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衡水的Y502次列车

时间:2022-08-20 04:09:12

11月29日晚8点30分,离从衡水开往北京西站的Y502次列车的到站时间还有15分钟,北京西站第二候车室旁已经有十几位家长在等待。

“你们都是Y502接车的吗?直接进去吧!”站长值班室的工作人员对于这样的场景已经见怪不怪,尽管眼下火车站已经不再销售站台票,但工作人员还是让家长进站接人了。距列车进站还有10分钟时,入站的闸口正式打开。家长们以极快的速度涌入站台,站台上不一会儿就汇集了两百多名家长。

这是每个月月末和月初,在北京西站和衡水火车站间的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批特殊的乘客――七八百个中小学生搭乘Y502次列车从衡水回到北京,三五天后再乘坐1487次列车返回衡水。他们就像“小候鸟”一般,家住北京,平时在衡水上寄宿学校,每个月坐火车往返,这三五天是一个月中他们唯一与父母团聚的时间。

“小候鸟”的家长多是北漂一族,有的在市场卖水果,有的开烟酒超市,还有的开着饭店,更有的经营房地产。虽然大多数家长们还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平房中,但也有不少已经在北京市中心购置了房产。

北漂一族的典型生活规律是早出晚归,当然家长们也无暇照顾孩子的生活。家长们有的是农村出身,文化水平不高,辅导孩子学习都会感到吃力,同时,北漂的身份令他们缺少社会资源,很难给孩子找一所教学质量较好的北京学校,而且没有北京户口,孩子将来在北京不能参加高考……

面对诸多的问题和困难,家长们突然发现,把孩子送到274公里以外的河北省衡水市上寄宿学校,似乎是一种解决方式,或者说是一根救命稻草。

在高考大市衡水,有三所学校接收了这样的孩子。规模最大的是衡水英才学校,约有“小候鸟”中小学生接近800人。

衡水英才学校本是为解决衡水公立学校人满为患的问题而设立的,却逐渐被衡水在北京打工的人所熟知,逐渐名声传播到河北的其他地区,甚至河南、山东的“北漂”群体中。自1998年开始,就有了几十个孩子开始坐火车到这里上学,到了2002年,已经有了300多个“小候鸟”,近年来又逐渐发展到了现在的规模。

“小候鸟”们的“迁徙”是有规律的。每个月的10号,衡水英才学校的老师们就开始统计孩子的坐车情况,向家长打电话确认、收钱,然后和火车站定好时间。衡水站会为英才学校单独开一个售票窗口,收好有效证件,与学校核实学生坐车的信息。到了月末放假,英才学校安排20多辆公交车把孩子们送到火车站,衡水站和北京西站为孩子辟出候车专区和专门的通道,尽量不与其他乘客接触。放假结束,学校再以同样的形式把孩子们接回学校,老师们通常当天凌晨3点就要出发进京接孩子,等到把所有孩子顺利送达学校,通常已经是下午3点。

一路上,车上的其他乘客不断对孩子们表达了好奇,“你们要去哪儿?”“去衡水,上学。”“你家在哪里啊?”“北京。”

在学校里,在家都要依靠父母打水、梳头、收拾行李的小学生,已经学会自己整理衣物、用书本把床单压平整。宿舍的地面一尘不染,桌上的雪花膏排成一条直线,这都是“小候鸟”们每日两次宿舍打扫的成果。

在大多数孩子们还在梦乡中的早晨6点,“小候鸟”已经开始了晨跑,每列间隔30公分,随着“一二一”的口号声,所有同学步伐统一。每天,他们有7堂课加两节晚自习。这些都透露着典型的“衡水模式”,也是他们的父母决定送他们来的最重要的原因―教学抓得紧,孩子早点适应,以后争取考上衡水的重点中学,再考个好大学。

“学校教得好”成为了孩子们愿意来上学的动力,但“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我想妈妈”等因素又让这些小学生刚入学时仍免不了深夜躲在被窝里流泪。

周六的晚上,班主任手里的电话声不停地响起来,即使是刚刚返校,还是会有不少家长打进电话来,“妈,在学校挺好的”,“不冷”,“别说了,别的同学家长又打进来了”,高年级的孩子们多数说不了两句就挂了电话,随着离开家的时间越来越长,想家的情感在他们的生活中慢慢淡去。

当“小候鸟”们适应了这里紧张而规律的生活,在每周的课堂上找到了更多乐趣,随着“海鸥,海鸥”的歌声,伴随着“拨浪鼓”的琴声,他们能够学到的,也许真的比待在爸妈身边要多很多。

上一篇:侃一侃文人的骨头 下一篇:丝的解构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