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误区及对策

时间:2022-08-19 09:30:59

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误区及对策

【摘 要】本文针对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误区,系统地阐述了近些年由于高校的快速发展而如何忽视内部审计工作,进而影响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伴随着《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新的《审计法》的相继出台,本文就此提出一些个人观点及对策。

【关健词】高校;内部审计;问题;误区;对策

近些年来,高校发展速度很快,绝大部分高校根据各自具体情况和管理需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院系所作为高校下属的二级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财务管理者,具有一定的财务管理自和经济责任,资金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相对于高校内部普遍开展的财务收支审计、校办产业审计、基建审计、科研项目经费审计而言,院系所的二级内部审计工作在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都显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已由过去的单纯事业单位转变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经费来源日趋多元化,高校各部门经济活动日益增多,教学、科研、后勤、基建等部门又因工作性质不同而实行不同的财务管理制度,高校所承担的责任、压力、风险也相应增大,伴随着《审计法》、《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准则》、《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相继出台,笔者就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误区及原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误区

(一)有些单位领导对内部审计认识不足,在工作上关心支持不够,内审工作浮于形式,名义上增加内审人员,事实上这些内审人员根本不在编(即使在编也是兼职),或者干脆从外单位聘请,有的单位根本不设审计部门,仅在某综合部门(如财务处)指定一名相关工作人员兼职。

(二)有些审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区别。内审机构隶属于本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单位内部审计得到的信息往往不像外部审计得到的那样多,更重要的是,内部审计的建议很可能因种种障碍而难于执行。而外部审计由于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因而其意见、建议很容易得到被审单位的贯彻落实。有些内审人员由于对院系所内部审计缺乏应有的认识,工作方法教条,片面理解“审计是高层次的监督”的含义,使审计难度加大、风险更大,吃力不讨好,使审计部门与被审单位有时处于敌对状态,很难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而外部审计则不然。

(三)大部分高校缺乏完善、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内审机构在工作开展上仍以事后审计为主,随意性很强,多数是开展财务收支、包干经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审计,工作重点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即使开展效益审计,也是属于尝试性的。

李金华审计长日前在第二届计算机审计国际研讨会上表示,目前少数高校的财务管理有失控现象。今年6月份以来,审计署进驻全国19所重点高校,对2003年度财务收支、收费等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基建工程款、校内院系所办学收费、校办企业资金运作等作为此次审计的重点项目,足以看出国家对高校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当然,高校的内部审计还存在误区,主要表现在:

(一)过分夸大内部审计职能,片面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认为凡是单位内部的事情,不管轻重大小,内审部门都要过问,其结果是什么都要参与,但什么都参与不好。

(二)内审部门直接参与到具体的事务处理中。如高校的物资、办公用品采购等,内审部门往往直接与供货方进行相关物资价格的洽谈,充当买主身份。

(三)与纪检、监察部门的部分职能混为一起,混淆不清。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经济控制,是对本单位的相关职能活动进行审查、取证、分析和评价,客观公正地做出结论,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协助本单位领导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提高经济、社会效益。而现实生活中内审部门往往介入到大量的程序性事务中,如招投标中的程序监督,这些活动本该属纪检、监察部门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而该活动在不少高校恰恰由内审部门来承担,有的高校甚至直接将审计处并入到纪检、监察部门。

上述问题及误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尚未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所谓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不能参与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能活动。所谓客观性,既是对审计质量的严格要求,对审计材料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是对审计的客观结果的准确定位。提升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会直接促进内审人员严格按照内部审计的相关规定来约束其行为,改进审计质量,为内部审计建立坚实的信用基础。当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也是相对的,他们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独立性是客观性的保证,客观性又促进了审计独立性的发展。审计的独立性一直是内审人员苦苦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神圣目标。“独立”是人们对审计部门的期盼,但不能片面强调审计部门的“独立”地位,否则会损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及其效果。这样做会将内审人员变成单位内部的“秘密警察”,导致内审人员与管理者关系僵化,内部审计的结论和建议得不到认真有效的贯彻落实,甚至会影响到内部审计的顺利开展。另外,片面强调审计的客观性,认为要注重审计的质量,内审人员就要置身于组织的业务经营活动中去。这样做不但会严重打击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有可能把内审人员带到整个业务活动中的怪圈去。同时,相关职能部门的活动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专业知识,内审部门不可能有符合各自需求的专业人员来满足他们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对策

内部审计的首要目的是打假治乱。2004年,李金华审计长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全球内部审计论坛上强调:遏止假账应从单位内部审计开始。重点对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

内部审计的重要目的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强化内部控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的力量,完善机构,充实人员,使之能够承担起高校内部审计的重要任务;针对内部审计各环节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在审计中一旦发现问题,如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涉嫌犯罪的移交有关司法部门处理,其他问题应有相应的责任追究和处罚机制。通过制度的建立,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这样一旦出现问题能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认定,也能够对照相关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理处罚。

内部审计的重点是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计,准确把握其薄弱环节及容易造成损失的失控点,通过针对性、经常性、连续性的跟踪审计监督,不断加强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发挥其应有功能。通过内部审计监督,明确财务管理活动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审查并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查错防弊,及时发现并针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通过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目的,并迅速制定出优化内部控制环境、提高经营效率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内部控制制度科学严谨,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将此信息传递给单位的最高领导决策层。具体作法如下:

