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滋润绽放的花

时间:2022-08-20 11:05:08

【摘 要】彝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在漫长历史长河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当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使彝族文化的保存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起始阶段,对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幼儿教育应体现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尊重学习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并将此种教育理念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和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关键词】彝族;幼儿教育;民族文化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饰文化,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和独特的风俗习惯。在长期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相处中,彝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受到了它们的影响。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彝族传统文化如何应对前所未有的保存与发展的挑战?本文拟就凉山地区幼儿教育如何担当起传承彝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出发,对这一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一、凉山地区幼儿教育中彝族文化教育的意义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不仅是一套民族成员世代相承的符号系统,而且还是增强民族内聚力、争取少数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平等权利,使少数民族更好地适应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所必须,更是保存人类文化多样性、以求得共同繁荣发展所必须,所以,民族的传统文化必须传承下去。

在丰富灿烂的众多民族文化中,彝族传统文化可谓独树一帜,历史悠久,在开化彝族先民、记录文明成果、吸纳外族文化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曾经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彝族“十月太阳历”、丰富的哲学思想以及毕摩文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极其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彝族文化像一朵绚丽的奇葩开放在中华民族文化之林。

民族幼儿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幼儿教育作为民族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价值取向毫无疑问必须与民族教育保持一致,或者说在更广阔意义上就是要为培养本民族集团的优秀成员奠定基础,以实现个人的发展并且以继承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为旨归。因此,凉山地区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幼儿教育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着我国民族地区教育事业,还关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民族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也是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促进中华民族繁荣稳定的客观要求。

幼儿阶段开展民族文化的教育也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最有效途径,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游戏、民谣、诗歌、童话、传说、故事、民俗节庆活动、舞蹈、音乐等都是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最生动、最有益的资源,同时也最有益于本民族幼儿的身心发展。因此,在凉山地区的幼儿教育中,应对彝族幼儿进行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培养、让其接受本民族的文化熏陶,养成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这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至关重要。

二、凉山地区幼儿教育中民族文化教育的现状

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于西部偏远山区,经济、交通等不发达,和全国其他大多数民族地区一样,信息化程度较低,教育也欠发达,幼儿教育相对薄弱,幼儿教育中民族文化教育的状况更是令人担忧。

以教材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国务院颁布标准彝语文后,国家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彝汉双语教学体制。然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起始阶段,作为直接关系着我国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关系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却被忽略了。到目前为止,凉山地区还没有一所专门的彝族幼儿园,也没有编写出版相应的以彝族文化为背景的幼儿教育教材和彝汉“双语”幼儿教育教材。凉山地区彝语是彝族人民的母语,是彝族人民社会生活和民族认同的主要手段,汉语作为主流语言是各民族交流的族际通用语,是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而凉山地区民族幼儿机构的滞后建立和彝汉“双语”幼儿教育教材的滞后开发,明显制约了凉山地区幼儿教育的发展。

另外,民族文化教育对幼儿的认知、心理、社会化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凉山地区也还没有相应的彝族文化为背景或内容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教材选用方面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有的自编教材,有的选用知名教材,有的则随意选择一种教材,较少考虑幼儿发展的特点及民族幼儿的认知特点,有的幼儿园甚至直接使用小学低年级教材。在教育活动方面,凉山地区幼儿园一般有严格的上课时间和固定的活动安排等,这固然有利于教师按计划对幼儿进行系统的文化教育,但却抹杀了幼儿的个性、独特的民族性。

师资方面,凉山地区除了师资总体数量不足以外,凉山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州有一半人口是彝族,而在全州的幼儿园中,彝汉双语的专业教师却相当匮乏,不能满足凉山地区幼儿双语教学的需要。优秀师资又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城镇,边远及农村地区大多没有专门的教师,在这些地方从事幼教的教师文化程度低,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不懂得自己应以什么角色、以什么方式参与和引导幼儿的活动。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幼儿教师在幼儿园中不能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开展活动,难以适应少数民族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使得边远及农村地区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低,办学效益差,师资水平不能满足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更不要说传授民族民族文化了。

