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养之实能否换来监护之名

时间:2022-08-20 07:36:41

儿子死于交通事故,留下一双年幼孩子,儿媳带走小孙子回了娘家,留下大孙子丢给公婆。儿媳的做法正合公婆心意,然而,空有带养之实,却无监护之名。有实无名,烦恼不请自来。

一起交通事故,一双年幼孩子

2014年4月的一天中午,湘中某县,赵海山驾驶无牌普通二轮摩托车从某小区驶出,不幸与一辆重型货车相撞,赵海山头部受伤,送医院救治无效身亡。这给赵海山的父母、妻儿带来了无尽的伤痛。

不久,索赔程序启动。经调解,肇事车主支付了64万元赔偿款。这些赔偿款,带给赵海山家人一丝慰藉,是一家人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保障。但赔偿款到位了,该怎么分割?

办完丈夫丧事不久,赵海山的妻子向小芬回了娘家。丈夫年近四十才结婚,向小芬小他十岁,两人生有两个孩子,一个五岁,小名亮亮,一个不到两岁,小名月月。丈夫去世,妻子回娘家,本是寻常事,何况,婆家、娘家相距不远,可向小芬只带走小儿子,把大儿子留给了公婆。向小芬的婆婆杜冬梅年过六旬,身体康健,公公年纪稍大一点,身体也还行,儿媳没有带走亮亮,正合老两口心意,很高兴地接过了带养重担。

然而,带养孩子付出的除了体力与亲情,还少不了金钱。杜冬梅家庭情况一般,年纪大了更无生财之道,有着听力残疾的向小芬同样如此。“老本”不厚,于是都指望着赔偿款。办完后事赔偿款只剩下50多万元。围绕这笔钱的分割,争执频生……

肇事方的赔偿款,一部分直接交到杜冬梅手上,保险公司理赔的部分因向小芬发难,暂由杜冬梅所在村委会代为保管。没能拿到一分钱的向小芬,于2015年6月,以自己和两个儿子为原告一纸诉状将公婆告上法庭,请求判令公婆将赔偿款支付给他们。儿子还小,实际上就是支付给向小芬一人。这交通事故赔偿款为何不分给儿媳,是公婆太“贪心”想独吞,还是另有蹊跷?杜冬梅一番话,道出了纠纷背后的隐情。原来,因为村组土地征收,组上分配了土地补偿款,赵海山及妻儿一家四口共计27万元,这27万元都被向小芬一人带走,土地补偿款不给亮亮留下一分,事故赔偿款便没有儿媳的份。可向小芬也有自己的道理,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是当然的监护人,孩子的份额当由她代管。自己加上两个儿子,对于交通事故赔偿金来说,五占其三;对于土地补偿款来说,四占其三,怎么说也得占大头。所以,交通事故赔偿款,她和孩子不仅要分还得占大头。

有带养之实,无监护之名

“亮亮一直由我带养,咋能成为原告来告我呢?”收到法院送达的状副本,见孙子亮亮赫然成为原告,杜冬梅意见很大。在老人看来,儿子死了,儿媳走了,没带走的亮亮,儿媳不再操一分心,出一分钱,咋还以法定人自居?再说那笔赔偿款,花30多万元为亮亮买了套房子,剩下的钱,作为亮亮的生活教育费用,钱用在孙子身上,爷爷奶奶有这个权利。

然而,父亡母在,对于未成年孩子来说,即便祖母一直履行带养之职,即便母亲没有过多地尽到监护责任,在没有放弃或者经过法定程序变更之前,母亲仍是当仁不让的监护人。在交通事故赔偿款分割纠纷中,杜冬梅显然处于不利地位。其中的关键便在于监护权。没有监护权,就没有话语权。

监护,是为监督和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立保护人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未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已满十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都有监护人。一般来说,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其他人要想成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经过法定程序。其一是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向小芬有听力残疾,不过,这并不导致其没有监护能力,杜冬梅想以儿媳没有监护能力为由担任亮亮的监护人,此路不通;其二是未成年人的父母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可以申请法院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而向小芬不履行监护职责便成为杜冬梅选定的突破口。

2015年4月,杜冬梅将儿媳向小芬告上法庭。杜冬梅诉称,自其子赵海山去世后,儿媳将年幼的亮亮抛给她离家外出,一年多时间里,没有履行对亮亮的监护之职,亮亮的抚养、教育,都由其独力完成,已形成事实上的监护关系。且相对于向小芬,其经济条件更为优越,老伴也赋闲在家,时间上十分充裕,请求法院撤销向小芬对亮亮的监护资格,变更其为亮亮的监护人。

