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爆竹皮到底扫了多少吨?

时间:2022-08-19 08:57:01

几年前北京的几家报纸关于除夕之夜清扫爆竹皮的数字都不相同,把人弄糊涂了,当时我写过文章,指出这种不该发生的简单的新闻报道的差误。今年无意中看了几份北京报纸的头版,特大标题显示的数字均不相同:

《除夕夜爆竹皮少了22吨》(法制晚报2月3日头版二条黑体字标题,字号比头条的消息标题字号大两倍)

《除夕夜城区少了20吨爆竹皮》(京华时报2月4日头版头条黑体字标题)

还有的报纸在头版使用的标题是:《除夕夜爆竹皮少了21吨》

看了这些报纸,我该相信哪家报纸?

这几家报纸,首先是采访不认真,其次是计算不认真,最后是编辑不经意,对于这样简单的算术,不是在这方面,就是在那方面没有认真对待。

这几家报纸中,唯有法制晚报提供了4年来北京环卫集团清扫爆竹皮的精确数字,去年是79.69吨,今年为约58吨,两数之差21.69吨,四舍五入,报道为22吨比较合理。有的报纸的报道中提供了去年清扫爆竹皮79.69吨的数字,也说今年是58吨,却得出今年少21吨的数字,没有遵循“0.69吨”应该四舍五入为22吨的常规做法。

京华时报2月4日出版,获得信息在时间上比上面两报要宽裕得多,但是报道却更为含糊:“共清扫出爆竹皮58吨,比去年减少20余吨”。“20余吨”作为一个模糊的数字,对于市民知晓基本情况,也算够了,但是到了头版头条的标题上,“余”字被删除,变成了精确的“20吨”。

相对于以上的报道,北京青年报2月4日的报道(二版头条)让人更看糊涂了。其标题是:“除夕爆竹皮,清运2380吨”。其他报纸均说是20多吨,怎么它说是两千多吨啊?仔细读该报的消息,原来问题出在对“北京”这个地区概念的理解上。58吨爆竹皮是指城区,而非全北京市。北京青年报的2380吨是全北京市范围内的数字,同时文中提到了北京城区的数字是“58余吨”,却没有在标题中给予突出。

就此可以对以上各报的关于爆竹皮数字的报道做出评价了:

北京青年报报道得较为准确,但应该多少突出一下北京城区的数字,毕竟北京市的多数人口集中在城区,这是受众心理接近的要求使然。报道中使用城区清扫了“58余吨”爆竹皮的说法,但“余”字使用随意了,其他各报使用“约58吨”是适当的,因为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做出精确统计。

京华时报的报道总体上也算较好,在头版标题上明确了“城区”这个地理概念,比前一天其他报纸的标题对区域概念的含糊表达来说,是准确的。在具体报道的05版,通栏标题明确的是全北京市的爆竹皮清扫数字。但是头版大标题中武断的“20吨”,对已经读了前一天晚报的读者来说,报道的精确度反而减弱,这是不应该的。

法制晚报和其他有的报纸关于爆竹皮清扫数字的发生范围,都没有明确是北京城区,而是含糊的“本市”,这个“本市”通常应理解为是全北京市,而不会仅是城区。一般市民对报道中的“北京环卫集团”的工作范围是不可能很清楚的,需要做出说明。这个误读到了第二天才被京华时报和北京青年报实际纠正为北京城区。

我读了几份报纸,才能够把基本事实搞清楚:除夕之夜北京市城区清扫爆竹皮约58吨,比去年减少约22吨;全北京市共清扫了2380吨,同比去年增加了9%。这样简单的基本事实,又没有发生特别的危机事件,我们的报纸怎么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全面而明确无误的报道?没有别的原因,过节了,可能多数人放假了,值班的人心思没全用在工作上,采访和编辑的环节,都不够上心。事情一目了然,各报应该总结教训,不要来年再出现这类让人笑话的情形。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上一篇:媒介经营逻辑的趋势性转变 下一篇:哪一种修辞没有论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