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 定向 分享

时间:2022-08-20 01:39:5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外阅读。“课程目标”提出,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要能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能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为此,“课标”还以附录的形式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列出了推荐学生阅读的若干书目。

但是,现状多是流于形式,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少读不读的现象。究其原因,课业负担重、高考压力大固然是个原因,但究其根源,还在于学生不重视,教师指导不得法。

那么,应该如何调和课程标准与学生现状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达到课程要求的阅读目标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三种简易可行的方法与同仁交流。

一、宣讲法

宣讲,即宣传讲解,它是通过宣讲者的现身说法,直截了当地把需要宣传讲解的内容传递给听讲者,使听者受到感染,得到启发,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1.教师宣讲法

教师宣讲能够直接唤醒学生读书的热情。叶圣陶先生说:“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笔者喜欢读书,几十年来爱书不减,在读书的道路上有过快乐,也走过弯路,对于读书个中滋味感受颇深。小学爱上读书是受到老师宣讲的结果,上了中学,由于缺乏老师的宣讲,接触大量历史通俗小说和时尚武侠小说之类,浪费了时间精力,荒废了学业,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别人阅读《史记》和《复活》之时,我还沉浸在《射雕英雄传》中难以自拔。后来上了大学,听到一些教授的宣讲,才逐渐接触不少文学和哲学的优秀之作,从而渐渐养成了读好书的习惯。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我们当学生的时代大不相同,他们缺少的不是书,缺少的是对书籍的亲近感,缺乏对书的热情。在高科技时代,书籍对学生的吸引力要远远弱于电视网络等媒体,这是整个时代的特点,不仅学生如此,社会上的读者也存在这种“弱读”现象。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人类文化史上最伟大的作品宣讲给学生听,让他们在最好的年龄接触最好的书籍。笔者常常把自己读过的好书介绍给学生,常常结合课文把有关的好书讲给学生听,有时会不失时机地介绍自己读书的美好感觉和独特见解,甚至把自己写的读书文章读给学生听,就在这样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宣讲中,许多学生慢慢走上好读书的道路。

教师宣讲还可以去除“为考而读”的弊病。语文新课标在强调课外阅读重要性的同时,还特意提供了一部分可供中小学生阅读的书目。有些省市把某些篇目列入必读或必考的范围,这种做法初衷是好的,但在实践中,却产生了不好的影响。许多学生为考而读,有考就读,不考则弃,考完即忘。考试是决难使人走上阅读的道路的,只会让人越走越远,甚至厌恶阅读。李霁野先生认为:“要想培养读书的兴趣,非将态度根本改变不可。读书不是应付考试,不是要敷衍外来的要求,却是要满足内心的需要,充实自己的生活。”教师通过宣讲,可以唤醒学生为自己的精神成长而阅读,激发他们做读书主人的愿望。

2.学生宣讲法

苏霍姆林斯基在《公民的诞生》中提到:“对书籍和对一般有智力和审美价值的东西的爱好,有助于少年彼此深入地了解相互的内心精神世界。”他认为,学生向全班宣读所写的读书摘要、叙述读过的内容时,能体验到奉献出自己精神力量的快乐。学生间精神财富的相互交流会让每位学生更懂得爱,更加热爱生活。除了老师宣讲个人的读书经历和感受外,还要充分动用学生的资源,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宣讲。在每节课上,专门安排5分钟的专题演讲――“向你介绍一本书”,这样可让爱读书的学生有阵地宣扬自己的高尚志趣,也可“逼”那些懒于读书的学生拿起书来读一读。每天请一个学生演讲,每位演讲学生事先写好演讲稿,并把介绍的书籍带来跟大家分享。演讲后,演讲稿贴在班级,活动结束把所有的演讲稿编辑成册,或是用电子稿发表在博客班级网站或是学校网站上。50节课左右,一个班的所有学生大体可以轮转一遍。学生演讲能真实地反映学生阅读的现状,能暴露阅读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寻找引领的契机。

此外,在教学条件先进的学校,可借助于网络媒体或影像资料,诸如“百家讲坛”之类的节目,让学生听取专家教授们的宣讲,比如于丹的《〈论语〉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国》、刘心武的《说〈红楼梦〉》、傅佩荣的《向孔子问道》等。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语文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唤醒教育,要着力唤醒学生心灵,让他们在语文阅读中感受生命、超越自我,成为读书的主人,实现自己的精神成长。要让学生踏上阅读之旅,首先得唤醒他们阅读之热情,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宣讲。

