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职校古汉语目标教学法

时间:2022-08-19 04:02:33

浅议中职校古汉语目标教学法

摘 要:本文以中职校古汉语教材《劝学》为例,阐述笔者在古汉语教学实践中采用目标教学法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中职校 语文 古汉语 目标教学法 探析

古汉语在中职校语文教材中占一定的比例。其古今词义的差异给学生学习理解带来一定的难度。怎样使中职学生理解掌握古汉语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笔者多年来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做了不断探索。近年来,笔者采用目标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以《劝学》为例,阐述中职校古汉语目标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一、教学目标及其确定依据

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以及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理解水平,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理的写作方法。

(3)进一步巩固和掌握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

2.能力目标

(1)读、写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方法论证议论能力。

(2)读、议结合,培养学生自学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思想目标

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态度的论述,论证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学好文化知识。

二、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1)提问:大家都知道“青出于蓝而青于蓝”这个成语的意思吗?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这个成语意思是说学生胜过老师,通常用来比喻后来者居上。

(2)提问:“锲而不舍”大家都知道,意思是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个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那么加上“金石可镂”后,意思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归纳,这个成语的比喻只要勤勉不息,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目的:通过列举这些激励人们积极进取的格言引出课文。

2.引导学生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并参考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新课,突破重点难点

老师点出文章的重要字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注释回答问题。如: “青,而青于蓝”。两个“青”字的词性、词义各是什么?老师归纳:前一个“青”是名词,青色的意思;后一个“青”是形容词,比……还青。两个“于”字,前一个译为“从”,后一个译为“比”。

4.提问

课文共分三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分别论证了什么内容?作者为论证每个观点分别用了哪些论据?写作方法是什么?

教师启发师生互动后,教师归纳:本文先后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行文过程中,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论证。如第一段:运用如下论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不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等。

5.运用幻灯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

(1)老师将课文中运用的比喻设计成生动形象的幻灯画面,给学生直观演示。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就可设计成两个幻灯片;一张是一人托着下巴坐在那儿胡思乱想;另一张是一个人手捧书本刻苦攻读,汲取知识,增长才智。学生通过画面可以很直观地领会

课文。

(2)引导学生结合幻灯片演示来简述每段文章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比喻?大量的比喻对论证论点有什么作用?最后让学生归纳,此篇文章有何教育意义?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讨论结束后,小组推荐代表回答上述问题,教师点拨、引导、师生互动,最后达成共识。

三、课堂练习

第一,出题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些运用了比喻论证。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课文如《硕鼠》《鱼,我所欲也》等,都使用了比喻论证。

第二,让学生回忆思考,比较本单元的三篇文言文《孟子二章》《师说》《劝学》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孟子二章》运用比喻和逻辑推理来阐发道理,生动形象,雄辩有力;《师说》从正面立论,以理为据,又从反面批判不良风气,据事论理,结构严谨,论证清晰;《劝学》几乎全文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生动形象,议喻交融,别具一格。

第三,让学生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限5分钟,学生写好后,集体交流,师生评析。

第四,让学生写一段话运用对比、比喻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要谦虚,写好后小组交流、小组推荐、集体评析。

这种“读写一体”的教学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体会,在理解基础上仿效练习,学以致用,使学生学得实在,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四、课文小结

教师归纳本文的内容,简要叙述本文的重点,说明本文多用比喻、排比,语句和谐优美,证辨析理、精微周密,逻辑性强;比喻论证,浅显透彻,气势充沛,说服力强。

五、课后作业

一是熟记文中富有哲理,至今仍被传诵的有益格言。二是运用比喻论证写一篇小议论文,题目自拟。

(作者单位:海南省技工学校澄迈分校)

上一篇:浅述企业如何处理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下一篇:电容器充放电及RC暂态过程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