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血穴位注射医治胃轻瘫效果观察

时间:2022-08-20 12:03:08

本文作者:陈立 张新风 库宝庆 王晓翠 马聪 梁俊燕 刘娟 单位:湖北襄阳市中心医院中医科 湖北省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gastroparesis,DGP)是一种慢性并发症,是指糖尿病累及胃肠植物神经病变引起胃动力下降、胃排空延迟、胃节律紊乱的一类常见的胃肠动力性疾病,表现为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和全身症状等[1]。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有研究首先报道了糖尿病并发症和胃排空延迟之间的关系,证实糖尿病患者30%~50%以上伴有糖尿病胃轻瘫[2]。据国内研究报道[3],自体血穴位注射法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循环加快,刺激网状内皮系统的反应,同时可利用血液中丰富的红细胞、白细胞、抗体、激素、酶、微量元素等,在较长的吸收过程中不仅维持对腧穴的长时间刺激,而且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菌及中和毒素等作用,起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治疗目的[4]。国内外有关自体血穴位注射对于增强胃动力、改善胃轻瘫的研究鲜有报道。笔者自2009年2月-2011年2月尝试应用自体血穴位注射治疗DGP,并通过检测与DGP发病密切相关的胃肠激素,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5年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暂行标准及DGP的诊断标准[5],并满足以下条件:①伴有上消化道症状:间断出现或持续出现上腹痛、腹胀、早饱、烧心、呕吐等;②胃十二指肠钡餐透视:胃扩张,蠕动减弱或消失,排空延缓,十二指肠球部无张力,饭后12h仍有食物在胃内滞留[6]。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8~70岁患者,愿意接受穴位注射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年龄小于18岁、大于70岁的患者;(2)精神病患者及严重神经官能症患者;(3)有严重心、肝、肾、呼吸、血液和内分泌等疾病者,有消化道占位性病变、近1个月内有消化道器质性梗阻、消化道溃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疾病者;(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3一般资料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42例,采用随机化、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原则[7]进行分组。将患者依就诊时间顺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21例,对照组21例。治疗组中,男12例,女9例,年龄22~67岁,糖尿病病程4~26年,空腹血糖8.7~16.6mmol/L,餐后2h血糖9.5~19.2mmol/L,糖化血红蛋白7.7%~14.1%。对照组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23~65岁,糖尿病病程3~27年,空腹血糖8.4~17.2mmol/L,餐后2h血糖10.2~18.6mmol/L,糖化血红蛋白7.5%~13.8%。两组治疗前年龄、性别、病程、病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治疗方法在糖尿病饮食、支持运动指导下,全部病例均采用严格降糖治疗,使空腹血糖控制在4.9~6.9mmol/L,餐后2h血糖控制在8~10mmol/L。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吗丁啉(多潘立酮,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10mg/次,3次/d,餐前15~30min口服,连用4周;治疗组采取自体血穴位注射法,以10mL规格的注射器抽取患者肘静脉血6mL,同时以该注射器行单侧足三里、中脘及胃俞穴位注射,针刺入穴位33~48mm,得气且回抽无血后每穴注射2mL,拔针后棉签压迫止血,每周1次,连续4周。

1.5疗效判定方法根据1995年实施的我国第一个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以下等级:恶心、呕吐、早饱、厌食等症状均消失,记为0分;早饱、厌食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恶心、呕吐均消失,记为5分;呕吐、早饱、厌食等症状无改善,记为10分。通过疗效指数判定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值-治疗后症状总分值)/治疗前症状总分值×100%。显效:疗效指数>75%,有效:疗效指数为50%~75%,无效:疗效指数<50%。

1.6血浆胃动素及胃泌素测定本文以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的变化来判断DGP病情改变[8],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结束后测定血浆胃动素及胃泌素。另外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22~65岁,平均45岁,符合如下条件:无消化道疾病、系统性疾病及胃肠道症状,且无腹部手术史。均于清晨8:00空腹静息状态下抽取肘静脉血3mL,以EDTA-Na(1.5g/L)抗凝,另加抑肽酶1200mIU/L,混匀,采用Sigma2-16PK离心机进行离心(4℃,5min,3500r/min),分离血浆置-20℃下保存待测,操作环境<10℃。胃泌素及胃动素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购自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同位素中心,检测仪器为瑞士生产的1470WIZARD10γ-放射免疫计数仪。