除此而外,还有一种现象令人堪忧。在城市存在着许多彝族年轻的父母对传统习俗不了解,使得彝族幼儿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很多彝族家长将孩子送去幼儿园,要求老师用汉语授课,认为孩子从小接受主流文化的熏陶,将来才会有更多的选择,这更使得民族文化教育雪上加霜。所以在平时的日常活动和教学中,即使是彝族老师,也因为说汉语比较方便而给孩子们用汉语上课和展开活动,只有在有彝族学生不懂的时候再用彝语介绍。试想,多年以后,今天的这些幼儿变成对主流文化一知半解,又对自己的“根文化”和蕴藏丰富文化的语言也一知半解年轻“边缘人”,这难道不是民族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吗?

三、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彝族文化教育的建议

首先,开发幼儿“双语”教材,实施幼儿双语教学。幼儿期是开展双语教学,抓住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能为幼儿将来的语言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抓住关键期,让彝族的幼儿听、说、用本民族语言,更重要的是感受符号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和蕴含的民族精神。所以凉山地区政府应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积极开发幼儿“双语”教材,实施幼儿双语教学,在幼儿的可接受性中充分发掘幼儿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其次,课程资源开发方面,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开发应该是以本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为基础和决策依据,以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生活方式为基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本民族社区可利用的资源,以此为据开发一系列的课程。凉山彝族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和民族心理,形成了彝族同胞别样的乡土风俗、节日庆典和文艺活动方式,这些都是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宝贵课程资源,如火把节、彝族年等,可以据此开展一个“民族节日礼仪课”,让学生通过实地参与民族文化活动,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彝族的民居建筑、土司庄园、跑马道等,都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设置“民族建筑学”,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让学生观察与绘画自己的家园,培养学生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凉山还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著名的彝海结盟就在凉山州境内,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场所,附近的幼儿园就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开发自己的课程。彝族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中彝族民歌就是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传承彝族文化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它记录了彝民族的历史、科学、生产生活、传统习俗、哲理、等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可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等几大类,曲调多样,内容丰富。我们可以把这些民族音乐融入到我们的音乐课中,开发有自己特色的学校教育音乐课程。凉山彝族地区还有许多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摔跤、赛马、打磨秋、蹲斗等,这些精彩的传统体育项目完全可以成为幼儿教育体育课程资源。

当然,凉山彝族社区的各种课程应以独具特色的民族主流文化,即农耕文化、山区文化为知识背景,便于彝族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否则会导致幼儿所学习和掌握的概念支离破碎,不能联系起来对外界形成整体有机的认识,也就不能形成关于民族文化的全面了解。

再次,教师是幼儿在学校阶段的最主要的启蒙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素质始终是幼儿教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教师首先应该是本民族地区知识文化的楷模,所以凉山州相关教育机构应培养一批彝汉双语的专业教师,并进行幼儿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使其在幼儿阶段开展民族文化的教育中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展现出来,让这些教师能准确把握民族地区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辩证关系,在教学中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根据适应性原则,确定幼儿各种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

除此而外,幼儿的生活是生动的,全方位的,相应的,幼儿教育应体现出合理性、完整性和全面性,彼此渗透交融,并根据幼儿的文化背景、实际需要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彝族幼儿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本民族的文化,产生祖国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和渴望,懂得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不仅能正确对待自己民族的文化,还能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

参考文献:

[1]石翠红,走进民族生活的民族幼儿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3)

[2]石翠红,走进民族生活的民族幼儿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3)

[3]史大胜,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幼儿教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4)

[4]史大胜,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幼儿教育,[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4)

[5]王国超,关于民族地区幼儿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1)

上一篇:幼儿口语表达培养之我见 下一篇: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