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联汇”可解融资难

时间:2022-08-20 10:14:39

“百联汇”可解融资难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不能仅仅依赖机制体制等“外生”的政策改革解决,也可结合中国实际,挖掘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和优势,提高其“内生”的竞争力。比如可采用百联汇模式:区域内一定数量并达到标准的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共同出资,依法组建企业法人,使成员企业间共享资源和金融服务平台,通过互助分配机制,将百联汇和成员企业利益紧密结合,形成较大规模企业集群,旨在从根本上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金融创新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可更好地实现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目的,从而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

国家工商总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8%以上,对于新增就业岗位贡献是85%,而中国创新产品的75%,发明专利的65%,GDP的60%均来自于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症结主要在于“信息不对称”和“实力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因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真实性与可靠性较低等问题,对外披露信息不透明,融资方和投资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信贷难以对其授信的风险和收益进行充分、准确的审核和评估。为了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双方博弈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金融机构为了弥补中小企业融资风险而提高资金成本。如银行通常会对小企业实行基准利率上浮30% 至50% 的政策,加上存款回报和一些财务中介费用等,实际的贷款成本往往接近银行基准利率的两倍以上,而其他资金以委托贷款形式和更高的成本流向企业,严重挤压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制约了其后续发展力。二是银行为了降低中小企业贷款整体风险,实行信贷额度控制,即中小企业整体上的融资需求只能得到少部分满足,且基本上信贷周期和担保周期都在一年之内,很难获得长期的信贷支持。一些成长型中小企业流动资金不愁,但中长期贷款紧缺,不得不采取短期贷款多次周转的办法,从而也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实力不对称”是指由于中小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和发展期,一方面缺乏相应的金融、财务、法律的人才和知识以对接资本市场提供的金融服务,复杂的金融市场规则和层次实际上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实际准入门槛,且国内“大金融,小企业”的格局导致中小企业根本没有与金融机构的议价能力;而另一方面,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和增加利润,对企业客户“扶大收小”,导致“大企业锦上添花有余,小企业雪中送炭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对于国家的相应扶持政策,中小企业也缺乏有效途径去了解和申请获得资金支持,且已有的政策支持力度对于大量小微企业而言也是杯水车薪。

已有的解决策略分析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国内外研究主要从外部建设出发,重点提出要完善金融市场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以实现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国内采用较多的观点,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主张发展与中小企业对应的中小金融机构,如林毅夫、李永军等学者率先提出要构建小金融机构,以解决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实力不对称问题。但这类观点仅仅是从银行内部结构与成本差异的角度,为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比较优势提供了一种解释,没有证明小银行等小金融机构的存在能降低银行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边际成本,没有解决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而另一类是主张提高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以降低资金风险,如孙天琦、曹凤岐、顾海峰等学者认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信息的获取处理方面可以获得明显的规模经济,从而减少了交易费用,降低了信息搜集与处理成本,转嫁、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部分风险,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担保机构发育不充分、运作不规范、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为中小企业进行信用担保的能力。

综上可以得出,如果没有中小企业内部体系建设,单纯通过发展外部资源,专注于金融市场建设很难解决两个不对称的问题,无论是担保机构还是供应链上的物流公司,作为另一种机构存在,实际上有可能加大了原有双方博弈的复杂程度,有时反而会给中小企业进行逆向选择提供便利。因此,创新模式应该从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势挖掘其内生力量,建立适合的金融服务平台。

百联汇模式的实证分析

早在2000年,作为中国特色金融理论创始人和倡导者,笔者在清华大学总裁班授课期间,了解到中国中小企业存在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融资困难等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之余,经过长期的分析不断探索研究,将公司制度与商业联盟的模式结合在一起,初步建立了一种商业模式的雏形,希望能通过这种模式集合广大中小企业的力量。经过多年来对中小企业的了解以及与学员的讨论,在实践中逐步创立了商业模式,并于2004年正式命名为百联汇。

“百联汇”是指区域内一定数量并达到标准的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共同出资,依法组建企业法人,使成员企业间共享资源和金融服务平台,通过互助分配机制,将百联汇和成员企业利益紧密结合,形成较大规模企业集群,旨在从根本上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金融创新模式。自2004年创建至今,百联汇已成功的在国内19个城市展开,在全国形成了以各自城市区域为核心的百联汇群体,还有超过30个地区型百联汇正在构建中,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模式,百联汇让5000多家中小企业在资本和商业领域获得了较大的收益,是能够实践解决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和经商难的一种全新金融和商业模式。具体模式框架图如下:

(一)百联汇模式的核心内容

1.区域内的中小企业集群。一般是在某行政市区内,由具有一定影响力或行动力的当地企业家作为该模式的发起人(1人或多人均可),发起设立一家投资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 该发起人召集本行政市区内具有一定规模中小企业的企业家参与该模式,成为A公司的自然人股东,每个股东应支付不少于10万元作为A公司注册股本金。