孙子监护权的归属

湘中某县法院受理杜冬梅诉向小芬变更监护人案后,法官依法进行了相关调查,对象是这起案件的真正主角――亮亮。

年幼的亮亮,其话语中处处透着奶奶对他的爱。法官将笔录念给亮亮听后,亮亮一笔一画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杜冬梅也没有闲着,为了赢得亮亮的监护权,积极准备……

“亮亮由杜冬梅抚养并监护更为适宜。”村委会出具证明。

“亮亮的费用都是其奶奶缴纳的。”幼儿园说明情况。

“妈妈近一年没管我了,我愿意跟奶奶过。”亮亮也写了一份“声明”。另外还有两位邻居也愿意出庭作证。

面对婆婆的攻势,向小芬选择回击:杜冬梅年老体弱,文化不高,性格不好,不适宜监护亮亮,请求法院驳回杜冬梅的申请。

2016年2月底,湘中某县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这起变更监护人纠纷案,向小芬没有到庭。杜冬梅人表示,向小芬作为亮亮的监护人,应当保护被监护人身体健康,照顾被监护人生活,对被监护人进行管理和教育。但在赵海山去世一年多来,向小芬没有尽到相应的监护职责。这一年多来,杜冬梅在生活上给予亮亮精心的照料,思想上给予全面的培养,祖孙之间形成了稳定牢固的感情,双方之间成立事实上的监护关系。此外,向小芬身体残疾,身体状况、经济条件决定其监护能力有限,在监护月月之后,实无力再行使对亮亮的监护。与向小芬相比,杜冬梅虽然年龄较大,但身体健康,且已带养亮亮一年,为亮亮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因此继续由其带养,不改变亮亮的生活环境,更有利于亮亮的成长。对担任监护人出现争议时,孩子应当是中心,考虑到孩子的意愿,监护人应当变更为杜冬梅。因为向小芬拒不到庭,庭审时没有出现唇枪舌剑的场面,不过,在答辩期内,向小芬“履行了对亮亮的监护职责,不同意变更监护”的意见便已充分表达。

法院认为,自赵海山去世一年来,亮亮一直由杜冬梅监管、教育的事实,有相关证据佐证,足以认定。向小芬庭审前辩称一年来对亮亮尽了监护之职,但未提供证据证实,且与庭审查明事实相悖,不予采纳。问题关键在于,向小芬一年时间内将孩子放在公婆处,是否达到了丧失监护人资格的程度?杜冬梅独力带养孙子亮亮一年,监护之实,能否变更监护之名?对此,应重点考察向小芬未履行监护职责的主客观原因。赵海山去世后,向小芬一人带养两个年幼儿子,客观上有困难,这不容否认,但这客观上的困难,通过主观上的努力并非不能克服,与家人积极沟通协商,家人必会伸出温暖之手。然而,向小芬主观上未作努力,亮亮由杜冬梅带养期间,经济上没有给予保障,精神上没有给予呵护,怠于行使监护职责的事实难以推脱。现杜冬梅健康尚可,且亮亮明确表示愿意随其生活,为亮亮健康成长考虑,变更杜冬梅为亮亮的监护人更宜。据此,法院判决变更亮亮的监护人为杜冬梅。

变更监护人诉讼适用特别程序,一审终审,判决一经宣判即发生法律效力,向小芬也接受了判决。不再是亮亮的监护人,向小芬自然不再是亮亮财产的保管人,交通事故赔偿款分割纠纷“剧情”逆转。2016年“六一”前夕,交通事故赔偿款分割纠纷案恢复审理,在法庭主持下,杜冬梅和向小芬达成调解协议:向小芬领走的土地补偿款27万元归向小芬和月月所有,交通事故赔偿款剩余的24万元归杜冬梅夫妇所有。

(文中当事人系化名;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点评

现实生活中,祖父母、外祖父母帮助儿子、女儿带养孩子的情况十分普遍,因儿子、女儿一方发生变故身亡后,在孙子女、外孙子女的监护上产生纠葛的事情时有发生。祖父母、外祖父母欲上位取得孙子女、外孙子女的监护权,有的如愿以偿,也有的未能遂愿。为何会有如此反差?根源在于父母的态度。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作为监护人,必须履行监护职责。像向小芬这样,与亮亮近在咫尺却不管不顾,虽然有客观上的困难,但更多是主观上的原因,法院认定她不履行抚养、照顾、教育、管理的监护职责,她无话可说。

带养之实,不一定换来监护之名。但若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孙子女、外孙子女的带养,是因为孩子的父母不履行监护职责所致,这带养之实和监护之名便很可能画上等号!

上一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社区... 下一篇:浅析农业高等院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