样的概念时有93人回答“不知道”,占总调查人数的73.23%。可见,该阶段儿童理解这个概念是有困难的。尽管“大自然”也属于自然类属这一儿童最初接触的概念类属,但概括性很强,可能对该阶段儿童的推理有限制。

能够给出回答的儿童中,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是理解的具体形象性。有34名儿童对问题做出了回答,用自然界里具体的事物指代“大自然”的就有23人,占做出回答总人数的67.65%。他们认为“大自然”就是天、有动物的森林、太阳、花、草地以及水等等。另外,还有5名儿童认为有人的地方就是“大自然”,这种认识似乎已经上升到了对“人的存在”的哲学思考,无外乎柯尔伯格要感叹“儿童是哲学家”。有4名儿童对“大自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他们认为“大自然”是美好的、漂亮的地方,在访谈者的追问下他们并未给出进一步的解释。

(2)儿童对“大自然”理解的性别差异

表1情况表明,在4-6岁儿童中不同性别的儿童理解“大自然”的概念是有差异的。首先,男孩表示知道“大自然是什么”的比例相对大于女孩。其次,在具体回答的内容方面也有很大的区别:男孩的回答更为现实,几乎全部的回答都是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行为来指代“大自然”;女孩则除了现实的指代之外,还有一部分用美好的想象来表达,尽管没有明确告诉访谈者具体的想象,但显然她们认为她们想象的“大自然”是比现实世界更美好的存在。在认为“大自然”是“有人的存在的地方”这一回答上没有太大的性别差异。

2、儿童对“环境污染”的理解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的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3]简言之,环境因受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而改变了原有性质或状态的现象称为环境污染。这些是我们现代人类在生活中真实地接触并时刻都在发生着的,例如大气变污浊、水质变差、废弃物堆积、噪声、振动、恶臭等。我们的儿童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吗?

(1)儿童对“环境污染”理解的准确性与多样性

事实表明,儿童的观察和体验是敏感的。根据访谈记录,该年龄阶段有65名儿童表示不能理解“环境污染”的概念,占调查总人数的51.18%,相对于“大自然”概念的理解,这一比例要小得多。从他们回答的内容分析,可以明显的划分为三大部分:1、30名儿童认为“环境污染”是一种具体现象,汽车冒烟、人太多、到处是脏东西、污水等等。这种认识占做出回答总人数的48.39%;2、有21人将“环境污染”理解为具体行为,乱丢东西、弄脏水等。该回答所占比例为33.87%;3、另外还有11名儿童强调“环境污染”的后果,传染病、会死人、鱼会死等,占做出回答总人数的17.74%。

可见,儿童对“环境污染”的理解已经涵盖了环境污染方方面面,如环境污染的原因,不正是生活中的各种行为造成的吗?汽车冒烟,这是儿童形象的描述,却准确地反映了这种污染现象。同样,儿童对环境污染后果的表达也是最生活化的,他们不知道环境污染会造成日照减弱,气候异常,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生物物种绝灭这样一些后果,但他们清楚环境污染会传染病、会死人。儿童们还知道乱丢东西、弄脏水这样一些行为是环境污染。可见,该阶段儿童对“环境污染”概念的理解是准确而且多样的。

(2)儿童对“环境污染”理解的性别差异

表2的情况表明,该阶段儿童对“环境污染”概念的理解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有63.49%的女孩表示不能理解概念,而同年龄的男孩只有39.06%表示不知道,这一差距是比较大的。从理解的具体内容看,男女之间没有区别,将“环境污染”理解为具体现象的比例最高,理解为具体行为次之,理解为具体结果的比例最低。

