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之变 第6期

时间:2022-08-19 10:07:25

云阳是三峡库区第一移民大县,也是库区最早设立的移民新城。没有移民,就没有今天的新云阳。那么,身处云阳新城的移民们,是否也像这座城市的外观一样,过着欣欣向荣的生活?

5月14日晚8时,记者乘坐的客船抵达位于三峡北岸的云阳移民新城。

两年前的7月,记者也是顺三峡水路到达云阳新城的。记得当时的三峡就像“第二条黄河”,昏黄浑浊,江面上到处漂浮着垃圾。这次再走三峡,眼前的水域已成为一条碧绿的丝带,生机盎然。而登上通往云阳新城的台阶后,记者发现,这座新城又变了许多。

移民的出路

凭借两年前的记忆,记者沿滨江大道步行前往云阳县政府。短短两站路,让记者越走越怀疑自己的记忆,打问路人才知道,不是方向上的错误,而是新建设的滨江大道向东延伸了,害得记者淋着小雨白白多走了两公里的冤枉路。

作为三峡库区第一移民大县和最早设立的移民新城,云阳不足6平方公里的新城区,却拥有5个让当地人为之骄傲的广场、45%的绿地面积,还有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过去的云阳县被当地人称为“三大一穷”,即人口大县(人口125万人,是重庆市5个百万人口县市之一)、农业大县(农业人口114万人,占总人口的92%以上)、移民大县(综合淹没实物指标占库区的1/8,动迁人口16万人)、经济穷县(经济基础差、部级贫困县、财政包袱沉重)。随着云阳移民新城的建设,13万居民已在这里找到了新的归宿。

记者在云阳县双江镇移民办了解到,在目前已经安置的13万移民中,农业移民有两万余人,这些移民离开了土地进入城市,一时间还很难融入城市生活。“主要是他们的经济来源没有保障,除了做扁担(挑夫),几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移民办主任杨春蓉对记者说。

据移民办副主任涂方坤介绍,自1996年移民办成立以来,10年间云阳县已逐步将移民的技术技能培训纳入城市发展的轨道,对农村移民进行免费种养殖方面的技术培训,对城镇移民进行各种对应技能方面的培训(如计算机、电焊、家政、缝纫等)。“40岁以下的男性,我们在保安、工厂技术工种上加以培训;40岁以下的女性,我们在缝纫和家政方面加以培训;文化水平高一点的,我们在计算机应用上给予培训和帮助。”

但是,限于资金方面的短缺,培训目前还仅限于通过村组选派移民参加培训,这一点让刚上任不久的移民办主任杨春蓉感到很棘手,“我们全镇2006年仅开办了5个班,培训人员325人,远远不能满足移民渴望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采访中,记者听到一位受过培训的蒋姓移民抱怨:给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乡下人培训是件大好事,但是培训结束了就没人再管了,如果政府出面帮助联系工作岗位就好了,不然政府的钱不是白花了吗?

老肖的满足

2000年7月17日,云阳老城150户居民集体搬迁至上海崇明县,他们是三峡库区的首批外迁移民。这件事儿让当时还在云阳县糖酒公司工作的肖年华至今记忆犹新。“看着移民们扶老携幼离去的背影,我的心里很堵,”肖年华回忆着,泪水便在眼眶中涌动,“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生离死别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虽然静下心来想,哪里的黄土都埋人,但在那种难舍难分的氛围里,谁的心里能平静?”

老肖搬到云阳新城已经7年,可他说自己有时眺望着江水,还常常会像放电影般感受到那一刻别离的苦楚,只是感受与当时不一样了。

老肖告诉记者,过去在老城里住的是单位分配的集体宿舍,三代人住在不足30平方米的房间内。如今,他家在磨子岭社区拥有一套110多平方米的全产权房屋,25岁的儿子在咸胜电站当工人,儿媳在水磨子小学当老师,一家人虽然仍是三代同住,但条件比过去却是好太多了。

老肖是个极富感恩情怀的人,退休后他主动请缨,义务做起了社区组长,天天忙里忙外地不着家。“我是一名老党员,虽然已经退休,但我觉得自己还年轻,还能排上用场。现在的社区既漂亮又干净,我赋闲在家不去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实在是说不过去。”这几年,老肖不仅当选了双江镇的党代表,还获得重庆市“文明市民”称号。

看得出,移民新城的面貌在变,人们的观念也在变。记者在城内没有看到公交车,但据陪同记者走访的几位镇政府干部讲,目前已有两路公交车,但都不在城区内营运,而是奔走于新城的边缘地带,原因何在,不得而知。在城区,随处可见的出租车因起步价格低廉,成为居民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起步价3元,5元左右几乎可以到达城区内的任何一个地方。

城里的农家

5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二期水淹移民钟玉明的家中。这是一个让人颇感惊讶的大家庭,13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内,现代化程度不亚于大城市中的中等收入家庭,巨大的背投电视和时尚的房屋装修,让人不敢相信这曾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

今年58岁的钟玉明,移民前是距云阳老城5公里的硐村乡农民,父亲在乡里是一名老中医。1999年移民新城时,由于所购房屋还未竣工,就在新城租住了几年,2005年正式入住到现在的住处。

对眼下的生活变化,比钟玉明更加感慨的是他90岁的父亲钟紫芳。老人精神矍铄,只是耳朵有些背,交谈时需戴助听器。

“过去在乡下睡的是板板床,现在睡的是软床。”老人对比往昔有说不完的话,“过去好久吃不上一顿肉,现在没肉吃不下饭。扁担都比过去的地主吃得好。过去在乡下谁天天洗脚?现在一天不洗澡就睡不安逸,你说是不是嘛?”

老人家膝下5儿2女,都在新城购置了房产,逢年过节全家人聚集一处时,家庭成员超过了50口。“我爷爷现在就像皇上,在他的几个儿女家中自由居住,享受着天伦之乐。”钟玉明从深圳打工回来探亲的女儿钟晓婷说。钟晓婷20岁,她对移民新城后的变化有着她自己的感怀,“如果不是移民,我或许还在乡下务农,说不定已经在乡下嫁人生子了。”钟晓婷告诉记者,她已经在深圳学美容两年,希望不久能够在云阳新城开一间属于自己的美容工作室。

短短几年,在钟玉明和妻子胡庆珍的脸上,已经完全看不出曾经是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形象。钟玉明在城里打零工赚取家用,妻子在家专事家务,儿子在新城包开了一辆出租车,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儿媳也在新城工作,一家人的生活水平在新城可算得上中等水平。

“做人要知足。只要勤快,城里的工作还是比较好找,维持生活不存在问题。”钟玉明说这番话时,显得底气十足。

三峡工程改变了云阳的命运。记者在云阳的采访中明显感觉得到,虽然这座移民新城还没有从产业空心化的阴影中彻底摆脱出来,许多移民还面临着就业等方面的困难,但是,从当地政府到普通市民,却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上一篇:印象重庆 第6期 下一篇:夫妻双双闯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