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宝贝该归谁,历朝历代有说法

时间:2022-08-19 10:24:21

2012年春节,四川彭州市通济镇农民吴高亮在自己田地里闲走时,发现了地里伸出的一小段枝丫。经专家判定,探明地下有巨大的乌木,价值数百万元。正在挖掘时,镇政府赶来接管了挖掘和运输工作,并坚称乌木归国家所有,并与吴高亮产生了争执。历史上类似纠纷也有,解决办法各有其道。

唐代:罕见宝石归买主所有

在唐代,御史王义方买了一座宅院,瞧着庭院里的一棵树越看越喜欢,于是派人把原房主找来说,俺还欠着这棵好树的钱没给呀!这说明当时的购房合同里,还没有将树木等杂物明确计入购房款。但根据记载里的评论,称此事“足见廉士之心”。

同样是唐代,富商窦义发致富之前有恩于人,被那个人告知抓紧出资20万钱买一处宅院,在合同签订当天才告诉窦义发宅子里面有好东西,虽然看起来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其实是罕见的玉石,窦义发后来找专人鉴定,果然为稀世珍宝,到手之后聘请雕工精心加工为各种饰品出售,收益高达几千倍。

宋代:树木与田土一并估价

再看宋代,宋人的做法与唐代类似,只不过开始在法律制度里进行规定。拿典当来说,早先典当出去的田地或者房屋,赎回时,出让期间增盖的屋子、种植的树木,都要折成现金给予补偿,如果不给经济补偿,则要允许原主或拆或伐带走。《宋会要》记载,但凡种植的林木均应与所卖田土一并估价,依法出售。如果此前这块田地由佃户租种,而树又是佃户栽植的,这笔卖树款则要不差分文地归佃户所有,田地的主人不得侵占。对于带有特殊性的农作物,比如地里的水稻、小麦或者玉米等,则规定以每年的四月十五日为限,之前买卖,农作物归购买人,之后则仍属于原主所有。

清代:地上附属物一并算钱

乾隆年间太平县翟来庆为了给母亲办丧事卖地,约定地里面尚未收割的粮食和大小柿子树一共六棵,一并随着地权的改变而交割给买主。嘉庆年间闻喜县吉丕福卖地时则约定柿子树仍归自己所有,只是这棵树所占的地方暂时不种地,所以和买方约定“日后用地即去树”,什么时候开垦种地什么时候由吉丕福把树砍走。同治年间清源县的梁成文、梁成武卖地时约定,水盆、茅厕均归买主所有。光绪年间崞县的齐羊羊卖房子,在合同里详细约定了碾子、大门、猪圈等都跟着房子一并出卖。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长期以来通行的做法都是把地上的附属物一并算钱随着房子或者土地卖掉,买卖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再为一些细小的财物斤斤计较。

民国:各种问题事先约定好

到了民国时期,为避免日后出现争端甚至纠纷的最好办法,就是事先将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约定清楚。民国时期的王元有、王元富就想得非常长远,他们在卖房子的时候甚至对将来可能出现的不明财产进行了说明,称“日后修盖房屋,地基内有金石,亦与卖主毫无干涉”,意思是,将来在地里挖到宝贝,那纯属买主的运气好,自己没有权利掺和进去分一杯羹,同时进一步声明,如果自家亲戚找上门去闹事,也均由自己出面承担责任。

从唐宋到清代民国,那些土地宅院里面的附属物的产权,随着时代变化,从约定俗成的跟随式转移逐渐变成需要白纸黑字地明确写在合同里。

上一篇:翰林院编修巴黎卖豆腐等 下一篇:电影里的屁股和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