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听力课教学模式探析

时间:2022-08-20 05:06:50

大学英语听力课教学模式探析

本文通过对听力理解心理过程的分析,根据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公共英语的达标要求,提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听力理解能力培养的途径及教学模式。

英语听力理解 语音感知 语言能力

一、听力理解的心理过程

在英语诸多能力培养中,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难度最大。因为听力理解的过程不以听话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而是始终受控于说话人,受控于特定的语言环境。听力理解能力反映了英语使用者的整体语言能力,包括对语音、语法、词汇的掌握,包括对目标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对接收的语言信息迅速反应的能力、理解力、联想力等。

根据心理语言学理论,听力理解是个综合感知不同构成成分和语言知识的复杂的操作过程。它由听到声音、辨别声音、分析处理信息到最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几个步骤组成;它是个信息处理过程,也是个心理过程。在听的过程中,大脑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积极地思维,反复检索、分析、合成的过程。还是个不断地刺激、反应的过程。外界刺激即新信息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源源不断地输入大脑,大量的新信息不断地刺激大脑,使大脑对其作出反应,去分析理解该信息。听力理解还是个编码、解码的过程。听话人首先听到的是一连串的声音信号,然后大脑对这些信号进行解码,即切分和理解,重新编码,即合成、储存、实现由声音符号(语言符号)到其所代表的命题的角色转换,也就是由声音到意义的转换,最终理解所听到的话语。

语言学家克拉克认为听力理解过程由下述几个步骤组成:听话人接收原始材料并在工作记忆中保留其音位描述;听话人立即尝试将听到的内容组织成句子的构成成分,辨认出其功能和内容;每个构成成分在被辨认出时就被用来建立基本命题,再把这些命题分类组织成连贯的信息;一旦听话人辨认出而且建立命题,便将其保留在长期记忆中,收到信息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便被摒弃。

由此可见,听力理解由听到声音信息分析信息(辨音、解码)合成信息(编码)赋予语言符号命题意义几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话人对目标语的语言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听话人首先审查听到的声音符号,辨认声音所代表的词汇项,然后将语流切分成句子的构成成分,再根据音位提示(phonological cues)辨认话语的信息中心,最后利用语法提示,即语法知识将这些词汇项再组织还原成句子,理解其意义。例如:听话人听到的连贯的声音:I have heard that the English testh as been called off.然后,将听到的声音切分成:I have heard/that the English test /has been called off.在这个过程中,听话人大脑中所掌握的关于目标语的语法知识是理解句子的基础,它使听话人将语流正确切分成信息块,作为辨别命题的一部分,同时,贮存在听话人大脑中的词汇是一部词典,“听到的话语都被提交到该词典中查找词义,”听话人根据该语义提示,确立语言要表达的命题,而命题则是听力理解过程中涉及到的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听话人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话语或语言行为所要表达的命题,从而实现对所听到的话语的理解。整个理解的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听到的声音信息转瞬即逝,这就要求学习者具有相当强的语言能力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话人所掌握的目标语的语言能力,即所掌握的语音知识、语法知识以及词汇知识是理解的基础。其中辨别听到的声音信号是理解的关键。能够辨别听到的声音信号,才能对话语进行正确的切分,才能赋予其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进而理解听到的话语。可以说,听懂说话人的话语是理解的前提,理解则是结果,是所要达到的目标。听话人能够听懂的语句,甚至语篇,必须是他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语言内容。

二、医学专业大学英语听力课教学模式

在对医学专业学生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听力理解失败,其原因除了语法知识欠缺、词汇量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语语音知识不足造成的。语音知识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关系到理解的成功与失败。

根据以上对听力理解过程的分析,英语听力课的教学应该围绕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用语音学理论指导听力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音感知能力

从英语语音学的角度来讲,影响听力理解水平的障碍主要来自语音、语调和语流音变几个方面。我们在听力课教学中应该着重解决这些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影响听力理解的障碍。

