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传统中国画载体

时间:2022-08-20 04:49:07

触摸传统中国画载体

中国画是以毛笔为工具、墨和植物质、矿物质颜料为材料,纸或绢为底子的平面造型艺术。中国画追求水墨淋漓、天然自然的情趣,那么作为传统中国画的物质载体,绢、丝、织物及宣纸又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怎样的物质帮助,自身又有着怎样的价值呢?

1、绢、丝、织物

我国是发明丝织物的伟大国度,早在5000年前,先民们就开始养蚕、种麻、缫丝、纺织。公元前3世纪,我国便以盛产丝绸而闻名于世,有“丝国”之称。汉代的丝织业技术水平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考古发掘中出现了完好或较好的绢、纱、罗、绮、锦。唐宋的纺织业不断发展,一直到元朝这类产品被广泛使用。丝织品最早用于艺术创作中的画、书是什么时候还无从考证,但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藏《缯画・缯书》记载战国时期的绢本、设色,说明绢、丝、织物在战国时期就已大量用于绘画。

绢帛、绢绫等同类物质,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蕴含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绢材通常分为单丝与双丝两种,未经锤压不加胶矾的圆丝绢,名生绢;经过锤压的扁丝绢,用胶矾加工,名熟绢,生绢难于晕染,但易受墨;熟绢平滑如玉存有色墨易浮的介质。两者皆质地轻薄透明,富光泽,能开拓工笔画的表现形式。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周畴的《挥扇仕女图》均使用单丝绢创作,唐代卢楞伽的《六尊者像》、原题唐人的《游骑图》,五代黄荃的《写生珍禽图》,宋代赵估作的《祥龙石》则在双丝绢上作画。相与观照可以发现丝质不一,亦分别体现着艺术的不同变革。元代李衍为了研究勾勒青绿设色竹,善用绢本。明代院体画家为了演化花鸟画的勾填设色,探索拓新马远、夏圭的山水风韵格律,亦在不同绢质中推敲了情致意立的装饰法则。

2、宣纸

宣纸是专供我国传统书法和绘画而用的一种手工纸张,产于安徽省的皖南泾县地带,据《旧唐书・江南西道》记载唐代废宣城郡为宣州,当时涂、泾县、南陵、太平、宁国等县均属宣州府管辖。泾县所产纸张,又集中于宣州府集散,故因地得名曰“宣纸”。也许称为“泾纸”、“泾县纸”更符合实际情况。我们所说的宣纸与历史上所称呼的宣纸,现在看来主要指其用料而言。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采用了盛产于皖南山区的特产――青檀树枝的韧皮作原料,主要因青檀具有纤维细长,圆浑均匀,胞壁薄,吸附墨粒的性能好,在竹帘上能自然形成小云彩,有助于画家作画时,达到浓淡多变,增强韵墨性能的特殊风格。具有吸附性强,纸张变形小,抗老化,寿命长的特点。明代前,宣纸生产主要用百分之百青檀树皮的韧皮浆制纸。明以后,不断改进采用“全皮、半皮、七皮三草”的配料方法,清代始,宣纸就全部改用檀皮和沙田稻草合制。

“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历史上是晚唐张彦远著的《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榻写》中云:“好事实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务摹写。”《历代名画记》中的这条记载:说明唐代已有“宣纸”之名,而且还说明宣纸在唐代的运用,纸质较差,纸面粗糙厚薄不匀,用时还需加蜡补充,方可用于书画。但是到宋元时期,不仅品种增多,产地广大,纸质达到“色理腻白,纸性软弱,既光且坚,莹润如玉,冰翼凝霜,滑如春冰,密如茧,细薄光润”为一时之甲。故宋代诗人王令在《再寄权子满诗》中赞道“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宣纸发展到明代,由于水墨写意的发展,书画家开始运用染法,直接在生宣纸上泼墨挥洒。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努力,对宣纸的润墨性和渗透力才有了足够的认识和体验,从而把宣纸的运用推至到一个新阶段。清代是我国宣纸业发展的鼎盛时期,纸坊生产遍及皖南各地。清代诗人赵挺挥描写当时泾宣纸生产的热烈情景诗云:“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迭新墙,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春声撼夕阳。”

宣纸受到画家的青睐,因为宣纸这种材质给中国画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和无穷的不确定性的特殊效果。它最能与笔墨相生发,具有独特的润墨性和渗透性,善能率承一身之力而推出“如锥画沙”,如“印印泥”的笔意,墨分五彩时,一笔下来可以形成深浅浓淡跃然而至的表现形式,让水墨、丹青随情而用,点动画家融情与景物之性,拓思于风云之表。正是由于宣纸具有更多的不可控性、随意性和更丰富的意外效果等特点,受到艺术家的特别关照和喜爱。

(作者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部)

上一篇:平淡而山高水深 下一篇:欲望叙事:从暧昧登场到祛魅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