首期召集的股东人数一般不少于50人(自然人),最多达200人,且所有股东均应该是各自实体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从而保证A公司能够达到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金500万元的标准。在目前在国内已经设立的A公司(即地方百联汇公司)中,股东企业的真实税后利润范畴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情况而有所差异,最低的地区为真实年利润5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最高的地区为真实年利润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但均为企业集群的组成部分。

2.共享专业的金融服务团队。A公司成立后,遂与所有股东控制的企业签署排他性财务顾问协议,该财务顾问协议内容将包括企业融资、投资、并购重组、节税、风控等全系列资本运营相关的业务范畴。A公司遂成为所有股东共同发起设立的专门为所有股东企业提供服务的股份公司形式的投资银行部。A公司发起人通过自身资源平台或招聘、合作、为A公司组建一套专业的金融运营团队,为A公司的所有股东代表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3.共赢利益分配机制。A公司所有收益除留存第二年发展基本资金(额度由A公司董事会决定)外,全部作为业务提成进行分账。为了探索出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途径和方法,从资源投入、对百联汇公司的贡献和承担的风险损失三个方面,百联汇采用独创的“6+3+1”的利益分配机制,不仅可以保证项目提供方、专业技术提供方以及加入百联汇模式的普通股东方,各方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也可以防止参与各方机会主义和“搭便车”等运作风险,以便保障百联汇模式正常有效运行。

“6+3+1”模式的优势在于,既实现了多方共赢,即保证每个参与成员的基本利益;又保证了个体合理原则。A公司设立初期,股东股本金为10万元/人,后期加入的股东需要按照溢价购买股权,溢价部分前期股东组成的股东会自行决定。目前在国内已经实施百联汇的地区,低的地区溢价部分达到50万元/人;最高地区为300万元/人。

(二)百联汇模式的优势

1.破解信息不对称,建立企业信用联盟。由百联汇实体经济发起的A公司作为实体经济自身建立的金融服务公司,其公司内部的股东利益将金融和实体的双方博弈在该模式下得到统一,规避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2. 破解实力不对称,建立区域企业集群。中小规模企业通过紧密且合法的形式变成大规模的企业集群或企业集合体,共享利益时,就会对金融机构产生强大吸引力。就如同大型企业设立投资银行部,也方便利用自身特殊的资源优势吸引更专业的金融人才加入到体系中。

3. 破解地下金融违规风险 。百联汇建立的有限公司制的治理结构,规范了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也在法律上将股东的利益分配合理化,特别是解决了中小企业借助民间资本合法性不能得到保证的问题。通过合法的资本手段,解决法人与法人主体之间;法人和自然人主体之间;法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各种资金往来问题以及企业与资本运营和财务税务相关的各种问题。

总而言之,除了建立高效的金融服务平台,百联汇模式的企业集群既可以集合力量,使得众多中小企业获得类似于大公司经济谈判实力,在市场竞争、品牌建设、政府支持方面获得多方收益,也可以在整合区域内集群的内部资源,互通有无,在资金和市场上实现共赢。

(三)规避民间金融风险:三条红线

第一条红线:向社会公众融资

由于一些中小企业无法从正规的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支持,往往会寻找成本远远高于国家贷款基础利率的民间借贷或者是涉及“影子银行”的银行表外业务,甚至一些企业选择直接向社会公众融资的方式,继而形成非法集资,这不仅仅为企业带来流动性风险,也为现有的国家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运营风险。百联汇模式一方面充分挖掘整合集群内部资源,也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第二条红线:融资与投资脱节

在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体系中,资金方不仅仅缺乏对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的了解,更缺乏对中小企业融资目的的考察和甄别,无法灵活的且有针对性地给于资金支持,导致投融资实际的脱节。百联汇基于实体经济,强调对实体经济项目的投资收益,而非追求纯粹的金融收益,所以能更好的实现融资目的,实现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

第三条红线:金融与商业不能共赢

如果搭建的融资体系中,专业团队和希望融资的企业之间不能建立良好的共赢体系,而是民营企业少赚就可以让专业团队多赚,则专业团队一定会力所能及的利用掌握的资源最大限度的从希望融资的民营企业手中获取自身的利益(这就是实体经济严重亏损时,商业银行反倒可以获得巨额利润的本质原因)。所以民营的融资平台如果不能塑造合理的共赢体系,则最终一定导致运行失败。百联汇的“6+3+1”利益分配模式较好将专业金融和实体商业结合在一起,保证了实体经济真正获得金融支持,且实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目的。

结语

百联汇模式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经在国内中小企业中形成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且被实践证明,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其做为一种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的金融服务创新模式,以及模式所形成中小企业集群规模,是一种非常值得研究的金融现象。目前,对百联汇模式的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发展。

(作者分别为金融学者、 原建银国际(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投行部总裁,中国日报评论部评论员)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员工招聘》课程的系统思考 下一篇:准备迎接全球后货币宽松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