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卷首 3期

时间:2022-08-20 01:00:14

1

汉代的开疆拓土与文明输出是绵延数百年的连续过程,上期我们已经介绍过西汉那些开疆拓土的前辈英雄,本期继续介绍东汉时期的英雄人物。开疆拓土与文明输出,不仅要有雄才大略的君主、英勇善战的将军,还要有奉公守法、推广教化的官员,还要有海纳百川、包罗万象的文化。本期对汉代名臣、循吏、酷吏、文化人物的介绍,便力图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理解汉代文明的丰富内涵。

2

随着对汉代文明的深入研究,我们逐渐发现很多重要的偏见要打破:

第一,要打破将传统与现代割裂开来的偏见。

按现在通行的观点,现代文明是来自西方世界的舶来品,是与中国古代文明对立的新文明,要想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彻底与中国的传统文明相决裂。

但我们在研究中发现,在汉代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现代意识”,如公共意识、公民意识等。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大臣汲黯认为:大臣的职责就是“抑制天子的邪心”,这话是当着汉武帝的面说出来的,也得到了汉武帝的默许,而且汉武帝认为汲黯是社稷之臣。这说明,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都公认“社稷”是高于“天子”的,天子与大臣都是为“社稷”而服务的,“社稷”就代表着公共理性。汉武帝时的另一位名臣卜式,是一个放羊的牧民出身,但每当国家有大事,他都慷慨捐款,他不图当官,在被汉武帝“诳”得做了大官御史大夫后,竟然提出要停止盐铁官营等向民间敛财的政策,汉武帝只好把他调到别的岗位上。在卜式看来,老百姓自愿向国家捐钱是一回事,而国家通过其他手段加大百姓的负担又是另一回事,百姓固然要对国家尽义务,但国家也不能对百姓滥用权力,这种意识,已和现代社会里公认的“公民意识”相差无几。

汉代就已经存在的“现代意识”表明:传统与现代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任何“现代”都是从“传统”中生长出来的,如果我们抛弃形式主义的偏见,认真客观地分析中国传统文明的话,发现会有很多要素是可以作为现代文明要素而长期存在的。

第二,要打破“儒术”只是一个狭隘的学派的“偏见”。

众所周知,汉武帝时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人均将此理解为儒家学说成为唯一的官方意识形态。但事实上,汉代的“儒术”已是融汇了道、法、阴阳诸家的文化“大杂烩”,而不只是春秋战国时那个狭隘的学派了。这时的“儒术”只是个符号,其所指的乃是一种融汇百家的复杂而开放的文化体系,这不仅是汉代的文化特征,而且也是此后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化特征,所以,仅仅从“儒家”一个门派的角度去理解传统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是不正确的。

3

将史料梳理与现场踏勘结合起来,是本刊的一贯传统,为做好这几期关于汉代历史反思的文章,本刊记者走遍了祖国的东西南北,本期发表的三篇行走手记记录了一部分的行走过程。需要强调的是两点:一,现场踏勘是不可或缺的治学环节,它能提供很多文献史料中没有的东西;二,现场踏勘是我们亲近古人的最佳方式,只有在那些斑驳的古代遗迹面前,我们才能体会到古人的生命气息!

上一篇:公民卜式 3期 下一篇:基于“工学结合”的成人教育常态化教学管理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