3、该阶段儿童对环境相关概念理解的分析

4-6岁阶段的儿童能够利用“大自然”范畴内的组成成员来获得对“大自然”的推理,他们也能从日常接触的具体现象中概括出“环境污染”的概念。而且该阶段儿童所进行的理解与成人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具有惊人的相似,只是儿童的概念归纳能力的限制使他们在理解和表达上有局限。不可否认,他们对环境的思考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最近的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系统没有质的差异。具体内容的知识是儿童概念的一个重要成分,在概念理解过程中成熟的思维方式的获得不只要求一般的认知发展,而且要求具体内容知识的发展。[4]儿童对“大自然”概念的理解与对“环境污染”概念的理解的差异(儿童对“环境污染”的理解更强于对“大自然”的理解),很可能就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具体内容知识的多寡造成的。

而在这两个概念理解上的性别差异就不仅是以上的原因。男孩和女孩在认知的具体内容上的差异确实造成他们理解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区别,但是我们认为性别角色的不同是造成他们理解不同的根本原因。由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男孩和女孩在心理能力和个性特征上有差异。男孩从小就表现出对科学、数学等领域知识的较大兴趣,女孩则表现出对语言、艺术方面的较大兴趣。[5]因此在我们的问题中,男孩有较好的表现,正是由于他们在日常的接触中较多地关注科学领域的知识,拥有较多该领域具体内容知识而形成的差异。另外,女性比男性更为敏感,且这一差异在很早时期就出现。[6]在我们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女孩表现出对问题回答是否符合访谈者要求的焦虑,她们仔细观察在她们给出答案后访谈者的语言、表情等,并且在全部访谈结束后,她们更迫切地想知道她们的回答是否符合要求。而男孩则表现出“无所谓”的状态,在访谈结束后就离开,并重新结伴进行游戏。

(二)该阶段儿童对污染现象及行为的看法

1、儿童对水污染看法的特点

所谓水污染,主要是指人为因素或间接地让污染物渗、进入水体,造成水体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的改变,以致于影响水体正常用途或危害公众健康及生活环境的现象。本调查将水污染作为访谈的一项内容,是考虑到水污染现象是现实生活中儿童能够看到、接触到的较频繁的污染现象之一。我们的访谈也反映出儿童对水污染现象的敏感性很高,对该现象的认识比较全面。

(1)能够对水污染现象做出正确判断

在接受调查的4-6岁儿童中有116个孩子认为“将脏水倒入河中”的行为不好,占调查总人数91.34%,认为这一行为好的孩子仅有8.66%。其中认为水污染现象“不好”的理由有三大类,一类强调原因,认为由于倒入河中的水很脏,有细菌,而河水是人们要喝的,所以不能随便乱倒;一类孩子强调后果,他们指出将脏水倒入河中会造成污染,人们不能游泳、鱼儿会死去、小动物会生病、乱倒脏水会被警察抓等等;还有一类孩子强调日常正确的行为,如脏水应该倒在厕所里等。

而认为“将脏水倒入河中”这一行为好的孩子则认为河水反正是脏的,把脏水倒进去也没什么关系,还有孩子回答家里天天都往河里倒脏水,这是很自然的事。当然,还有个别的孩子做出判断,但回答不出理由,所占比例很少。

(2)对水污染造成的后果有明确认识

在分析儿童判断水污染现象为“不好”行为的理由时,我们发现该年龄阶段的儿童大部分都表明他们清楚水污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前文我们指出儿童认为水污染行为“不好”有三类理由,分别从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认为应该怎样做这三方面来回答。

有80名儿童表示水污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一理由的比例高达68.97%,他们认为“水污染”不仅使动物受到危害,人类也会受到影响。其中,有17名儿童还明确指出水污染会造成环境污染。

研究表明,儿童至少在三个领域――物理学、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拥有朴素的理论(Wellman & Gelman, 1998)[7]。儿童对自然的关注是出于一种直觉,他们很自然地表现出对各种相关自然现象的浓厚兴趣,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水污染的后果明显而且随时都能接触到的,所以高达68.97%的儿童将“会造成严重后果”作为他们不认同水污染现象的理由是可以理解的。

2、儿童对日常污染行为的看法

生活中的污染行为随处可见,儿童接触得比较多的是乱扔果皮纸屑的行为。我们将这一常见行为作为我们初步探究儿童对日常污染行为的看法,就是考虑到了这一行为的普遍性。是不是所有的4-6岁儿童都认为这样的行为不好呢?我们的调查显示并非如此,但绝大多数的孩子是否定这种行为的。