1.7远期疗效的评定停止治疗1、3个月后,研究者对所有纳入对象进行电话随访,若患者出现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等胃动力下降的症状,考虑为病情复发。

1.8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统计分析。组间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珚±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共15例,总有效率71.4%;对照组有效共7例,总有效率33.3%。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7,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血浆胃动素水平比较治疗前,对照组及治疗组血浆胃动素水平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对照组及治疗组的血浆胃动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见图1。

2.3两组治疗前后血浆胃泌素水平比较治疗前,对照组及治疗组血浆胃泌素水平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对照组及治疗组的血浆胃泌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

2.4不良反应观察对照组有2例出现腹痛,1例在第3周出现胀痛,1例患者失眠,1例出现腹泻,1例出现头晕;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仅2例患者穴位注射处出现少量皮下瘀点,未做相关处理自行消失。

2.5远期疗效观察停止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有效患者中复发1例,复发率4.8%;对照组有效患者中复发3例,复发率14.3%;两组复发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后,治疗组有效患者中复发3例,复发率14.3%;对照组有效患者中复发6例,复发率28.6%;两组复发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目前关于DG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是由于糖尿病累及自主神经病变,迷走神经张力降低[9],胃肠道激素失调[10],导致胃排空延迟,出现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等胃轻瘫症状。从另一个方面说,胃轻瘫症状又影响糖尿病治疗。由于患者进食后食物的排空期延长,服用降糖药的药物动力作用和代谢时间受到影响,导致患者不能准确把握药物的剂量和服用时间,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和稳定。循证医学已证实促胃动力药物是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首选药。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多见,5-羟色胺受体激动药因心脏方面的不良反应而限制了其在DGP中的运用,故目前临床多选用外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为吗丁啉,但该类药物存在继发性失效,患者常须长时间用药或增大剂量方能获效,从而增加了副作用的发生,主要影响内分泌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严重者出现泌乳及月经失调、男性发育症、椎体外系反应等,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11]。自体血穴位注射属于中医水针疗法的一种,它是将患者自身静脉血注入穴位,自体血非特异性的刺激作用可以引起网状内皮系统反应,不仅能激发和调节机体的免疫能力,还可以改善局部的微循环[4],从而比其它穴位注射剂更充分地发挥治疗作用。根据临床表现,DGP应属于中医学“痞证”“呕吐”等病证范畴。以糖尿病(消渴)的病因病机为基础,早期为阴虚燥热,随着病情的进展则出现脏腑虚损,水谷精微津液运化失调,损伤脾胃,致脾胃气虚不能运化水谷,气机升降失调,故出现上腹饱胀、恶心、呕吐、嗳气等气滞气逆之症。治则当以健脾益气,理气导滞。故在穴位上,我们通常选择足三里、中脘及胃俞,也加用调神的穴,如内关、三阴交,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和内脏植物神经[12]。现代研究及临床实践已证明,针刺以上穴位,可使脾气健、胃气和,调畅气机[13],达到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痛、恶心呕吐,调节内分泌等多方面的作用[14]。本次研究结果提示,自体血足三里、中脘及胃俞穴位注射治疗DGP疗效明显高于吗丁啉,无明显不良反应,远期复发率低。另外观察到DGP患者的血浆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明显升高,符合糖尿病DGP患者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升高与胃肠功能受损程度呈正相关的报道[15-16]。据国内研究报道,针刺“足三里”可以纠正血清中胃泌素的水平异常,增强胃肠的运动功能[17]。根据本研究结果我们推测,自体血穴位注射改善DGP可能与抑制胃动素及胃泌素的分泌有关。

上一篇:外国自然资源保护政策 下一篇:针灸治疗小孩孤独症研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