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成了找妈妈的“小蝌蚪”

时间:2022-08-19 11:55:42

案例:

自从有了聪聪后,妈妈一边忙于工作,一边料理家务,家里不得不请了个保姆来照顾聪聪。有了保姆后,妈妈轻松多了,每天回家只需逗逗孩子,不但能够按时上下班,甚至能如以前一样去健身美容,做个时尚的都市女性。

转眼间,聪聪一天天地长大,马上要上幼儿园了,而保姆也准备离开。这时问题来了,聪聪说什么也不让保姆走,哭喊着说:“阿姨去哪儿我也去哪儿!”妈妈试图抱开聪聪时,他竟一把甩开妈妈说:“我不要妈妈,我要跟阿姨一起走!”

聪聪眼里流露出的真诚渴盼让父母十分惊讶。回想这几年,陪孩子最多、给孩子照顾最多的总是保姆,以至聪聪什么时候开始咿呀学语,何时能爬会走,对妈妈来说都像被大段剪裁掉的电影胶片,只以结果的方式闪现,生动的过程和细节统统不见。想到这里,妈妈心里突然涌起许多心酸:自己虽然天天和孩子见面,却不知不觉中成了孩子与保姆间的“第三者”,最终导致聪聪成了童话故事中找妈妈的“小蝌蚪”――嘴里虽然叫着自己妈妈,却把保姆当成了他心目中真正的“妈妈”。

专家点评:

在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中,出生后的小蝌蚪先后误认大金鱼、大螃蟹、大乌龟为“妈妈”,从而留下了一段心酸却动人的亲情故事。然而,本文这个故事中,“小蝌蚪”聪聪嘴里虽然叫着母亲为妈妈,但他内心里认定的“妈妈”却是几年来悉心照顾、陪伴他成长的保姆,留给这位母亲的,不只是吃惊、心酸,更多的应该是内疚和深刻的反思。

现实生活中,很多母亲为了减轻生活压力,不得不请保姆这种“类母亲”的角色来分担本该自己承担的大部分责任和义务。保姆的照料,无疑能帮助孩子享受亲情和关爱等心理需求,但孩子在获得照顾的同时,也会增加他们在精神与情感上“错位”的可能性。想想,每晚孩子枕着入睡的胳膊是保姆的,他最熟悉的气味也来自保姆身上,而父母只是匆匆掠过的身影,试问,保姆怎能不成为孩子最依赖和亲近的人呢?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一岁以前,幼儿主要的心理发展任务是建立对世界的信任感。此时孩子的吃、穿等完全依赖成人,如果照顾者能够满足孩子的需求,让他们感到温暖、安全,孩子就会十分依赖、亲近照顾者。随着认知能力和情感的发展,孩子更渴望与这个照顾者建立友爱、亲密的关系,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子情。

因此,作为孩子的父母,不能因为家中有保姆而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接触,让亲子情感出现“断链”。虽然雇佣保姆、送进全托、托付给老人等都是解决双职工家庭育儿问题的办法,但妈妈依然是育儿的主要角色。想让孩子不成为认保姆做妈妈的“小蝌蚪”,妈妈就应该在工作之外多陪伴孩子,比如陪睡、换尿布、喂奶等,都需要亲力亲为去做,让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留下一些依赖与眷恋。

其次,妈妈要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情感需求,多和孩子进行肢体、情感上的交流,懂得孩子需要什么,把有限的休息时间尽可能地给孩子,陪伴他成长,了解他,关心他,做他心目中真正的亲人。即使再忙再累,每天出门和进屋时的一个拥抱、睡前小故事等等都不能省,亲子关系是由一个个真诚的小动作一步步建立起来的,这种互动不仅使孩子得益,妈妈也是受益者――亲情能令工作繁忙的你卸下面具、回归轻松。

同时,父母要清醒地认识到,大部分保姆学识略嫌不足,不足以承担孩子的健康成长,更难以助他赢在起跑线上,保姆能做的,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无法从心理、心智等方面给孩子成长足够的帮助。因此,为了增加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可以有意识地和保姆一起轮流照顾孩子,分工合作,养育结合,以增加孩子对自己的信任感,毕竟,事业的发展不应以牺牲亲子情感、孩子需求为代价。

上一篇:小小扑克牌,识字“大舞台” 下一篇:关怀之手,是孩子委屈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