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体会

时间:2022-08-20 11:30:47

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方案。方法:运用中医的诊断、治疗方法,审症求因、辨证施治。为临床单病种的治疗提供多种选择。结果: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90%。结论:祖国医学历经几千年的存在和发展,自有其精华的东西。单论此方的治疗效果,不但黄疸消退快,更能促进肝细胞的活性和肝功能的恢复,驱邪而不伤正。

【关键词】茵陈蒿汤;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辨证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50-02

急性黄疸型肝炎为临床常见疾病,属祖国医学“黄疸阳黄”范畴;笔者近几年以茵陈蒿汤随症加减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2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男12例,女性10例20岁以下4例,20-40岁10例,40岁以上8例;最小年龄7岁,最大年龄45岁;发病时间1天-20天不等。

1.2 诊断标准:症状:身目俱黄,小便黄口干苦,腹部胀满、恶心厌油,全身乏力,舌红苔黄,脉眩数。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明显升高,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均有升高

1.3 治疗方法:辩证论治,以茵陈蒿汤随证加减,清热利湿退黄。辩证如下:

阳黄:①热重于湿: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伴腹部胀满,口干而苦,小便黄赤短少,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则:清热利湿,佐以泄下方药:茵陈蒿汤加味,其中茵陈清热利湿,为退黄主药,量宜大,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导热下行,以助茵陈清热利湿之功,大黄清热散结,泻下通腑,使淤热从大便而出。若因砂石阻滞胆道,引起黄疸胁痛,宜用加柴胡、金钱草、元胡、郁金以疏肝利胆、清热退黄。若因虫体阻滞胆道引起者,宜加用乌梅、安蛔止痛,利胆退黄。

②湿重于热:身目俱黄,但不如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皖痞满,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薄,舌苔厚腻微黄,脉象弦滑或濡缓。

治则:利湿化浊,佐以清热;方药:茵陈蒿汤+五苓散加减。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五苓散化气利湿,使湿从小便而出。

急黄:发病急,其色如金,高热烦渴,神昏谚语,或见出血症候,舌质红絳,脉弦滑或细数。

治则:清热解毒,凉营开窍;方药:茵陈蒿汤加味。方中茵陈清热退黄,大黄清热凉血,通利下焦;使邪热从下而解;栀子、水牛角、黄连清热凉营;并可加用生地、丹皮、玄参等以增强清热凉血之功。辅以升麻升阳举陷,不使清扬之气下陷。

黄疸性肝炎除服药外,饮食护理亦很重要,饮食宜新鲜清淡,不宜过食肥腻甘甜,壅脾生湿之品,忌饮酒和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休息,不能劳累,并保持乐观。

1.4 疗效标准:黄疸消退,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及肝功能均恢复正常。

2.结果

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90%。

3.临床资料

典型病例:患者**,男,24岁,无职业,因皮肤巩膜黄染伴纳差、乏力、尿黄1+周入院。见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入院查总胆红素107.3umol/L,直接胆红素64.5umol/L,SGPT212U,均有升高,HBSAg阴性,腹部B超示肝、胆、胰、脾均未见异常,诊断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诊断黄疸(热重于湿),予以茵陈蒿汤随症加减,每日一剂,日服三次,基本方剂为:茵陈30g、黄芩20g、山栀15g、大黄15g、柴胡12g、茯苓15g、白术15g、猪苓15g、泽泻18g、板兰根30g、赤芍30g、丹参20g、甘草6g,随症加减恶心时加竹茹、法夏;腹胀加白蔻仁,食欲不振加鸡内金、枳实、焦三仙,服用10天后患者黄疸逐渐消退,饮食好转乏力减轻;复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78.9mmol/L,直接胆红素40.3mol/L,SGPT172u,均较入院前好转,继服中药,仍以茵陈蒿汤随症加减,一月后黄疸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

方解: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主要病机是湿热蕴结胆汁外溢肌肤,故以清热利湿退黄为治疗原则,方选茵陈蒿汤加味治疗,方中重用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疸,栀子通利三焦导湿热下行,引湿热从小便而出;大黄泄热逐瘀通利大便。柴胡疏肝解郁,黄芩清热解毒,二药合用既可疏肝利胆又能清解肝胆之湿热,方中大黄不是为了攻下,而是通腑解毒,清泄血分之瘀血,与板蓝根合用能清除入侵窳劣之毒及湿热蕴结内生之毒。赤芍、丹参凉血活血,能行血中之塞,去瘀生新,有助于肝细胞的再生,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茯苓、白术健脾化湿是中焦壅塞,得消。猪苓、泽泻利湿通淋,有利于黄疸消退。诸药合用湿利热清壅次得消,木郁得解,肝胆疏泄正常,毒邪外泄,气血和畅,有利疾病的恢复。临床验证本方清热不伤气,利湿不伤阴,确俱病症消退快,肝功能恢复迅速的特点,同时也具备抗肝炎病毒的效果。

4.讨论

黄疸是临床多种疾病出现的一个症状,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主要特征。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说:“溺赤黄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黄疸的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洁所致,内因多于脾胃虚寒,内伤不足有关,内外二因又互有关联。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由于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影响肝胆疏泄,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而发生黄疸。茵陈蒿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治疗黄疸的经典方,用方指征:一身面目俱黄,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而黄疸之病根据人的体质强弱、感受邪毒的程度、正邪之盛衰,是湿重于热,还是热重于湿。又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临床用药应各有侧重,不可一概而论;应审症求因,辨证施治,随症加减。临床实验证明,茵陈蒿汤对黄疸指数的降低和肝功能的恢复有很好的疗效,对肝炎急性期有缩短病程,减轻症状的效果。在胆石症术后,尤其是胆总管梗阻探查引流术后,服用本方,更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朱寒阳,李家庚.《伤寒杂病论》黄疸病证治规律探要[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6):29.

[2] 陈兆洋.黄疸病机从瘀论探析[J].广西中医药,2001,24(3):39.

[3] 蒋明.《金匮要略》女劳疸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J].浙江中医杂志,2002,6:231.

上一篇:48例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治疗分析 下一篇:创伤病人麻醉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