语言首先是有声的,在交际过程中,人们通过声音信号把所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对方,听话人通过自己掌握的语音知识来辨认对方的话语,通过语法知识和词汇知识来理解对方的意思。可以说“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本质,是人们赖以实现‘发送――传递――接收’信息这一交际过程的物质材料,没有语音也就没有语言。”学习者的英语语音知识水平,对英语语音的感受力及其熟练程度对理解听到的话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音知识空白的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等于零。我院临床的大部分学生在入学时,有相当一部分对语音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从未听过正确的英语发音,因此在听力课教学中引入语音知识十分必要,可以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音基础,促进听力理解水平的提高。

首先应该教给学生英语48个音标的正确发音方法,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语音概念,帮助学生通过模仿,正确读出英语语音的所有音素,反复练习,达到熟练。

然而,仅仅学会了英语音素的发音是不够的,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发音方法之后,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对英语语音的感知能力、敏感程度以及迅速反应能力。没有语音感知训练,学生在听英语时,就会被淹没在声音的海洋里而茫然不知所措。语音感知训练能够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英语英语语音听觉感知的概念,培养耳朵“收听”声音信号时的敏感性。根据语音学的理论,我们感知语音的能力如果使用不足,就会退化或者消失。在进行听力理解时,语音感知能力对解码,即对听觉器官接收到的声音信号进行分析、辨别、分类,同大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使其内化,成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理解听到的声音信号十分重要。然而,这是我们在以往听力教学中所忽略的。培养学生语音感知能力的方法是让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听到英语语音系统中全部的成分。学生听到语音项目不应该是孤立的,因为我们听到的英语语音没有孤立的,都是同别的音素组合在一起的。练习时,同一个音素应该出现在不同的组合、不同的顺序及不同的位置中。学生学会辨别在英语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同一个音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某个特定的语音音素都具有若干个变体。应该让学生同时至少听到两个音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不同或者相近的音素之间的区别、突出要让学生区别的音素。可以利用“最小对立体”来进行练习。“最小对立体”是指两个一组的单词,其中只有两个音素不同,其他部分都相同的一组词。通过辨别“最小对立体”中相异的音素,可以培养语音感知的能力。此外还要给学生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会辨别不同的音素、相同的和不同的单词、短语及句子。

然而,仅有对语音的感知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系统地向学生介绍与听力理解有关的其他的语音知识,包括重音与节奏、某些常用单词的弱读形式、连读以及语流音变等。

重音包括单词重音和句子重音,句子中重音的转移。正确掌握重音对于理解听到的信息十分重要。听话人对于单词重音的概念如果是错误的,即使他知道组成这个单词的每个音素,在听到这个单词时也难以理解,因为他听到的单词重音与他头脑中词典中的单词重音不相吻合,结果是理解失败。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由单词到句子,使学生掌握句子的节奏变化,因为节奏就是由重读音节与非重读音节的交替变化而产生的。在英语口语中,说话人以不同的方式给听话人关于话语中不同部分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其中常用的方式就是将重音置于携带信息最多的单词上,这就是句子的主重音,听话人必须能够辨别出语流中信息焦点的所在,才能够理解听到的话语的真正含义。此外,要把诸如:“but”、“as”、“and”、“of”、“for”、“from”等常用单词的重读、弱读形式介绍给学生。再者,影响听力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连读和语流音变,这是在听力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两个方面。

在教学中学生经常抱怨听不懂或者听不出来连续的单词或句子,这是因为学生不了解连读的方法和规律。如果学生自己不会连读,在听的时候就难以辨别连读的相邻的单词的词界,因而辨别不出听到的句子中的单词。教学中应该将连读的规律系统地介绍给学生,并且教给学生连读的方法,在课堂上要领读,让学生在朗读时学会连读,减少听力中的障碍。

听力教学中的另一难点是语流音变。语流音变包括语音脱落、失去爆破、语音的溶和与同化,单词和单词之间由于语音过渡而出现的加音现象等。学生本来很熟悉的单词,由于语流音变的缘故,有时变得十分陌生,如果学生对语流音变的知识及其规律一无所知,就造成语音听辨的障碍,结果根本无法理解听到的声音信号,也就难以理解句子和语篇,因此我们应该将语流音变的特点系统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掌握语流音变的规律,在头脑中形成概念。

