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活动课教学”

时间:2022-08-19 06:23:31

初探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活动课教学”

2013年4月17日,我有幸参加江苏省“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活动,培训中“思品课到底该如何实现‘德育’效果?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社会实践的内容到底该如何实施?”等话题受到省教研室和一线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道德实践实施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活动课教学”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课教学”是开放性教学中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以课本基础知识的认知活动为突破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活动形式为载体,注重外显行为活动与内显思维活动的相互结合,重视知识认知与情感升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实现教学效果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突破。基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活动课教学”应该广泛开展,并成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趋势。

1.“活动课教学”应该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思想品德课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个基本特点。其中“实践性”强调的是“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从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来看,特别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地引领学生发展,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应该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学生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高自我成长的要求。

2.“活动课教学”应该充分考虑让学生的活动和情感的升华

“活动课教学”的核心是活动,即以课堂活动实现教学目标,以课堂活动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课堂活动过程的参与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有效的“活动课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在师生和生生互动过程中形成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比如在七年级《学会沟通与交流,走出闭锁心理》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大概10个人,10个同学围成一个圈,看清自己左右两边的人是谁,然后在一定范围内随意走动,接下来抓住刚刚在自己左右两边的同学的手。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结,这个节不容易解开,几个人来回多次调整,在手不允许松开的情况下,最终解开了“手结”。在这样的一个游戏活动中,学生充分参与和体验,懂得我们人与人之间会产生“手结”,也会产生“心结”,手结好打开,心结也可以打开……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不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情感。

因此,思品活动课教学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特别注重调动学生的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作为认识过程中的动力系统,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发动、维持、调节作用,还对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3.“活动课教学”应该为“公民教育”服务

传统的德育侧重于“道德教育”,这种德育只重视书本上的说教,不关注学生的认知实际、生活实际和接受能力,往往使学生感觉思品课、道德教育是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或者给学生的感觉是“我在评价别人的事情,别人的事情解决与否与我无关”,因此,学生认为书上的道德要求和实际生活中的道德是两回事,使得我国“公民教育”的开展受阻。

公民教育要注重知情意行的统一,初中思品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责任。在思品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验、自主践行,成为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好公民。在这里,活动课则是让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道德学习的有效载体。在苏人版九年级《保护文化遗产》一课中,学生仅仅知道身边有文化遗产,对“我们文化遗产是什么、文化遗产的哪些方面需要保护”不是很清楚。于是,我们结合生活在“洪泽湖”边上的地理优势,设计了一个《保护洪泽湖——我们在行动》的小组活动,让学生观察了解洪泽湖的历史、调查洪泽湖现状,洪泽湖的环境保护的现状,课上将自己的调查和同学们分享、展示。在很多班级,同学们为了完成这项作业都进行了相关知识的查找,这提高了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情感体验,力争做合格的公民。“活动课教学”比传统的道德说教更能打动学生,对当代公民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真正提高了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德育课的教学实效。

4.“活动课教学”应该与思想品德知识传授课相结合

任何一门课程都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要素的有机整合。苏人版教材中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教材呈现形式生动活泼,扬弃了传统的德育教材那种说理型、灌输型的呈现方式,代之以活动型、探究型新的呈现方式。

活动课内容很丰富,如七年级“同在一片蓝天下”——大家能为爱心助学做学什么?良好学习习惯的调查及改进、初中生辍学问题及其应对方法、中学生课余生活和文化学习、学科学习方法个案分析、辩论上网的利与弊、告别网吧的倡议书和建议书……八年级“依法纳税光荣,偷税漏税可耻”的报告会、“农村消费者维权问题”讨论及建议、尝试给手机拍照制定一些限制性规则、对别人的过分“关心”或者擅自“闯入”有时候会有尴尬和难堪写下感悟……九年级情系西部失学儿童、《校园诚信——我与诚信同行》活动、《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活动设计、旁听法庭庭审活动、“党在我心中”活动方案……这些内容都是在基础知识学习比较扎实的前提下进行的,学生的积极参与能有效促进知和行的统一。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采用“活动课教学”法,既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又是增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果的要求,更是落实思想品德德育功能和培养合格好公民的要求。

上一篇:信息生态位视野下读者权范式分析 下一篇:浅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