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儿童中枢性协调障碍85例脑电图分析

时间:2022-08-19 09:13:23

维吾尔族儿童中枢性协调障碍85例脑电图分析

摘 要 目的:分析脑电图在中枢性协调障碍(ZKS)患儿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85例ZKS新疆维吾尔族患儿进行脑电图检测。结果:不同类型、不同严重程度、不同病程的患儿脑电图表现也不同。85例中正常47例(55.3%),异常38例(44.7%)。其中合并有癫痫7例(18.4%)。病情越重脑电图异常率越高。结论:脑电图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诊断、估计预后、指导治疗、是否发生癫痫均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并对预测能否发生癫痫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中枢性协调障碍 脑电图 维吾尔族儿童

中枢性协调功能障碍是指对出生后1~9个月的早期脑瘫,从受孕至新生儿早期由于脑非进行性病变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异常的疾病,但未发育成弱智、脑瘫、语言障碍。多在2岁前后发生,症状可有明显变化,德国学者Voita博士认为本病是围产期脑损伤引起的对外界刺激起正常反应的感觉及运动神经中枢发生了协同障碍,使神经传导不能通过正常神经通路而通过异常神经所致[1]。患儿早期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漏诊失去及时诊治的时机,而转变为难治性脑瘫。对85例中枢性协调功能障碍患儿的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维吾尔族患儿85例,男54例,女31例。发病年龄:~6个月45例,~12个月28例,~36个月17例。全部符合脑瘫早期诊断四要素标准及金春权的中枢协调功能障碍诊断标准[2,3]。85例中25例有出生异常史(如早产、脐带绕颈、产时缺氧、核黄疸史),4例有颅内出血史,3例剖宫产,35例出生正常,18例出生情况不详。69例头颅、CT和(或)MRI检查,48例异常(如侧脑扩大、脑积水、脑萎缩等)。

检查方法:采用日本光电1518K EEG仪,按国际10-20系统法放置头皮电极,以参考导联和双极导联描记,根据脑波频率的变化及异常脑波数量的多少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高度异常。85例ZKS患儿6例在安静清醒下进行脑电图检查,79例在药物(口服10%水合氯醛)及自然睡眠中进行检测。

结 果

病情越重脑电图异常率越高。85例中47例正常(55.3%),异常38例(44.7%)。38例异常中,轻度异常26例(68.4%)。安静清醒时脑电波发育过程迟缓3例。睡眠时脑电图表现为低电压性节率失调13例,睡眠纺锤波缺如5例,驼峰波缺如低波5例。中度异常7例(18.4%),3例为多个导联出现单个小棘波。4例呈局限性慢波增多。重度异常5例(13.2%),3例各导联出现持续性高波幅睡眠纺锤波,2例出现较多高波幅及棘慢综合痫样放电。

讨 论

中枢性协调障碍是指小儿姿势与运动协调性发生紊乱,引起患儿不能完成相同年龄正常小儿应有的运动发育进程(如抬头、坐、站立、独走等大运动)及姿势异常(如拇指内收、手紧握拳、尖足等)。脑电图检查是反应脑功能改变的程度及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状况,对于判识儿童脑发育状态有重要辅助意义。儿童脑波在1岁前经历了3次组织化过程:出生后3~5个月,顶-枕区出现3~5波/秒节律波为第1次;6~11个月,枕区出现4~7波/秒节律波2为第2次;1岁全导联出现5~8波/秒节律波。1~3岁脑波改变不大。3岁后又出现精神发育三个里程碑,如果儿童脑波缺乏组织化过程或里程碑的跃迁表现,意味着脑波发育迟滞[4]。小儿脑组织在出生时尚未发育成熟,大脑皮质处于初级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尚未固定可塑性很大。此期小儿脑组织代偿能力很强,如能对中枢性协调功能障碍早期诊断,及时采取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药物等治疗,轻者可治愈也可防止转为难治性脑瘫,故早期诊断是黄金阶段。脑电图追踪检查可估计预后、观察疗效、指导治疗。但是脑电图不能指示病因,更不一定就能示脑组织结构状态,只能反映大脑功能状态,故不能根据EEG结果确诊,要结合临床病史、体检、头部CT或MRI等检查全面分析。

目前中枢性协调障碍发病率未见下降,胚胎早期发育异常是本病的重要原因,主要来自受孕前后孕妇体内、外环境影响、遗传因素、以及孕期疾病引起妊娠早期胎盘羊膜炎症导致婴儿早产、低体重儿、围生期缺氧缺血性脑病等。故妇幼医疗保健工作尤为重要,尤其偏远贫穷的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减少本病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福山幸夫.小儿实用脑电图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25.

2 孙世远.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9.

3 金春权.中枢协调障碍诊断标准.2011.

4 王德堃.实用脑波图谱学.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73.

上一篇:针刺重子重仙穴治疗落枕20例 下一篇:冠状动脉心肌桥发生率及临床意义