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白痢的诊断及防治

时间:2022-08-20 08:14:01

肉鸡白痢的诊断及防治

摘要:肉鸡白痢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易发病且死亡率非常高,还容易引起其他肉鸡的感染,给养殖者带来极大的损失。而肉鸡白痢的病因多种多样,既有病原体的侵入,也有鸡舍饲养管理不当、鸡舍生长环境不良等原因,因此预防和治疗肉鸡白痢,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从肉鸡白痢的病原、病因、诊断方法出发,阐述肉鸡白痢的防治措施,希望能为养殖户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肉鸡;白痢的诊断;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3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6.035

随着现代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肉鸡的生长环境和治疗手段都已经十分健全,但迫于鸡舍环境本身的复杂与污染性,各种病原体的诞生不可避免,鸡白痢沙门氏菌便是其中一种。肉鸡一旦感染该病菌,便会患上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俗称肉鸡白痢,死亡率极高,损失也十分重大。而肉鸡白痢的病因多种多样,既有病原体的侵入,也有鸡舍饲养管理不当、鸡舍生长环境不良等原因,因此预防和治疗肉鸡白痢,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从肉鸡白痢的病原、病因、诊断方法出发,阐述肉鸡白痢的防治措施。

1 肉鸡白痢的病原阐述

鸡白痢沙门氏菌是一种急性、系统性疾病,属于革兰氏阴性菌,抗热性较差,但感染性、抗药性及自然抵抗力较强。自然条件下,能够在土壤中存活长达一年之久。该病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发生,并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其中主要的传播方式以病原鸡或带菌鸡的粪便感染为主,病菌借助粪便从体内排出,从而对鸡舍内的其他设备(如孵化设备、饮水设备、饲料工具)等造成污染,导致病鸡数量进一步增加,损害也相应的进一步加剧。

2 肉鸡白痢的诊断方法

肉鸡白痢主要危害一周龄以内的雏鸡,成年鸡无明显病变,多数呈隐性感染,因此需要注意肉鸡白痢的判断与诊断。鸡白痢病一般有4~5天的潜伏期,在潜伏期间,患病肉鸡的精神状态明显下降,羽毛蓬松杂乱、双翅下垂,常处于沉眠状态,且患病肉鸡排出的粪便为白色,此时便可从外在表象上基本判定肉鸡白痢病的产生,要加以隔离和治疗;潜伏期过后,病鸡的症状明显加重,喜欢靠近热源,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排粪也更加困难,偶尔会发出痛苦的尖叫声;发病后期,病鸡体质消瘦,停止采食,濒临死亡,这便是肉鸡白痢死亡率高的原因。

3 肉鸡白痢的染病原因

3.1 饲养管理不当

在现代养殖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只要注意日常鸡舍的卫生与整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饲养和鸡舍布局,一般情况下不会使鸡舍成为病原体产生的诱因。但除去鸡舍的卫生之外,自然环境对肉鸡的影响往往被忽略[1]。寒冷冬季,舍内温度、湿度与通风度的变化会导致肉鸡本身的机体散热增加,抵抗力下降,因而给病原可乘之机。夏季亦是如此。

3.2 消毒工作不彻底

在肉鸡养殖过程中,养殖者往往不太重视消毒工作,消毒间隔过长且消毒工作不彻底、操作不规范,此时一旦病原体产生,则会造成病原的反复感染。此外,在消毒剂的采用上,养殖者一般只会选用一种消毒药剂,长期使用会造成病菌的抗药性,使消毒工作的意义和效率降低。

3.3 其他因素

饲养人员随意进出鸡舍,且经常有鸟、老鼠进入鸡舍,或者滥用抗生素使药物治疗效果变差、没有及时接种相应预防疾病的疫苗等因素,都会导致鸡白痢沙门氏菌的产生,给养殖者带来损失。

4 肉鸡白痢的防治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疾病预防工作

为预防肉鸡白痢病的产生,需要加强饲养管理,如将饲养密度扩大、保持鸡舍内通风与温湿度良好、加强鸡舍卫生清洁工作等,都能有效预防肉鸡白痢病。此外,肉鸡要在开产前检疫一次、产蛋高峰时检疫一次、300多日龄时再检疫一次,可采用快速平板凝集法全群检疫,淘汰阳性鸡,可疑鸡经处理后复检,阳性者淘汰,阴性者可作种用。

4.2 加强消毒工作,多种消毒剂交换使用

要重视消毒工作,对种蛋进行严格消毒,并定期对鸡舍环境及各种育雏、饲养设备进行消毒[2],以便灭杀环境中的可能隐藏的细菌。同时,要将多种消毒剂交叉使用,避免病菌的抗药性增加降低消毒效率。

4.3 交叉药物治疗,保障治疗效果

通常情况下,治疗该病时以抗生素药物治疗为主,但这种治疗方法的多次使用,导致耐药菌株的数量增加,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治疗该病时应选择交叉药物治疗法,将抗生素类药物、复方中草药制剂、磺胺类药物等多种对该病有显著治疗效果的药物交叉使用,以保证治疗效果,达成治疗目的。

5 结语

总之,肉鸡白痢虽然会给养殖者带来极大的损害,但其属于可以预防和治疗的急性病,只要保持细心和耐心,便可以将该病的损害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王春丽,姜北宇,曹峰子.肉白痢沙门菌的分离鉴定[J].动物医学进展,2010.

[2]代贵.肉鸡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症状及防治[J].现代畜牧科技,2016.

上一篇:火龙果皮多酚的提取及其抑菌性研究 下一篇:长白山野生植物垂直分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