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内耳性眩晕的临证体会分析

时间:2022-08-20 09:12:33

辨证治疗内耳性眩晕的临证体会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辨证治疗内耳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之间收录的32例内耳性眩晕患者采取临床辨证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其中,痊愈22例(688%),显效8例(250%),有效2例(63%)。结论临床中对于内耳性眩晕患者采取临床辨证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内耳性眩晕;辨证治疗;临证分析

内耳性眩晕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于内耳膜迷路的积水而引起的一种疾病。目前西医治疗中尚未完全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常常主要采取辅助的药物治疗,总体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之间收录的32例内耳性眩晕患者采取临床辨证治疗,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的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主要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之间收录的32例内耳性眩晕患者,男20例,女12例,年龄为40~77岁,平均年龄为(662±12)岁。病程时间为6个月至10年,平均时间为(23±12)年。

12诊断标准本次研究的患者均符合《实用内科学》中的内耳性眩晕诊断标准。

13排除标准①伴有高血压和药物中毒以及颈性眩晕患者。②伴有颈椎病和前庭神经炎以及性眩晕患者。③伴有急性化脓性迷路炎和中枢性眩晕患者。

14辨证分型本组的32例患者均按照《中医临床诊断术语・证候部分》的辨证分型[1],主要分为脾虚型和肝郁型以及肾虚型。其中,脾虚型12例,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和耳聋以及胸闷气憋与泛恶呕吐及舌淡胖苔腻等;肝郁型10例,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和有头胀痛和两胁闷胀以及急躁易怒与失眠多梦等;肾虚型10例,主要表现为神倦、肢冷和口干心烦以及多梦与舌质淡及脉细等。

15辨证治疗本次研究的患者均采取中医辨证分型法进行治疗[2]:脾虚型主要给予加味四君子汤进行治疗,组方:党参、半夏、黄芪和白术以及茯苓与石菖蒲及僵蚕均取12 g,生姜和竹茹以及陈皮均取6 g,大枣5枚;肝郁型主要给予逍遥散进行治疗,组方:柴胡、白芍、枳壳和钩藤以及延胡索与合欢皮及茯苓均取12 g,天麻和川楝子均取8 g,甘草3g;肾虚型主要给予六味地黄丸进行治疗,组方:生地黄、枸杞子、首乌、茯苓和续断以及杜仲与旱莲草、菟丝子和酸枣仁均取12 g,大枣5枚。以上的组方均用水煎服,1剂/d,分2次服用,250 ml/次,连续治疗10 d。

16疗效评定本次研究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主要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估,主要分为4个等级[3]:①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已经完全的消失,1年内未有任何复发,而且能够正常的工作。②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已经完全的消失,半年内未有任何复发,而且能够正常的工作。③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上消失,1个月内未见有任何的复发,能够正常工作。④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任何的改善,甚至加重。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治疗总例数]×1000%。

2结果

通过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其中,痊愈22例(688%),显效8例(250%),有效2例(63%)。

3讨论

内耳性眩晕在临床中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在中医治疗中属于“眩晕”和“痰饮”等症状的范畴。该病的病位主要在耳窍,与患者的肝、脾和肾有着直接的关系。虚损为本,而风、湿和痰以及瘀为标实。因此,在中医治疗中应标本兼顾治疗[4]。

辨证分型治疗是中医治疗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本组的资料也显示,临床中采取辨证法治疗内耳性眩晕效果显著。本组的32例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到1000%。主要是将内耳性眩晕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虚型和肝郁型以及肾虚型,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

脾虚型患者主要以健脾燥湿和益气通络为治疗原则,其中采取的党参和黄芪以及白术与茯苓等药物具有较好的健脾益气之功效,而半夏和石菖蒲以及僵蚕与生姜等具有燥湿化痰和益气开窍之功效,而且诸药合用能够迅速的治疗患者的症状;肝郁型患者主要以疏肝理气和祛风通络为治疗原则,其中,采取的柴胡和枳壳以及白芍与延胡索等药物具有疏肝理气之功效,而天麻和钩藤具有平肝潜阳和息风定眩之功效,另外,合欢皮和茯苓具有较好的安神解郁功效,而且诸药配伍治疗从而有效的治疗患者的病根。肾虚型患者主要以补益肾府和滋阴助阳为治疗原则,采取的生地黄和首乌以及枸杞子与旱莲草具有较好的滋补肾精功效,而续断和杜仲以及菟丝子具有培补肾阳之功效,另外,茯苓和酸枣仁具有宁心安神的效果,诸药合用能够有效的直达患者病根[5]。

综上所述,临床中内耳性眩晕患者采取辨证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中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官飞中医辨证治疗眩晕证36例.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2(08):322323.

[2]简永英,黄伟章,沈德友.辨证分型治疗内耳眩晕病疗效观察.广西中医药,2008,16(04):990991.

[3]贾必奉,白桦中医辨证治疗内耳性眩晕病62例.现代中医药,2006,22(04):667668.

[4]曲玉梅,赵锦霞,刘雪颖眩晕症的临床分型与中医辨治疗举隅.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3(09):445446.

[5]苟海峰辨治内耳性眩晕临证体会.辽宁中医杂志,2007,21(10):661662.

上一篇:带状疱疹的治疗与观察 下一篇:睡眠剥夺后休息不同时间小鼠脑体功能变化的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