语调是一个语言社团约定俗成、根深蒂固、几乎标准化了的一些模式。说话人使用这些模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情感和态度。话语除了词汇意义之外,还具有语调意义,也就是说,一句话中的词汇意义加上语调意义才是完整的意义,语调表达的是附加在语法和词汇意义之上的意义。因此听话人仅有对语音知识的掌握是不够的。能够辨别声音,只能理解说话人表达的字面意义,即声音信号所代表的表层意义。要真正理解说话人的话语的真正含义,即声音信号代表的深层含义就必须知道语调的作用。说话人通过语调来表达强调、肯定、疑问、惊讶、讽刺、命令、拒绝、赞赏等情感,听话人也必须通过语调来接受并理解听到的信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调表达的含义以及使用的规律,这样,在听的时候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义。

2.听说结合、听与朗读结合

听和说是个相逆的过程,可以说,会说、会读是听懂的基础。在教学中,说和读应该先于听。听话人能够听懂并且理解的话语必须是他曾经读过,说过而且熟悉的话语。很难想象一个从未学过日语的人会听懂日语,学生必须首先学会发音,掌握单词以及句子的正确读音,才能在别人说话时听懂,因此会读、会说应该是听懂的前提条件。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听力课有限的学时,而是应该将听和说、听和朗读结合在一起。听到的话语多半是交际中常用的口语表达法,无论在口语课上还是在精读课上,都应该鼓励学生多说英语,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在听力课教学初期,要求学生每天在课外进行一定量的跟随录音朗读练习,特别是精读课的课文。这种朗读的好处在于学生是边听边看边读,这样,可以使学习者把声音信号同文字有机地联系起来。久而久之,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在听到话语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理解听到的信息。在听力课上进行辨音练习时,教师要进行领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语音概念。

3.听力课与精读课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听力理解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反映了学习者的综合知识水平,因此听力课的教学不应该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应该同精读课结合起来。语言知识是理解的基础,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学习者的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知识以及对英语国家背景知识的掌握都影响理解的水平。在精读课上,学习新单词的时候,必须带领学生朗读纠正读音,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音,建立正确的语音概念。此外,语法的教学不可忽视,掌握基本语法是打下坚实的语言基本功的基础,对于句子水平的理解十分重要。对于听力理解中所涉及到的常用语法项目,在精读课上,应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在此基础上,应该加强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在语篇水平上理解语言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低的学生,耳朵再好用,反应再快,听力理解能力也不会太好。因为尽管听力理解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是不同的能力。但是,就对语言的理解而言,是相同的。听力理解能力是阅读理解能力在另外一个层面上的反映。无论听力理解还是阅读理解,学习者理解的都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命题意义,区别只是在听力理解中,理解的是声音符号代表的意义;在阅读理解中,理解的是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能力十分必要。

另外,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是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在听力理解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地理知识、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历史发展、重大的历史变迁、重要的历史人物等与听力理解相关的知识都必须通过精读课逐渐介绍给学生。可以说,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文化知识既要在精读课上学习掌握,又要在听力课上得到应用,反过来促进听力理解水平的提高。

除此之外,由于听力课的学时时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提高听力理解水平的需要,还要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听力练习。这些练习包括对课上听到的内容进行复习,以便熟练掌握学过的诸如连读、语流音变等语音知识。经常听一些趣味性强的故事,指导学生定期收听英语外台广播和电视节目,包括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之音(VOA)、CNN电视播音等。这样,会使学生不仅有机会听到地道的英语,提高快速理解能力,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时事英语常用词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听力课教学中,只要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感知英语语音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内化,加强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听力水平会不断提高,达到四、六级的要求。

项目名称:多模态影像教学对学生听说能力提高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JY10045。

上一篇:如何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下一篇: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