二、定向法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一辈子要看各种的书,所以在学校里必须养成阅读能力。学生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养成的,全赖教师给他们引导。”学生读书的热情一旦被唤醒,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因势利导,指引他们阅读的方向,使他们开卷有益。笔者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1.结合教材读诗歌散文

以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为例,在必修一、必修二学段(高一上期),推荐学生选读泰戈尔、朱自清、冰心、梁实秋、徐志摩、巴金、余光中、张晓风、林清玄、余秋雨、毕淑敏、冯骥才、刘墉等名家的诗歌散文。在必修三、必修四学段(高一下期),推荐学生选读以下书籍:《培根随笔》、《蒙田随笔》、《爱默生随笔》、《瓦尔登湖》、《幸福之路》(罗素)、《沉思录》(奥勒留)、《生活的智慧》(莫洛亚)、《人生的智慧》(叔本华)、《鲁迅杂文选》、《林语堂散文选》、《秦牧散文选》、《季羡林散文选》、《王蒙散文选》、《周国平散文选》、《史铁生散文选》、《李敖杂文选》、《丑陋的中国人》、《王鼎钧散文》、《罗兰小语》,等等。推荐的书籍50本左右,以便每个学生选择。最好是书店有售,或是图书馆可以借到的。老师可利用网络平台,制作电子书,求得共享,效果也很好。建议动员全体学生的力量,建立班级图书库,备齐有关书籍。推荐的书籍,教师最好读过,这样指导起来就能得心应手。

2.结合课标读名著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许多课外读物都可用来作为择读的范围。教师可以按阶段进行指导,比如在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学段,要求并指导学生选读《大卫・科波菲尔》、《家》或《巴黎圣母院》中的一部;在必修三、必修四学段,要求并指导学生阅读《堂・吉诃德》、《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中的一部。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读《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边城》、《莎士比亚悲剧》、《老人与海》、《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契诃夫短篇小说集》、《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等。

3.结合成长读传记(或家书)

了解古今中外伟人名人的成长历程,是青少年成长的必修课。教师要把最好的传记作品推荐给学生,引领他们从最好的传记文学中体味人生的多姿多彩,感受人生之美,培养高尚情趣,领悟生命真谛,真正享受阅读的幸福。在必修学段,可推介的是如下的传记:①林语堂的《坡传》;②(法)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③(德)艾密尔・鲁特维克的《拿破仑传》;④《海伦凯勒自传》;⑤《富兰克林自传》;⑥《甘地自传》;⑦《林肯传》;⑧《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⑨《梵高传》;⑩《邓肯自传》等等。家书系列目录:《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一生的忠告》等等。

在学生阅读期间,要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如阅读计划的制定、每天坚持阅读15分钟的习惯、略读法、摘录法,等等。

以上备选书籍并非每生必读,每本必读,而是选读,我们的目的在于养成读书的习惯,在于扩大阅读的视野,在于掌握阅读的方法。

三、分享法

《学记》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新课标也倡导阅读要合作交流,相互切磋,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笔者曾开展以下系列活动:①共读一本书;②举办读书征文、演讲比赛;③组织“读书沙龙”、“书友会”或“读书社”活动;④举办“读书交流会”。

笔者曾在高一学段的最后阶段举办“读书交流会”的活动,我们把这种活动称为“阅读自助餐”。在活动中,每位同学至少推荐一本书,四位同学组成一个读书小组,并选出组长。每个小组确定一个读书主题,出一份读书报,内容有书籍介绍、读书名言、读书札记和名人读书故事等。举办前一个月开始准备,准备期间,召开若干次的组长座谈会,对活动的目的、要求和进程加以说明或指导,并听取学生的建议。活动安排在上午或下午的最后两节,活动主要在班级进行,为了开展活动,必须把班上的课桌椅重新摆放,设计成展台的形式,还要腾出学生走动、观赏、阅读的空间。然后,每个组把本组推荐的书籍和读书报放到各自的展位,组长负责向其他组的同学介绍本组的书籍或内容。全班同学可以自由阅读交流会上的所有书籍,可以互相交流彼此读书心得。在“读书交流会”,学生展示了读书的风采,交流了阅读感受。会后,我们编辑了一期“读书札记”刊物,举办了一场“读书征文比赛”,选出了最受欢迎的“阅读之星”。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决定这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多读多思,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更要在教学实践中,做学生的精神关怀者,积极有效地引领他们走上健康的阅读之路,在成长的路上与书为伴,享受幸福人生。

上一篇:读读 品品 议议 评评 写写 下一篇:高中文言文词语\句式及翻译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