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下高校如何启动固定资产折旧工作

时间:2022-08-20 05:57:38

新制度下高校如何启动固定资产折旧工作

摘要:新的财会制度已颁布,高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势在必行。但在当前的实际状况下,不能草率而行,应在分析现有制度规定与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前瞻规划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重点。为此,按未来管理要求进行固定资产大清查,掌握折旧的基础资料,并做好补提折旧工作,才能顺利开启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工作。

关键词:高校 固定资产 折旧 准备工作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终于颁布了。同时,《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财会[2014]3号)要求各高校于2014年立即实施。但是关于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相关文件仅就科目处理做些说明,实务操作则触及较少。鉴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现有制度、管理习惯,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启动固定资产折旧工作,十分重要。不仅关系着折旧工作是否有扎实的基础,而且也关系着相关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劣。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基本现状

(一)现有基本制度

1.财会制度

近些年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第68号令)、《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第72号令),《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教[2012]488号)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相继颁行。这些新颁制度关于固定资产的规定,集中体现在三方面,即固定资产定义、固定资产分类和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

2.国有资产制度

随着《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国管财字[2000]32号)的失效,许多引以为据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相继成了无本之木。取而代之的是,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新办法从所有权角度对包括固定资产在内归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使用、处置、清查,以及产权登记、纠纷处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管理需要。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依据,该办法对所有权归属国家的高校固定资产在配置、使用和处置等方面都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为盘活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沉淀的固定资产并充分实现其保值增值,提供了操作规范。

3.关于固定资产的分类

在设备管理方面,教学设备管理部门,以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业务要求为准,固定资产分类执行2008年11月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固定资产分类目录》,该目录以固定资产按性质分为十六类;同时,在教育部推广的“高等学校实验室综合信息系统(单机版/WEB版)”中,十六类,是基本的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转换为八类或六类。

在财务管理方面,上述新颁行的高校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均规定,高校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图书等六类。同时,在发改价格[2005]1008号文件中,在规定折旧年限时,又暗含了一种按预计使用年限分类的方法。

在国家标准方面,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行政政法司、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科文司联合起草并颁布的“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2010”将固定资产也分为六类,但有关“土地”的归类并不一致,财会制度归之为无形资产。

(二)实物管理现状

1.家底不清现象依然存在

由于教学水平评估的需要,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为确保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指标符合要求,往往不积极甚至根本就不处置报废或丢失固定资产,致使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物不符。再者,木器家俱等量大价低固定资产,由于分布广、易损坏而且经年历久、流动性强、变化多,存在着细分类别不清、名称不一致等种种问题。也是造成账实不符的重要因素。

此外,高校固定资产中,非经营与经营两类性质的固定资产也存在着混淆待清问题。

2.基层使用与管理部门分类意识薄弱

高校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任务,集中于各基层学院(系)或实验中心。调研发现,这些部门往往以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与安全完整为目标,很少关心固定资产的所属类别,更不要说对所辖固定资产进行多重分类。

固定资产分类不清,很难有准确的计提基数,也很难有准确的折旧数据。

二、理清相关制度

制度是业务操作和达到应用效果的保障。管理侧重点的不同,制度的要求就不同。为此,理清各类制度,把握精神实质,明确其管理侧重。在此基础上,结合本校情况及管理目标,制订本校操作规程,针对上级制度不协调之处,达到口径一致、标准统一。

三、启动前的基础工作

启动折旧工作,必须掌握固定资产购置年月、原价,及其所归属折旧类别、使用部门,进而计算出已使用年限的折旧等等。为此,就必须彻底清查固定资产,以取得这些基础数据。

通过清查得到固定资产基本数据,并对全校现有固定资产按使用和折旧情况进行分类:

第一类,不需用固定资产价值,该类固定资产因未使用,其原值不应参与计提折旧。为盘活这部分资产,提高其使用效果,应该尽可能地做变现处置。

第二类,已满折旧年限在用固定资产价值,该类固定资产正在使用,但已提足折旧,其原值也不应参与计提折旧。该类固定资产按使用部门和固定资产类别管理,让各基层部门清楚有多少再用固定资产因超年限,其原值未参与折旧、未增加成本。

