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是有生命的

时间:2022-08-20 06:34:55

总有一份情感难以割舍,总有一种牵挂缭绕心间。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戏剧大师汤显祖《牡丹亭》里的一句唱词,极为生动地道出了数千年中国人心中的庭院情结。

无论老北京尊卑秩序井然的四合院,还是苏州移步见景的精致庭院;再或白墙青瓦、一如水墨画般的皖南民居,大理三坊一照壁异族风格的民居……当极具古典风情的中国式庭院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时,总是那样令人无法抗拒,心底顿生一种由衷喜爱之情。

庭院(院落)居住模式就这样一直根植于华夏子孙的心底,难以消减……

纵观历史,中国的建筑似乎总是离不开庭院。大至宫廷建筑,小到地方民居,庭院都是一个构成建筑空间的主要元素。

庭院作为独具一格的东方居住建筑空间,几千年来一直都是中国人的人居梦想。

有庭有院才是家。庭院文化一直是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核心。

真实的庭院,承载着许多温情故事:从柴米油盐到国际风云变幻,乃至无所不包的邻里闲谈;蹲在院内看蚂蚁搬家的孩子,葡萄架下的闲敲棋子,老榆树上喳喳报喜的鹊儿……无论类似北京的四合院,还是一如上海的石库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都构成了让都市人魂牵梦萦的庭院文化。

庭院,作为中国建筑中的重要元素,充分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传统哲学强调“道法自然”“天地与我齐一”。在建筑机理中,讲究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与交融,吸取天地之精华,感四时之节律,最终达到天、地、人融合一体并生生不息的境界。将自然留在家中,自然留在眼底。“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既可观“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波澜壮阔,也可欣赏“五陇烟收”的温情秀丽,一切是那样的从容淡定,“天人合一”的情怀在庭院里无限挥洒。

庭院做为一种空间,古人对其有着万种心情,或攥写诗文对其吟咏,或种草养花托物言志。从隋唐诗人李咸的“不独春花堪醉客,庭除长见好花开”,到宋人词人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均可看出古时庭院的自然典雅。

庭院最初只由四周的墙垣界定,后来围合方式逐渐演变成以建筑、柱廊以及墙垣等多种介质为界面,以形成一个对内开放、对外封闭的空间。

这种内向的空间反映了我国特有的空间意识,把庭院空间看做是建筑空间的一部分,是建筑功能空间的外在延伸,随着庭院承担的功能、位置和意境不同,庭院在建筑中或建筑群中的位置不同,也有各种特定的称谓如“中庭”“前庭”“后院”等。同时以诗词文学赋予其一定的意境,如“满院春色”“松竹杏染”“网师园”等。

从有着3500年历史的武汉盘龙古城到北京故宫,从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宁国府、荣国府到近现代声名显赫的乔家大院、范家大院,每一座庭院无不演绎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历史、民族的风俗和传说。

无论今古,在国人的心目中,庭院都是既有生命又是人们最享受的建筑空间。

人们认为,围合的庭院既是一种环境,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美学。作为院落的间隔,既可以隔断外界的尘俗,又可以保存自己的内敛。

出于这种理念,人们在住宅修建中,根据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创造了以下几种方式的间隔围合。

一种是由院墙和建筑构成围合形式的单元,当建筑规模增大时,以单元并置的形式,院墙成为建筑群的边界;再一种是以建筑围合而成的室外空间形成庭院,这是传统建筑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围合形式;其三是以建筑为主体,周围以柱廊、墙垣等围合的形式。传统的园林建筑多采用这种灵活多变的形式;还有一种是以建筑围合建筑,形成庭院。这种形式往往为了突出向心性,建筑与建筑之间以庭院为过渡。一般为宗教建筑和宫殿建筑所采用。

而流行于近代、充满古意时风的私家庭院,其围墙进退错落,形成路径的转折与开和,起伏有秩的天界线将单调的空间转换为情趣,整体的形式里蕴涵细节的连动和补充。多重庭院更是别开生面,不仅营造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更符合现代生活的多重需求,而且每一个庭院都秩序井然,各司其职,无论全家欢聚,亦或一人闲坐,都自有天地,各得其乐。

由建筑、围栏、高墙等围合而成的院落,将人们同大自然和世俗社会分离开来,满足了人们求安全、避世俗的愿望。与此同时,又在视线处理上采用了透空的办法,在庭院中引入自然,使得在堂上欣赏自然、领悟天机成为可能。庭院空间已成为现代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一方净土。“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地和人的情怀,在庭院这个空间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交融。

