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劝诫:近贤远小

时间:2022-08-19 05:33:04

我们一直都以为,刘禅亡国,是因为他没有按照诸葛亮“近贤臣,远小人”的忠告去做,而是一意孤行,“近小人,远贤臣”。结果导致国破家亡,以至“此间乐,不思蜀”,成为寄人篱下的“安乐公”。

然而,这是我们的看法,刘禅自己肯定不会这样认为。在“不思蜀”的表相下面,刘禅于夜深人静之时,还是会反思一下亡国的教训的。他怎么也不会想明白,自己严格按照诸葛亮“近贤臣,远小人”的教诲去做,怎么最后还是亡国了呢?

当年刘备白帝托孤,又招来刘禅兄弟,让他们一定好好对待诸葛亮。在后来的岁月里,刘禅对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看在眼里,爱在心中的,他决不会对不住诸葛亮。尤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诉他要“亲贤臣,远小人”,他更是身体力行。在诸葛亮死了以后,他更是严格区分什么是贤臣,什么是小人。是贤臣,他言听计从,放心使用;是小人,他坚决防范,绝不重用。但是,为什么国家不仅没有兴盛,未实现先帝的遗志,反倒被人家给消灭了呢?

在我们的眼里,后主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才智平庸,亲小远贤,无所作为。其实刘禅是一个很聪明的皇帝,16岁登基,在位41年,很有些执政经验,是三国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至于最后不战投降,据他自己说是要“全国为上之策”,也就是说,保全老百姓的生命是最最重要的。

诸葛亮当然很了不起,未出茅庐,便纵论天下大势,辅助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但是,为什么蜀国到了刘禅手里,就再也难以为继,直到灭亡呢?是因为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是因为刘禅不听诸葛亮的告诫?其实都不是,刘禅是一个很听话的皇帝,他称诸葛亮为相父,拿诸葛亮当父亲看待的,诸葛亮的教导他是严格遵照执行的。诸葛亮让他要“亲贤臣,远小人”,他也是这样做的。

其实,问题恰恰就出在“亲贤臣,远小人”上。在中国,贤人与小人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尤其在一个专制的制度下,贤人和小人常常是要混淆的。古往今来,没有一个皇帝在他的就职演说中说,我一定要亲小人,远贤人。可是为什么在实际操作当中就不一样了呢?就是说,在中国,贤人与小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那么皇帝当然也有自己的标准了。那就是凡对我忠心耿耿,对我言听计从,千方百计让我高兴让我舒服的就是贤人,反之就是小人。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很多诤臣都被杀头呢?因为在皇帝看来,你不是贤臣,你对我不忠心,你老是批评我,让我不高兴,所以杀之何惜!

刘禅身边有个宦官叫黄皓,这个人很会讨刘禅高兴,所以取得刘禅的信任,渐掌蜀国大权,其实刘禅宠信黄皓,众臣是颇有微词的。可是,没有人敢说。有一次,大将姜维对刘禅说:“黄皓是个小人,他奸巧专恣,如果还继续重用,肯定将败国家,请皇上杀了他。”谁知刘禅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对姜维说:“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每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意思是说,黄皓不过是一个在我面前供我驱使的小人物,过去董允讨厌他,我就很不高兴,恨董允。你干吗对黄皓也这么介意呢?

姜维明白了,对黄皓不但说不得,说了皇上还要嫉恨你。有皇上撑腰,黄皓能不为所欲为?姜维想黄皓如果知道我在皇帝面前告了他的御状,将来肯定要找机会陷害自己。所以,姜维害怕了,返回洮阳,再也不敢回成都了。

国破家亡之后,刘禅也许会反思自己的,但无论如何他也不会想明白。其实道理非常简单,诸葛亮告诉他的,只是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其实是一笔糊涂账。怎样才算小人?怎样才算是贤臣?让我舒服的就是贤臣,不让我舒服的就是小人。那位大家都反对的黄皓,就让我舒服,那他就是贤臣。如果对皇不忠心,不为皇帝服务,那算什么东西,要你干什么?

都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可是事实上,能够注意的人微乎其微。所以刘禅式的人物在今天依然屡见不鲜。亲近的明明是小人,反而认为是贤臣,对溜须拍马一味奉承的人言听计从,说什么都高兴,而对那些提出批评的人,却认为是和他过不去。结果,人人都远离他,成为孤家寡人。最后被他的“贤臣”送进去,落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却还蒙在鼓里,至死不悟。

史书中说,当邓艾听说黄皓是小人时,就把他抓了起来,要杀了他。但是,“皓赂艾左右,率以得免”。小人的本事就是大,你不服行吗?

(摘自《读书文摘》)

上一篇:重读海瑞 第5期 下一篇:人脉存折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