(1)明确否定日常污染行为

该问题的调查中,有121名儿童认为乱扔果皮纸屑是错误的行为,占调查总人数的95.28%,有4.72%的儿童认为这一行为“好”,但该比例远远低于上面判断水污染现象为“好”的比例。可见该阶段儿童对于日常所能接触的污染行为的判断力是很强的,他们明确地对这样的行为进行否定。

认为类似行为“好”的孩子,判断的理由来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总共6名儿童认为可以往地上扔果皮纸屑,理由是:天天都丢在地上、这样很方便、脏东西就应该丢地上……。

(2)判断理由没有明显差距

在调查中,121名儿童认为乱扔果皮纸屑的行为“不好”,理由如下:认为这一行为错误(是错误的、做法不好、不爱卫生……);应遵守行为规范(应该扔到垃圾筒里);会造成不良后果(别人得不停地打扫、要罚款、地球要生病、别人会摔跤、会得传染病……);强调行为不好的原因(果皮纸屑是脏东西、有细菌);表示不知道。以上各种理由所占比例如表3。

显然,相对前面对水污染现象的调查,儿童反对污染环境的日常行为的理由并没有明显差距,认为这些行为会造成不良后果的比例没有超过半数。但是,该理由仍然高达47.94%,与水污染现象调查相似,其中有7名儿童认为这类行为会造成环境污染。

3、该阶段儿童对污染现象及行为的看法分析

(1)对污染现象及行为认识的性别差异不大

该阶段儿童对污染环境的现象与行为的看法没有太大性别差异。认为水污染现象“不好”的男孩为93.75%,女孩为88.89%;认为日常污染行为“不好”的男孩有95.31%,女孩有95.24%。

我们一直在探究该现象的原因。通过对儿童生活环境的初步调查,我们认为,由于绝大多数儿童在生活中不断接触到与类似现象、行为相关的正确知识,他们可以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回答。这种正确知识的获得是从儿童整个成长阶段中获取的,因此性别的差异就会比较小。

(2)生活环境对儿童认识的影响巨大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生活环境对儿童认识的影响是巨大的,前面我们谈到的认为类似现象和行为“好”的儿童,他们的理由几乎是相同的,并且对两个问题的回答几乎一致。为了证实我们的这一猜想,我们对部分儿童的家庭环境、家庭习惯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认为水污染现象及乱扔果皮纸屑行为“好”的儿童家庭大都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他们通常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的出租屋内,父母为进城务工人员。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这些儿童的父母认为目前的家是临时住所,平时工作也很忙,因此也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讲究这些。况且在老家由于没有城市这么多需要注意的卫生习惯,很多时候也是怎么方便怎么做。我们都知道上行下效的道理,但是在父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前,我们怎么去规范孩子的习惯呢?目前国家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任务,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推动下,我们的家长、儿童都会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四、总结

从访谈记录来看,孩子们对自然中各类事物、事件越熟悉,他们越能理解与自然相关的概念,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美国学者奥斯丁曾经提出了“美是环境伦理学的基础”的观点,他说:“人类对自然美的知晓促成环境伦理学的建立。”自然界是有序的、完美的,山川河流、鸟鱼花草、蓝天白云……这些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相关研究也表明,儿童既喜欢人与人之间平等友好、轻松愉快的交往,也酷爱亲近自然,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

我们认为当环境教育相对地局限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圈里,对人与自然关系圈有所忽视,就会造成周围自然环境中大量生动的教育资源的丢失。因此,我们提倡在日常的环境教育中不仅要充分利用人际教育资源,还应自觉顺应儿童亲近大自然的天性,积极挖掘利用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等富含审美价值的教育资源,使儿童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自发地产生环境保护意识。

(表1,表2,表3见372页)

上一篇:浅析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 下一篇:关于超高层建筑未来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