中国古代的庭院更是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天地、自然、与人事相融合的规律。从殷末扩展苑台、奠定苑囿之风开始,经秦汉的表现自然风貌初成规模,后来唐宋诗人、画家的参与,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最终在明清达到顶峰,形成了物我交融、传神写意、韬光养晦、领悟天机的空间场所。

庭院也因此成为文化于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各个侧面融合的载体,纵览古书典籍,无数古典诗词、文章画像中都有着对于庭院的生动描写和勾画。

古今许多文人之所以都乐于刻意经营自己的庭院、居室,乃至一草一木,一石一盆,概缘于喜欢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从而能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

庭院作为人工的自然空间,一般来说,都经过精心的视觉组织安排,通过各种手段形成中心,通常以山石、水体、构筑物为庭院的主要内容。

首先,山石必不可少。传统的石景处理手法均模仿自然界中的山势。有“瘦、漏、透”之说。江南一带的园林,石的用量很大,所以能够仿真山的脉络气势,作出峰峦丘壑,洞府峭璧,曲岸石矶;或作为空间的划分屏障,或倚墙而筑。现代建筑中的庭院空间,大多依照古代叠石手法,当然也取自然意境。

以山泉或池水作为庭院空间的视觉中心,也是传统手法之一。水给人以宁静的氛围,又具有流动的形态,水声悦耳,为庭院带来自然的生气。庭院里的水体必须有一定的形,尤以模仿自然形态的水为得法,较少出现规则形的水。池岸则用山石卵石,形成自然曲线的驳岸。

水体的应用一般附以建筑、长廊或观景平台等,使人可以感觉和触摸水体。

假山和水体,加上各种植物和建筑,都是构成庭院的主要元素。

庭院除了景观的作用外,在建筑中的另一功能就是生态的作用。庭院中的植物、植被以及水体都有调节气候的功能,此外,庭院的平面布局形式也对小气候的调节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

中国古典庭院园林常用的入园处理通常是:甫入园门,迎面一座假山或一丛修竹,起到遮挡视线的作用,让人有一种期待感和神秘感。之后则是曲径(或是曲廊、曲桥等),曲径两侧为粉墙或为茂林,在这个半闭合的曲线空间穿行一段之后,终于豁然开朗,来到一个面湖的敞轩。这样一种游线,使人产生强烈的内向感,仿佛从外面的大千世界经过一重重的障碍,来到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在这样的庭院园林环境下,活动有声的,除了游鱼飞鸟,就只剩下主人自己,任其俯首吟哦,仰天长啸,尽情地把内心深处的情感加以表达抒发,令草木低首,山石动情,似乎连千年的古柏,都愿与之一起发出对人生的慨叹。中国庭院园林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它来自于自然,但仅属于主人自己,这种庭院园林是主人内在心灵的反映,园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浸染了主人的内心情绪。

在漫长的完善居住环境的过程中,人类要求建筑不仅要满足遮风挡雨、生活起居等物质需求,还要尽量满足人们居住心理、居住伦理和居住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院落正是将两种需求融为一体的理想场所。

这其实就是一种文化,院落文化。千百年来,这种文化已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居住心态。

作为现代人而言,院落的漫长历史永远会激起人们思想深处的层层涟漪。

一个个身在红尘的白天,不管自己愿不愿意,都要看别人的脸色、看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看别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看别人笑容里的阴谋、看阳光下的阴影、看微笑中的扼杀,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地行走在风口尖浪之上。回到自家庭院则不然,在自家庭院里可以自由地踱步,气定神闲地赏花,漫不经心地品茶,不动声色地仰望天空中的飞鸟,海阔天空地想四想三……时时处处,都有一种难得的宁静和任性的自由,一切郁闷纠结都在这个空间中随风消散。庭院好似一个小小的精神驿站,思绪掠过,充满启迪与抚慰;无论现在,过去,还是未来,都可以在庭院找到属于自己的世界。

庭院更是贴近亲情、回归自然的精神暖房。一直以来,亲情就如同院落中开放的一朵朵小花,微风轻拂,便生出一波波涟漪。庭院的柔情始终留在人们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自己的心田,醉到梦里。

如今,高楼大厦已取代院落,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载体,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区别日益淡漠,城市的面孔也变得日益近似。人们缅怀院落,缅怀构成它的一砖一瓦、点缀它的一花一木、它所围合成的一天一地,就是缅怀它所承载的生活形态,它所反映的地域特征和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作者系《乐居》主编

上一篇:让化学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下一篇:个性化培养方案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