第三类,折旧年限内在用固定资产价值,该类固定资产原值构成计提折旧的价值基础。现存固定资产折旧问题也正是该类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

第四类,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原值,该类固定资产按财务制度规定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该类固定资产包括“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对一般高校来说,不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主要是图书。

四、会计科目及相关业务处理

(一)增加会计科目

在“1501固定资产”一级科目下,设“不需用固定资产”、“已满年限固定资产”、“未满年限固定资产”和“不折旧固定资产”四个二级明细科目,以分别核算上述四类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

(二)相关业务处理

根据清理清查结果,将固定资产分为前述四类。同时作分账处理,建立相应的固定资产明细账:记录每项固定资产的部门属性、折旧类别属性、性质类别属性等其他分类属性,以便与基层管理部门相核对。目前可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电子账薄来实现多重分类,但关键在于各种分类标识的口径要规范、前后应一致。其中,部门属性就是固定资产的部门标识,一项固定资产只能有一个部门标识;折旧类别属性是指按“发改价格[2005]1008号”计提折旧要求而划分的固定资产类别,每项固定资产只能归一个折旧类别。

五、补提以前用固定资产折旧

(一)已满年限固定资产的折旧

由于高校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已满折旧年限固定资产的应提折旧额即为该项固定资产的原值。

根据新会计制度规定,按已满折旧年限固定资产原值,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已满年限固定资产”原值)

贷:累计折旧(“已满年限固定资产”原值)

(二)年限内在用固定资产的折旧

该类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不仅是准确核算其已用年限应补提折旧问题,而且也关系到以后在用期间计提折旧问题。为此,解决的关键在于扎实计提折旧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准确的各类别、不同年限固定资产原值。

1.准备工作

(1)分使用部门

将全校固定资产划分到各个使用部门,使各项固定资产都有唯一部门(公用固定资产归公用管理部门),不留空白,不交叉重叠。

(2)分折旧类别

各个部门将本部门固定资产按折旧类别进行分类。如果车辆规定折旧年限不一致者,可分为8类。这8类,就是8个折旧类别(按“发改价格[2005]1008号”)。

(3)分年限组,计算“已使用年限应提的折旧额”

各个部门,将每个折旧类别的固定资产按已使用年限分组,已使用年限相同的同类别固定资产为一个年限组。

某年限组固定资产,已使用年限应提的折旧额,等于该年限组固定资产账面原值除以该折旧类别固定资产预计折旧年限的商,乘以已使用年限的积。

以此类推,计算出每个折旧类别中各个年限组的应提折旧额,并整理形成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基础数据资料。

(4)汇总折旧额

部门汇总:先计算出本部门每个折旧类别固定资产已使用年限应提折旧额,将本部门所有折旧类别固定资产已使用年限应提折旧额汇总,即是本部门固定资产已使用年限应提折旧额。

全校汇总:将各个部门固定资产已使用年限应提折旧额汇总一起,即为全校固定资产已使用年限应提折旧额。

2.补提折旧业务处理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贷:累计折旧

六、折旧工作的开启

(一)以后计提折旧的基础

经过上述的逐步操作,已经得出计提折旧的各项基础资料,这就是以后计提折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随年限增加,一些固定资产会减少,就减少相应折旧类别固定资产原值;同时,也会新增固定资产,就增加相应折旧类别固定资产原值。

(二)必要的配套措施

1.健全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实施折旧工作,是高校一项全新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有必要的组织保障,以落实并持续做细计提的基础工作。

2.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如“已满折旧年限固定资产”,这既是管理中的盲区,也是制度的空白。只有管理好“已满折旧年限固定资产”才能真正体现出高校计提折旧,以至成本核算的意义。

操作至此,固定资产折旧工作方正式开启。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上一篇:国务院取消注税职业资格许可 下一篇:财务公司资金归集的制约因素分析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