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不曾蒙灰的承诺

时间:2022-08-20 11:52:55

林徽因一生中有一个最重要、几乎是唯一的女性知己,是来自美国的费慰梅。1932年,费慰梅来到中国与费正清结婚,住在北平羊宜宾胡同,离林徽因所住的北总布胡同只有数百米。28岁的林徽因和23岁的费慰梅,一认识就成为互相信任和依恋的挚友。费慰梅常在傍晚骑自行车或坐人力车到梁家,穿过内院去找林徽因,她们在客厅舒适的角落坐下,泡上两杯热茶后,就迫不及待地倾诉为对方保留的故事。两人都对中国艺术深怀兴趣,她们用英语交流,谈论文化,切磋艺术,直达灵魂。1934年夏,费正清费慰梅夫妇邀请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去山西度假,那是一次令人怀念的“夏日行宫”。1936年,费慰梅回到家乡马萨诸塞州剑桥,此后,两家仍有书信往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9月5日,林徽因一家悲痛地离开了北总布胡同三号院,他们乘轮船来到长沙,之后再转昆明,最后辗转来到四川南溪李庄。抗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知识分子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苦苦挣扎。费慰梅在林徽因一家最困难的李庄时代,给予了很多帮助。20世纪40年代,梁思成想起一批寄存在费慰梅处的书稿图片,因中美两国后来不能通信,无法寄回。梁思成托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捎去口信,让费慰梅把书稿图片寄到英国一所建筑学院一个姓刘的女学生那里。费慰梅承诺一定办好这件事。可是,不知为什么,刘姓学生没有把邮包转交到梁思成手中。二十一年后,蒙在鼓里的费慰梅才知道这件事,她日夜难安,但她几乎没有办法在人海中再找到二十一年前那位刘小姐。费慰梅后来问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想在北京他家和他父亲的同事中打听那位刘小姐。梁从诫说:“我们都没有听说过在英国的这位学生。我父亲一定是误把她当成一个负责的人。如果邮包不是寄丢了的话,那么只能怪他自己看错了人。不管怎样,都已过去了二十一年,现在一切都太晚了。”

也许,邮包真是寄丢了,有一段时间,费慰梅不得不接受了这个事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珍贵的邮包却总浮现在她的脑际,她认为,邮包或许还被保存着,自己必须再努力一次。

费慰梅又转向伦敦寻找。她找到一位好友,一位退休的大使兰博特爵士,给他写了一封信,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他,求他帮忙。信被转交给英国建筑史学会的提姆洛克,提姆洛克记得学会里的一位秘书女士曾住在纽卡索,担任过那所建筑学院的注册组员。电话联系后,秘书女士想起了有那么一位刘姓学生,二十年前的一位高年级生,刘怀贞,经查询,刘怀贞后来成为一名注册建筑师,在新加坡开业。提姆洛克马上打电话给英国建筑师注册处查刘怀贞的登记号,终于找到了刘怀贞在新加坡的地址。这真的是一个奇迹!当年的刘小姐还保存着那个包裹,后来包裹寄回到梁思成的遗孀林洙手中。

费慰梅在二十一年后才发现,自己曾经承诺的事没有顺利完成,虽然她保存的包裹寄达证明足以证明她确实照办了,但她仍忧心忡忡,因为她对梁思成林徽因的工作是了解的,她知道什么是他们最珍重的,所以想方设法要找回那个邮包。这就是真正的知己!对费慰梅来说,寻找邮包不仅仅是对挚友的交待,更是对自己人格的交待。

摘自《无锡日报》

上一篇:能做梦的人不能说不幸运 下一篇:南吉斯的“旧物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