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 品品 议议 评评 写写

时间:2022-08-27 03:02:41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既获取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真正做到叶老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自我校开展高效课堂多样化探究的课题研究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想,如果在高一的课堂上就能形成某种语文教学的模式,养成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的某种习惯,是不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本学期我向学生提出了在课堂上养成“读读、品品、议议、评评、写写”的习惯的要求,并将其贯穿于每堂课、每篇课文的学习中。实施一个学期来,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读读

“读读”就是要求学生在接触一篇新的课文时能先通过自读对文章有一个总体的把握。首先是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字的读音、词语的意思在读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解决,即使是一些在字词方面难度较大的文言文,学生也必须自己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和参考资料解决。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大致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主旨或者作者的观点态度。如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些词语如繁芜、忌恨、诽谤、诅咒、浅尝辄止等,学生都可以自己解决。这篇悼词的主要内容是概括了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成就,主旨是表达作者对马克思的深深敬仰和无比怀念之情,这些在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后,学生自己也能概括。再如学习《离骚》(节选),这篇文章的生字生词多,句子意思也不好理解,像“余虽好修(kuā,美好)以(jī,马缰绳)羁兮,謇(jiǎn,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朝谇(suì,谏诤)而夕替”这样的句子很多,但是只要学生在“读读”的过程中多花些时间,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还是能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的。当然,有些词句的特殊含义需要在“议议”或“评评”环节中强调。如对魏巍《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一句中“狡猾”一词的理解。

二、品品

“品品”就是让学生在“读读”的基础上对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文章中的奇妙之处进行品味并当众说出自己的感受,或者是提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如学习《荷塘月色》时,有的学生觉得“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句好,因为它既是对这个段落的概括,又是对“独处”的绝佳解释,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也想有个“独处”的地方;有的学生觉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与“月光如流水一般……”两段好,因为这两段给人感觉词句优美、景色怡人,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应用使描写的内容显得准确、生动、形象。也有学生提出了问题。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个句子很美,但感觉像比喻又好像跟一般的比喻不一样;还有文章为什么写“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结尾为什么又写回到自己的家里,会不会有流水账之嫌,等等。再如学习《离骚》(节选)一文时,很多学生都能找到像“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等佳句并能予以阐释。但提出选文主旨不好概括。

三、议议

“议议”就是让学生对“品品”阶段提出的好句段或存在的问题进行议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即学生通过讨论,对同学提出的好句段可以表示赞同,也可以提不同的意见;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自己试着解答。如学习《荷塘月色》时,对学生提出的好的句段的理解,其他学生一般都能产生共鸣;对于“微风过处……”一处修辞手法的运用,大部分学生同意是比喻;而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的理解,有些学生看了参考资料资料,提出这是涉及知人论世的问题,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结尾写回到自己家里也与写作背景有关,同时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并不会有流水账之嫌。对于《离骚》(节选)主旨的概括,也有的学生提出必须要结合屈原当时的经历和处境来谈。正是因为屈原一生忠于楚国和楚王,所以在他遭受冤屈被贬被流放时还能心系楚国的君王和百姓,尽管遭受流放之苦和心灵的煎熬,却始终不改变、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最终以死殉国。通过“议议”,大部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以达成共识,在解决大部分问题的同时,学生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四、评评

“评评”可以是老师评,也可以是由公认的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的评委团评,即对前三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小结或强调,并对前面未能解决的问题予以解答,同时对学生未能提出的问题予以补充。如对“读读”阶段勤查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的学生予以肯定,对那些依赖别人的学生予以批评。对“品品”阶段踊跃发言的学生予以激励,对不参加发言的学生提出批评和建议(有些学生怕说错被笑话,越怕就越不敢说,因此,可以鼓励他们从简单的说起,慢慢地就有了自信心,就敢畅所欲言了)。对学生无意中提出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要进行强调,比如鉴赏作品要注意知人论世,尤其像《荷塘月色》《离骚》这样有特殊背景或者作者有特殊遭遇的文章,或者是作品创作时间比较久远的文章。对前几个阶段中未解决或解答不完整的问题一定要予以解答,如对魏巍《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一句中“狡猾”一词的理解,在这个句子中不能理解成它的本意“狡诈奸猾”之意,而是“机灵、聪明、顽皮”的意思。讲解过后必须强调,有时候,词语的字面义和它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感彩也可能不同,因此,一定要注意词语的语境义。还有《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一句,除了肯定学生所说的比喻之外,可以补充说明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也叫“通感”,并将“通感”的知识和用法告诉学生。同时,对学生学习中未能提出的问题应予以补充。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孝顺婆婆、热爱丈夫、疼爱小姑却为何遭到婆婆的厌弃呢?这就涉及到古代对妇女的“七出”,兰芝应该是由于“无子”(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在”)的原因而遭厌弃。

五、写写

“写写”就是要求学生做好语文课堂笔记。常言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精彩的语文课,再丰富的语文内容,再精炼的语文知识概括,如果学生没有记下来,那么,过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就遗忘得差不多了。可以记什么呢?生字的注音,生词的解释,文章的主旨可以记;优美的句段,独到的赏析可以记;自己的问题,老师或同学的解答可以记;规律性的知识,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可以记;等等。除了这些,有时候自己脑中的灵光一现也可以记下来。还有,因为每个人的语文能力不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因此,记的内容也不同。我们常说,语文课堂上要做到“四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不仅能记下语文课堂上的精彩内容,为自己建造一个语文知识库,还能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真是何乐而不为。

语文课堂主要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养成“读读、品品、议议、评评、写写”的习惯正是实现此目的的绝佳途径。只要真正养成了这个习惯,就能够实现语文课堂高效的愿望,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就一定能得以提高。那么,学生就不仅仅在高一时期受益,在整个高中阶段都将受益无穷,而且今后走出社会,也能凭着高中时期打下的基础,运用语文知识为自己的事业服务。

上一篇:重构真实的对话式阅读教学 下一篇:宣讲 定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