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促进原州区经济大转型的方法

时间:2022-08-20 09:46:25

浅议促进原州区经济大转型的方法

摘要:坚持以经济战略转型为主线,挖掘潜在优势,创新发展思路,实施重点突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使原州区成为欠发达地区经济转型的示范区。

关键词:经济;大转型;方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一、依托资源,发挥优势,做特农业促转型

(一)突出发展重点,形成发展特色

紧紧抓住自治区“六个百万亩”特色优势产业、13个特色优势产业带和100个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机遇,科学划分原州区农业发展区域,突出发展重点,形成发展特色。根据原州区地域地理、气候资源和现有产业特点,可以将全区划分为“四大农业板块”、“六大产业带”。“四大板块”:以固原市区为中心,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形成观光优势;以清水河谷川道区为核心,重点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形成品牌优势;以东部山区为重点,发展生态林果产业,形成特色优势;以西南山区为主轴,发展马铃薯种薯产业,形成规模优势。“六大产业带”:以清水河谷川道区为重点的设施蔬菜产业带;以高速公路、101国道两侧为重点的枸杞葵花产业带;以张易、中河为重点的马铃薯种薯产业带;以东部山区为重点的生态经济林果产业带;以园区、龙头企业、重点村和养殖大户为重点的肉牛养殖产业带;以叠叠沟为中心向南连接大六盘生态圈的林果产业带,从而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带。培育和保护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依托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推广标准化生产和先进制作技术,保质量、保安全,支持企业和合作组织积极开拓市场,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打造原州冷凉蔬菜、马铃薯种薯品牌,提高中国冷凉蔬菜之乡、宁夏马铃薯种薯之乡知名度。力争到2015年,原州区以日光温室和大中拱棚为主的冷凉蔬菜发展到20万亩,马铃薯种薯发展到50万亩,特色经济作物枸杞、葵花分别发展到8万亩、10万亩。肉牛养殖量增加到30万头。

(二)壮大培育龙头企业

在对现有雪洋粮油公司、天启薯业、六盘山薯业和天隆科技公司等龙头企业扶持做强的同时,要跳出固原、走出宁夏,与国内外大集团进行对接合作。要紧紧抓住肉牛养殖、冷凉蔬菜标准化栽培、马铃薯种薯三级繁育等重点农业项目建设,可与在宁夏落地生根的中粮、汇源、雨润、华林等公司进行合作,以此推动我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用2—3年时间,力争建成3—5个产值超亿元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综合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农民人均来自特色优势产业的现金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实现恢复生态、产业富民的目标。

二、立足挖潜,多措并举,做活三产促转型

发展服务业,是实现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推力。以打造宁南最大、辐射周边、影响西北的商贸物流中心区为目标,立足区位和交通优势,形成以宁南山区为中心,以周边市、县为半径的大物流圈。以固原市区为依托,发展物流配送、仓储货运、信息咨询、餐饮娱乐、休闲避暑、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以盐化工经济示范区和固原机场为依托,发展以工业物流、餐饮娱乐、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为主的服务业,同步发展乡村游、农家乐等;以三营城镇为依托,加快建设三营火车站货运中心,吸纳海原新区功能,巩固和提升三营清真牛羊肉、货运、餐饮、农副产品批发等物流服务业;引进几家大企业,打造集科研、信息、金融设计为一体的现代商务区和企业总部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要结合张易、杨郎、三营、黄铎堡等中心集镇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商贸物流网络。打好原州旅游特色牌。要充分发挥三省交汇节点优势,根据自身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等特色,打造宁夏“生态观光”、“丝路重镇”、“养生避暑”旅游目的地。紧紧抓住丝绸之路原州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机遇,进一步开发好须弥山石窟、固原古城、安西王府、隋唐墓地、秦长城这些人文景观;建设西北农耕博物馆标志性文化建筑;搞活旅游产业经营,加强与周边景点的互动,打造“须弥山—火石寨—六盘山长征纪念馆—凉殿峡”、“须弥山—中河大营城(走镇北堡影视城路子)—固原古城—安西王府遗址”两条精品旅游线,并着力提升游乐在原州、吃住在原州、购物在原州软环境。加快城镇化建设,引导和鼓励农民从事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降低创业就业门槛,吸纳更多农民进城就业、置业、创业,鼓励城市居民、科技人员、失业人员和大学生到农村“二次创业”,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教育和培训,通过教育、劳务等途径外出创业,转移农村劳动力。

三、夯实基础,改善民生,构建和谐促转型

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一是建设环固原市区、盐化工经济区和三营镇区的新经济圈,打造“清水河金岸”,以此实现产业大聚群、设施大完善、城镇大发展、人口大聚集。二是强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扩大三营城镇范围,向南拓展连接杨郎小城镇,向北连接海原新区,使三营抢先吸纳海原新区功能,防止三营“旱码头”被弱化。同时,要加大杨郎、彭堡、中河、开城(旧址)等重点城镇建设,扩大建设规模,提升建设水平。到2015年,小城镇人口达到10万人。三是进一步优化村庄布局。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加快村改居,集中规划建设一批新农村中心示范村,使之成为城乡融合的示范窗口和突破口。四是实施道路畅通工程。着力建设节点城镇、中心村镇的骨干道路网,实现固原市区至原州区各乡镇干线公路“半小时交通圈”,以此推进城市带、产业带发展。五是加快公用服务设施建设。着力建设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供水、供暖、供气、供电、排污、防洪减灾、通讯、垃圾清理等公用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共享度。六是实施农村绿化生态工程。紧紧围绕“两山一河”(东西两山、清水河)生态带、大六盘生态圈等重大林业生态建设骨架,以高速公路、铁路为线,以乡镇政府、学校、村部、大庄点等为点建设生态林网。七是大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重新规划教育布局,建好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制初级中学,逐步形成农村高中向市区集聚、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的布局。建立健全以区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卫生服务体系,满足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以“减人富民”为目的,通过计划生育、生态移民、教育移民、劳务移民、产业移民减少农民。只有这样,才能富裕农民。积极开展文化先进乡镇、文化特色村和一乡一艺创建活动,逐步形成乡乡有品牌、街街有特色的风格。八是建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和孤寡老人集中供养等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和其他多种帮扶机制为辅的社会救助体系,为构建和谐原州打下坚实基础。

上一篇: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下一篇:新城区路网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