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的减贫与挑战

时间:2022-08-20 10:39:18

坦桑尼亚于1961年脱离英殖民统治,建立起独立国家,1964年与桑给巴尔联合组建成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由于长期受英殖民统治的影响,坦桑尼亚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单一,发展水平低下,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纵观坦桑尼亚的贫困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独立之初自力更生的发展与减贫阶段,这一阶段同时参与的是国际社会的主动援助与减贫;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结构性调整阶段,这一阶段贫困状况进一步恶化,国际社会暂停援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在国际减贫框架基础上的发展与减贫阶段。

不同时期坦桑尼亚应对贫困的战略各不相同,了解其贫困现状、减贫历程以及减贫效果,可以更加深入地解析坦桑尼亚的经济、社会、政治和人口状况。

贫困的历史成因

坦桑尼亚经济以农业为主,占GDP的40%,农业出口占总出口的85%,吸收了全国80%的劳动力。但由于地形和气候等原因,坦桑尼亚的作物种植只占其土地面积的4%。在坦桑尼亚,只有在公共部门和商业部门拥有稳定职业的少数人口能够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其余绝大部分人口生活贫困。

从经济发展和历史推演的角度看,大体上可以将贫困划分为因发展不足所造成的“整体性”贫困和经济繁荣后因被边缘化而导致的“边缘化”贫困。两种贫困的深层原因都是发展不足,但有质的区别,前者对应的是发展的严重整体性不足,后者对应的则是经济整体大发展前提下的发展局部不平衡问题。

坦桑尼亚的极端贫困问题,实质上是发展问题,是经济发展严重不足带来的国家的“整体性贫困”。近期的减贫理论也认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在减贫作用上的性质是不同的:当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时,经济增长是减贫的主要手段;而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收入分配有替代经济增长成为减贫主要手段的趋势。

追问坦桑尼亚贫困问题的成因,任何单因素分析的解释都是有限的,必须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实际上,如今非洲经济发展的低层次、结构单一等问题,西方长达五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可称为是元凶,而且当今诸多不甚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势不可挡的全球化潮流更使得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被边缘化,从而陷入了“低收入――低投入――低产出――低收入”的贫困恶性循环。

多角度减贫

对资源丰富但多未开发的坦桑尼亚来说,不是没有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的潜力,重点是如何把这种潜力激发出来。

坦桑尼亚不断深化的经济改革,尤其是能源部门和电信领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从而重塑了经济增长机制,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外部环境。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推出对非洲援助的结构调整计划以来,坦桑尼亚政府从实行自由主义政策导致民族和宗教等问题凸显使得国家处于分裂边缘中吸取了教训,努力消除自由化的影响,推进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的经济改革。建立经济特区,实施鼓励投资措施,坦桑尼亚经济进入了平稳增长的时期。

例如,2003和2004财政年度,坦桑尼亚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6.2%和6.3%。出口多样化取得进展,黄金、钻石等贵重矿物的勘探、开采和出口成绩斐然,为赚取外汇做出了主要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反贫困的重点由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反贫,转向了经济反贫与减少人类贫困并重。在这一大背景下,坦桑尼亚也逐步认识到,强调经济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的结构调整计划虽然为国家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并不能解决坦桑尼亚经济危机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近年来,坦桑尼亚开始高度重视反人类贫困和人力资本投资,将经济发展与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统筹安排,特别是在最近的减贫战略报告中,更是把卫生医疗与艾滋病防治、教育、安全用水、城乡发展确定为国家减贫战略中的重中之重。

挑战犹存

总体而言,经过多年的努力,坦桑尼亚取得了一定的减贫成效,但也同时面临着很多挑战:第一,贫困率降低有限。2000 年,坦桑尼亚以1990年为基准线,设定了千年发展目标:1990 年到 2015 年间,将收入在1 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减少一半;在此期间,将遭受饥饿的人口比例减少一半。但事实是,坦桑尼亚的经济增长速度的确达到了7%,与既定的6-8%的目标基本一致,但由于受全球和地区环境的影响,坦桑尼亚遭遇近几十年来罕见的旱灾,农作物、牲畜和电力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居高不下的全球油价和粮食价格、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也使得坦桑尼亚出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以及外来资本和投资的流入量大幅减少,对外界有着较多依赖性的旅游业尤其受到影响,旅游收入明显减少。这导致坦桑尼亚到2010年时,贫困率降低程度十分有限,仍然徘徊在33.6%左右,距离到2015 年贫困率减半(19.5%)的目标仍很遥远。

第二,农业增长缓慢,几乎为人口的快速增长所抵消。坦桑尼亚大陆地区和桑给巴尔的贫困主要表现为农村贫困。主要以农业为生计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但是2009 年,大陆地区的农业占坦桑尼亚的GDP却只有四分之一左右,桑给巴尔占23%。

1990年到2001年期间,坦桑尼亚的绝对贫困有所下降,从22%下降到了19%,2007年则降至16.6%。但就增长而言,农业的低增长几乎为快速增长的人口所抵消。此外,虽然农业中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都有各自详尽的发展政策,但是针对农业的投资很少,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也很不够,作为终端产品的农产品出口仍然主要是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这些产品在不利的世界市场贸易条件下,无法保护小型生产者的利益,因而无从调动小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三,基础设施落后。坦桑尼亚道路交通、电力、通讯设施发展落后,多数偏远农村没有便利的交通,全国普遍供电不足,农村普遍缺乏电力,偏远农村地区没有电力供应,除部分较大规模的农场外,水利灌溉设施普遍缺乏。由于基础设施发展落后,坦桑尼亚农业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没有防治措施应对洪涝灾害,没有有效的防治手段应对农作物鸟害虫害。此外,清洁水的获得也是挑战坦桑尼亚减贫的一个重要难题。

就公平性而言,穷人在获得水的方面需要花费的劳动、时间和支出更多。由于水和肥皂等的缺乏以及拙劣的垃圾处理方式,不洁水引发的各种疾病是导致儿童不健康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在该国的学校,58个女生共用一个女厕所和61个男生共用一个男厕所的现状,距离20个女生共用一个女厕所和25个男生共用一个男厕所的目标仍存在很大差距。

第四,母婴死亡和营养不良等状况严峻。1996年至2006年的十年间,差不多每十万名坦桑尼亚产妇中就有454名死亡,一方面是因为产妇距离生育设施太远,另一方面是产妇常常营养不良、工作负荷太重、疟疾盛行、生育设施简陋和生育年龄过低等。此外,营养不良也是坦桑尼亚儿童死亡率较高的主因,并常常导致儿童教育受阻,学习能力和劳动生产力低下,因此影响经济增长。

针对坦桑尼亚的普遍贫困以及未来所面临的诸多艰巨挑战,该国政府既有长远规划作指导,同时也确定了周密而详尽的中短期经济增长与减贫计划,力图通过国内经济的增长、社会制度的完善和政府的治理等各项目标的实现以及借助国际社会的援助和支持来实现国家的发展,从而消除贫困。

上一篇:计算流体动力学的研究综述 下一篇:挽救雅虎头号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