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端午 第5期

时间:2022-08-19 06:34:30

话说端午 第5期

历史渊源

翻翻我们的历史或者典故,竟会吃惊地发现,很多不同朝代的历史名人居然都和这个节日有着不一般的

渊源。

首先要说的是楚国大夫的屈原。粽子的来历妇孺皆知,这个爱国人士的自杀国行为两千多年来给华夏人民的生活缀上了记号。每年的这天,全国几亿人一块吃粽子,大家都完全忘了这东西当时造出来是为保得屈原的全尸,拿来扔到江里喂鱼虾的。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人是春秋时期的介子推,这位敢于割自己的肉给重耳吃的明士,却最终被已经成了晋文公的重耳,给一把火烧死在山林里。虽然晋文公是过失杀人,但是每年过寒食节的时候,人们还是要扼腕叹息一阵。据说把端午当成寒食节来过的,只有山西一带的老百姓,所以,介子推和端午节的典故是有一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

再有就是伍子胥也和端午节有关联。从“伍子胥迎涛神”的传说来看,这个左派人士的牺牲虽然没有屈原般的轰轰烈烈,但是却在临死前跟神仙搭上了话茬。伍子胥确实死得窝囊得很,他因为主战被夫差赐死,然后把尸体投入了江中,并且临死摆脱不了公报私仇的干系。

饮食文化

端午节要吃粽子,这似乎是全国各地的习俗,但是老百姓的智慧是不会允许这么单调的事情重复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南北地域跨度大,饮食文化也有很大差别,端午节是最能展现各地饮食文化不同的一个特殊日子。

甘肃省有些地方这天要蒸“面扇子”。发好面,弄成扇形,层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还得染上漂亮的颜色。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套上五颜六色的网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以求平安。

东北地区端午节要吃打糕,温州地区要吃薄饼,而福建地区却要吃一种叫做“煎推”的东西,面粉、米粉、番薯粉打成糊糊,然后再下油锅煎成一大片。不过,“煎推”可不是光用来吃的,雨季来了,家家户户都预备着要“补天”呢。

精神崇拜

端午节是古代的卫生节,在我看来,不仅是生活卫生节,还是心理卫生节。

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前后阳光炙热,百毒齐出,于是古人就寻找了很多东西来避毒,当然,水土不同,所选的东西也不同。实际一点的北方人用艾草和蒜头,浪漫一点的南方人就用菖蒲和石榴花。

端午要防五毒,尤其是儿童,他们对这类东西几乎没有抵御的能力,所以端午又叫娃娃节。民间的五毒也各有说法,中原地区的五毒是蝎子、蜈蚣、蛇、毒蚧、壁虎。家乡的端午前后,大人都会给小一点的孩子缝肚兜,红色或者黄色,上面绣了五毒的形状。不过,不知道我小的时候有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山西人端午驱毒的手段是最有创意的。在晋南地区,端午节前,可以逮回一只蛤蟆保存预备着,到端午节当日,再把墨锭塞进蛤蟆腹内,阴干,称为“蛤蟆墨锭”,传说可以涂抹肿毒,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晋北地区端午节,讲究寻觅“金鸡头”,就是在端午节日出之前,碰见蛇吃蛤蟆,正好刚吞进时,把蛇头剁下,和蛤蟆在一起阴干,就能制成一种贵重药材,不过估计这种机会可不太好等。

江浙一带过端午有喝雄黄酒的习惯。说到雄黄酒,就想起两个人,一男一女。男的太丑,女的太美,不过一样都是虚构出来的。男的姓钟名馗,女的娘家姓白,夫家姓许,名字叫做白素贞。这一鬼一妖跟端午有解不开的渊源。钟馗的画像在端午节被人贴在门上,和雄黄酒一样用来避邪;白素珍却是在端午节喝了雄黄酒,现出了蛇身原形。这两个身份截然不同,却一样备受同情的妖形鬼影,幻化的可都是几千年来老百姓不畏强势、同情弱小的精神崇拜,人们用他们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恐慌和对生活的热爱。

上一篇:男的比我小11岁,我还带了个前夫的伢,能嫁这个... 下一篇:情变请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