(一)积极争取良好的审计环境。

高校内审人员要克服畏难情绪,以不懈的努力,来获得学校及院系所的理解和支持。要把院系所财务活动列入审计监督范围,同时加强对院系所审计的宣传,抓住典型事例,推动院系所对财务管理的逐步规范,提高对院系所审计的认知度。还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审计规章,把院系所审计引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上来。

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加强内部审计重点是审查货币资金的使用效果,力争少投入多产出。审查货币资金管理的内控制度:出纳与记账是否分开,是否符合相互牵制的原则;货币资金收支的审批制度是否健全,审批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执行是否有效,责任是否明确;货币资金有无定期盘点制度,并随时突击检查有无贪污挪用现象,保证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其次是审查原始凭证的取得、填制、审核、复查和稽核是否符合相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审查各种凭证的记录、传递及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数据真实、内容完整、编报及时。还要审查往来款项是否真实全面,债权、债务是否定期核对、清理,确保会计报表公布的信息准确、及时、完整,为单位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源。

(二)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审查固定资产、低质易耗品、办公用品、实验实习材料等的购建、使用、调拨、出借、出租、出让、投资、闲置、报废、定期检测及盘盈盘亏等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否有主管机关的审批手续,手续是否齐备;资产等相关管理部门是否设有账目,是否与财务部门定期对账并及时调整账务,做到账账、账实相符,以防止资产流失,维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审查基建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设计合同、总概算及投资计划、中标通知书、标底造价、施工合同及相关预算资料是否齐全,审查其票据是否合法,是否手续齐全,审查其是否按合同进行竣工验收决算,保证基建资金的安全使用;

(三)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由内部审计的本质所决定的,而内部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控制,它是通过对流入一个单位的具有控制功能的信息质量和完整性进行评价来实现的。内部审计的职能有:

1.管理职能。从内部审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内部审计一直为管理者服务。但多数情况下,管理者只能实行间接控制。他们需要一种保障,即保障单位控制系统按计划运作,并为他们提供一切必要的信息,以此来控制他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而内部审计恰恰提供了这种保障。一般情况下,内部审计从查错防弊到参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发展到风险管理一直都是作为管理的一种手段为管理者服务的。

2.经济控制职能。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内审部门通过自己的审计活动,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经济效益、财务收支、包干经费、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系统的审查、取证、分析和评价,客观公正地作出结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和控制职能。

3.内部审计的评价、鉴证职能。尽管内部审计在其独立性与权威性方面逊色于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但其在本部门、本单位仍然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在一定范围内,它的客观、公正性是可信的。所以,一方面根据各级政府的法令,可以对本单位、本部门的经济活动情况、经济责任进行审计鉴证;另一方面,它可以接受本单位的领导、本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委托或按照审计计划的安排进行审计,进行经济监督、评价、鉴证。

(四)内部审计的部分职能由注册会计师(CPA)来承担。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CPA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服务已上升到分析单位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在充分了解被审单位经营管理(特别是会计管理)情况下,向单位管理当局提供改进管理的意见、建议。而且内部审计的部分职能由注册会计师(CPA)来承担,还可以节省本单位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内部审计是面向控制和面向未来的,它非常强调信息的及时性,内审人员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并向单位管理层及时通报,才能确保管理层能及时解决问题,不造成重大失误,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定期进行。而CPA长期从事财务审计的职业特征正好符合这一要求。CPA作为熟练的审计专家,具有过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改进方法,提高质量。

高校内审工作要上层次、上水准,必须要重视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方法。

1.在工作部署上,要体现压数量、保重点、抓重点、抓质量、上水平的思想。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要紧紧围绕本单位的中心任务,科学安排,突出重点,认认真真搞几个大项目,抓几个重头戏,凡事关大局的、牵涉“大面”的、属于“大头”的,就要作为审计重点。在审计过程中,要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求要么不审,要审就审个明白,一查到底。

2.加大审计调查力度。搞好审计调查是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的主要途径,审计调查具有宏观目的性强、作用范围大、工作方式灵活等特点,运用好审计调查手段,可以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通过加大审计调查力度,可使审计的工作成果更全面、更可靠、更有说服力。

3.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加大审计宣传力度,是依法治校、民主办学的具体体现,有利于树立审计权威。

4.加强内审“主审负责制”和审计复核制度。审计项目确定后,要实行谁主审、谁负责制度,从准备审计实施方案到送发审计通知书,从搜集审计证据到撰写审计报告,直至最后审计档案归档,由主审一抓到底,职责明确。要加大审计质量检查制度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通过建立审计复核制度,完善内部控制机制,防范审计风险。配备“政治强、品德好、作风正、业务精”的得力干将进行复核工作,力求将审计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内部审计是加强自我约束的重要机制。内部审计要立足于“内”字,以保证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内部审计工作要把目标定位在提高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上。

开展内部审计是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审计案例研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杨宏图,严晖,黄京菁. 关于《内部审计基本准则》释义[J].财会月刊(A会计),2003.10.

[3]新审计法释解与实务问答[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3.

[4]王卫平.会计诚信问题的治本之策――解决制度性缺失[J].财务与会计,2003.7.

[5]外审制度安排中的“监督悖论”及对策探讨[J].湖北审计,2003.11.

[6]教育部17号令.

上一篇:格子铺――零售营销模式创新的驱动力 下一篇:基于网络经济的企业组织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