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导学案”课堂上的“生成”

时间:2022-08-19 03:58:25

论“导学案”课堂上的“生成”

“导学案”课堂模式是我校近几年来推行新课改而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步骤是:1.课前,教师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预设成若干具体问题或学生活动,编印成“导学案”,学生预习课本,独立完成“导学案”;2.课堂上,学生以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究“导学案”上的问题,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这种教学模式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面貌较之传统课堂焕然一新。

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都必须经过教师创造性的变通和个性化的改进。古人曾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如果所有老师、所有课堂都采取一种模式而不加变通,则难免陷入僵化,学生渐渐地就可能失去新奇感和探究的兴趣,课堂上可能就会缺失“生成”。

一节灵动的课,绝不能只有“预设”而没有“生成”。 “生成”,是“预设”中没有而在课堂上临时产生的教学资源。“预设”与“生成”就像鸟之双翅,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如果说“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那么,“生成”则体现出教学的灵动性,体现出教师教学的智慧,也往往是给学生带来意外惊喜和头脑风暴的环节,是课堂上富有生命力的环节。

因此,在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时,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变通和改进,不能因“导学案”的预设而忽略了“生成”的宝贵资源。

一、活用“导学案”,不拘泥于“导学案”。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导学案”上设置的问题有取舍,有详略。课前,教师要对学生“导学案”完成的情况做一个全面的检查,了解哪些问题是大多数学生会的,哪些问题是学生出错率较高的。在课堂上就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难点。大多数学生会的,要简略些;而出错率较高的,则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思考,讨论,使课堂节奏富有变化,课堂更灵活、更高效。

2.随机增设“导学案”上没有的问题。例如:我设计的《囚绿记》“导学案”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从文中找出表现时代背景的句子,探究文章的主旨。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研读文章,通过“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形象,探究作者的写作本意,理解作品内涵,感受作者在那个“烽烟四逼”的年代对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的赞颂以及对光明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理解全文的象征手法。经过分组讨论,大多数学生能理解作品的内涵,小组发言人概括都较恰当。

这是“导学案“中的最后一道题。至此,作品欣赏本该告一段落,但我总觉得意犹未尽。我知道,对一篇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是个性化的,而且文学作品的魅力和生命力恰恰在于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如何能让这篇作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是否真正有独到的感悟?我觉得有必要再抛下一粒石子,让课堂上再激起一圈涟漪。于是,当学生们一起放下手中的“导学案”,以为要结束上课时,我说:“一篇文学作品固然有作者创作的本意,但读者有时可以读出新的内涵,这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和阅读的乐趣之所在。现在,请同学们进行个性化阅读,结合你自己对生活的体会,你还有什么独到的感悟吗?”

果然,同学们一下兴奋起来,有的从中读出了距离对友情、爱情的重要性:“距离产生美。作者因为爱常春藤而强迫常春藤改变自己的生长方向,束缚了它的生长,结果,不但伤害了常春藤,而且也失去了这种爱。爱,不是占有。”有的则从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角度解读作品:“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需要智慧。给孩子一点自由的空间,孩子才能更加快乐、健康地成长!”……他们的解读如此新颖,而又充满哲理,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激起阵阵掌声。这一临时生成的环节,恰恰成了这节课的高潮和亮点。

跳出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创造更开放的课堂,课堂会因生成而美丽。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全用“小组合作”方式。

小组合作是“导学案”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活动方式。一般是先组内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这种方式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有助于探究某些疑难问题,但学生活动的方式可以更灵活多样、富于变化。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有些开放性问题就不一定都要在小组内形成“统一”意见;而且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人的智能类型、思考方式不一样,学习风格也不一样,一个人的思想并不能完全“代表”小组内所有同学的思想。如果大多数同学的思想经常“被代表”,那么,势必会削弱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课堂上也会因此而减少了鲜活的个性气息。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不仅具有育人的功能,还具有促进个性发展的功能,两者不可偏废。欲让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教师就要用各种方式平等地对待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欲让课堂涌动“生成”的灵光,教师就要唤起每一位学生探究的激情,给学生更多展示个性的空间。

例如《雷雨》这部话剧,人物语言有丰富的潜台词,具有个性色彩。我在“导学案”中预设了这样一道题:“品味周朴园的个性化语言,分析其中蕴涵的情感或性格特点。”为了展示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对这一题我就采取了个人独立思考、独立展示的方式,并鼓励学生大胆坚持自己的看法,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

语文课堂的教学机智,恰是基于言语实践的即兴投入的审美感知和创造。给学生自由感悟的空间,课堂就会绽放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全由老师预设问题。

学生是有思想的独立个体,有时,“导学案”上设置的问题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因此,除了在“导学案”上设立“我的问题”板块,让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之外 ,我还经常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然后讨论解决。我把这一环节取名曰“学生自留地”。这个环节,更有挑战性,点燃了学生探究的激情,也往往使课堂更加精彩。有时,课堂上暂时解决不了的,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课外查阅资料深入探究。

在讲授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时,按照“导学案”上的问题,学生已经讨论、展示完毕,我顺势把课堂引入“学生自留地”。一个学生提了个问题:“‘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一句,诗人为什么要让美女为自己拭泪?”

这个问题很新颖,我在“导学案”中和备课时都没有涉及到,学生则众说纷纭。有的说,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劝酒,这是当时官员的一种生活方式;有的说,这首词风格豪迈苍凉,词的末尾用“红巾翠袖”的美女,则使整首词多了一丝婉约,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我肯定了学生的观点。但我觉得,这首词的下阕多用典故,也许“红巾翠袖”蕴涵着更深的内涵。因此我让学生课外查阅相关资料,继续探究。

果然,下一节课,有学生提供了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信陵君在完成存赵救魏功业之后,名震天下,但受到魏安厘王的猜忌,因此多近醇酒美人,以解苦闷。信陵君虽不受重用,但仍有美人为知己,而辛弃疾以此句结语,恰呼应上片末“无人会、登临意”的感叹,自伤抱负不能实现,又叹世无知己。此处暗用典故,表现了词人英雄末路的孤独与失意。

正是学生的一次随机提问,引来了同学们极大的探究热情,也由此使同学们对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生成,把课堂教学的资源发挥到极致。

可见,在“导学案”课堂上,教师不但不会因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而削弱自身的价值,反而需要更多的课堂教学睿智和知识积累。在“导学案”课堂上,教师除了做好“主持人”和“对话者” 的角色外,更要发挥好“主导者”的作用,做个更加智慧的老师,引领着课堂逐步走向收放自如的“化境”,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灵性。

(作者单位:萧县中学)

上一篇:对话,激起语文课堂浪花朵朵 下一篇:多方联想 呈现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